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溯到十几年以前,那时候我们几乎还是一个与外界封闭和隔绝的国度。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不要说无缘远涉异域他乡,就是连外国人的影子也绝难看到。偶尔有机会一睹“老外”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或来自“黑色大陆”第三世界的“兄弟”浑身黝黑的“芳容”,也只是通过报纸新闻图片、普及率并不高的电视以及引进的数量不大的国外影片等渠道。稍加夸张一点地说,当时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少到了今天人们期遇“天外来客”的程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思潮的影响,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打开了对外交流的门户,铺平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坦途。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古老而年轻的东方泱泱大国,以她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快速崛起的市场经济、潜力巨大的消费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清纯好客的礼仪之风,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来中国访问、考察、投资、合作、旅游、留学和从事各种文化、技术交流等等。今天我们再说与外国人的交际,已经不是一个能不能见得到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如何面对面地打交道的层次和水平了。与外国人打交道,首先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一个称呼的问题。由于各民族和国家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在人际交往的称呼上也是各具特色的。如果称呼得当,不仅当事人满意,而且会给双方的交流开一个好头。如果称呼不当,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反感,甚至闹出笑话,造成不良影响。正确的称呼是:
1.按照国际惯例,对国外来宾,一般称男性为“先生”;对女性则有婚否的区别,如是已婚女性可称“夫人”、“太太”和“女士”,未婚女性则称“小姐”。在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情况下,对女性可统称为“小姐”或“女士”。在一些涉外场合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对面前的女性外宾的称呼吃不准,或看到她身边有男士相伴,揣摸她可能是位“太太”,于是上前称其为“太太”或“夫人”,但对方闻后面部表情却可能明显地露出不悦,这就是失礼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给他人留下“一副年轻的面孔”的印象,而不愿意别人认为自己面相过老,似已步入婚嫁之圈,这也正是已婚女性同样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小姐”的普遍心理。同时,在上述的这些称呼前面,还可以冠以其姓名、职称或职衔,这样往往更显得带有对对方敬重的色彩。如×××先生、×××小姐、×××主席先生等等。如果确认要使用“夫人”这个称呼,在称呼前要冠以其丈夫的姓,而不是她自己的,如×××夫人,×××先生夫人。
2.对于来访的级别、职位较高的外宾(一般指政府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为了表示对其身份的认可和尊重,按习惯都要称“阁下”和职衔,如叶利钦总统阁下、×××部长阁下、×××大使阁下等。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的礼仪习惯,一般可尊称其“先生”,如克林顿总统先生。由于在世界各国的政坛上往往都活跃有女性高级官员,对这些人可称“夫人”或“阁下”,如称英国前女首相为撒切尔夫人。
3.对一些君主制和准君主制的国家,人们通常尊称国王(或天皇、女皇)、皇后(王储)为“陛下”,如日本天皇陛下、英国女皇陛下;称王子、公主和亲王等为“殿下”,如英皇室王子查尔斯殿下;对其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以称爵位,也可以称“阁下”或“先生”。如×××公爵。
4.对从事不同职业相工作,拥有较高的学衔、职称、职衔和军衔等的人,可以直呼其学衔、职称、职衔和军衔。如“博士”、“教授”、“警官”、“法官”、“律师”、“将军”、“元帅”、“上将”、“少校”等。也可以在这些称谓的前面加上姓氏,后面视职位、地位的不同可以加“先生”,也可以加“阁下”。如×××律师、×××将军阁下。
5.在国外较为盛行宗教信仰,凡从事宗教研究和传播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对他们的称呼,可直称其教衔,或前加姓名、后缀“先生”或“阁下”(适用于主教以上的高级神职人员)。如×××传教士、×××牧师、×××主教阁下等。
6.对社会主义国家,如朝鲜、古巴和越南,以及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人士,均可以称“同志”。“同志”的前面,可以加上姓名和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