我们时时刻刻都和照片打着交道,随着照相机的“咔嚓”声,我们想要拍摄的场景经过胶片上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就“印”在胶卷上了。
在照相的胶卷上涂有一层薄薄的乳胶,里面均匀地布满了溴化银微粒。当照相机的按钮开启的一刻,外面的光线透过镜头,照射到胶卷上,溴化银马上就开始分解,变成了黑颜色的银颗粒和溴。这时候,胶卷上的图像是看不清的潜影,不能见光,必须在药水中让胶卷显影。
显影液在处理胶卷的时候,银盐分解多的地方,颜色就黑一些;银盐分解少的地方,颜色就淡一些。于是在胶卷上就出现了“白发黑脸”的人像。再把胶卷放进定影液中定影,然后蒙上涂满溴化银的照相纸进行曝光。再次重复显影、定影的过程,黑变为白,白变为黑就可以洗印出同景物一样的照片了。
对于彩色的胶卷的感光成像靠的还是溴化银。不同的是,彩色胶卷有三层感光剂,它们分别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敏感。
彩色胶卷的拍摄和冲洗过程:色调也是要颠倒的,开始是红花呈蓝色、蓝天泛黄光、绿叶变成品红色;再冲洗的彩色胶卷,色彩才能恢复正常。
这样,世界每年在照相胶卷上用的银要超过100万吨。人们为了节省白银,发明了无银感光照相来替代溴化银胶卷。
用感光塑料制成的感光底片来摄影简直是省事极了,它不必拿到暗室中去冲洗,也不必运用化学溶液来冲洗。人们只要将拍好的底片在沸水中放上几秒,或者在99~105℃的炉上烘一下,底片上很快就显现出清晰的图像。这种照片不仅光点细小,色调均匀,而且层次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