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指导,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考察、分析和不断认识改进的过程。
活动教学的评价、实验与一般的教学评价、实验有所不同。除了指导思想的不同之外,在其形成基础、基本形式和研究方式上也有区别,构成自己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功能特点,从而形成教学活动主体化的重要标志。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基础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与具体的社会、哲学和方法论关系密切,是人类活动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深刻影响。
一、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社会基础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和科学思想的深入,使发达国家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甚而发展为对科技人才的争夺,因此各国相继开展各种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以期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20世纪80年代为例,美国1983年发表教育调查报告:《国家处在危难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前苏联1984年颁布教育改革方案,要求“使每个年轻人受到最现代化的教育”,日本也于1984年成立首相府教育咨询机构,1987年又成立“教育改革实施总部”,表明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科技竞争的决心。总之,当前兴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不仅是以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且也是对教育活动本身进行全面历史审视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促进根本性变革的运动,它呼唤着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产生,这就是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哲学基础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特点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出于某种目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无论是对客观世界还是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离不开实践主体对实践对象及实践活动本身的反思和改进。按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的实践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不同,是因为“动物与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们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这种对自己生命活动的意识和不断的审视、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改进的功能,使人的实践活动受到来自客观规律和主观认识的不断修正和改正,从而不仅使实践活动实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使实践主体的经验、认识、能力、态度、倾向不断增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水平。这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人的实践的主体性特点。教学活动作为人类自觉实践的重要方面,必然也具备以上特征和功能,表现为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反思和改进。这就是教学评价与实验产生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三、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方法论基础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方法论基础是从近现代发展起来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教学评价与实验活动的基本方法。观察是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情况下进行的对事物直接材料的获得过程,所得的是较为粗浅和肤浅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为了获得比较精确和深刻的事实材料,有时需要将影响研究对象的某些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在“纯粹”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加快认识的进程,这就是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假说和理论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在一定的假说或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的,实验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意的东西”的过程。只有在不断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实现科学的抽象,运用正确的理论思维对之进行取舍、改组,才能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正如列宁所说的,“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是科学的理性认识阶段。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从根本上来说是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活动,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是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以假说和证伪方法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知识观所代表的现代科学精神,是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形成的方法论基础。
总而言之,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是与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科研活动,是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活动的重要标志。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的基本走向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吸收了一般教学评价与实验的基本形式,然而它不是普遍意义上的继承和提高,在其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
一、重视及时、双向的反馈功能
如何处理好教学评价与实验及时、双向反馈功能,即不仅重视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对教、学人员的考查,而且注重被评单位或被评人员的自我鉴定与自我改进;不仅重视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而且注重从一定的假设或理论开展的实验,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科研活动的特点,也是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强调的方面。
重视教学评价与实验及时、双向反馈功能的观点受到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支持。美国的教学论专家布鲁纳指出,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检查是学习动机稳固化的基础。他提出,“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学习的掌握方式”,不利于主动探索态度和能力的形成。美国的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学习任务的最有效形式,是那些具有某种内在反馈的形式。这种反馈不需要教师经常干预学习”。当学生形成经常检查自己的表现,就能促使他下一步怎样下决心和怎样做,就能促使他不断进步:如果没有这种强化,学习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如果我们的目的是鼓励独立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就应当力争创造出那种具有自我强化潜能的环境”。也就是说,应当使教学评价成为儿童自我诊断和自我矫正的活动,从而不仅使学习得到成功,形成稳固学习动机,而且有助于形成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内省”或反思能力,促使认识和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来说,教学评价的及时、双向反馈功能也有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和态度的形成、发展。
重视教学评价与实验的及时、双向反馈功能也是认识教育规律、提出教学实践真理的需要。真理指的是那些能正确反映、真实解释事物本来面目及其内在本质的认识,真理一旦进入并指导人们的实践,就能保证主体的活动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称之为实践真理。教学活动就需要这种能正确指导实践的真理。因此,教学评价与实验就成为形成这种实践真理的基础性活动。而不是仅靠哲理推论或引进教学经验的活动。
综上所述,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的及时、双向反馈功能使教学活动成为主体性的活动。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不仅对实践对象具有主动变革的作用,而且对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断认识和改进的作用。活动教学评价的及时、双向反馈使这种不断认识和改进的功能得到切实保障,从而使教学成为主动、能动的活动,成为具有主体性的活动。
二、由具体研究向整体研究的演化
活动教学评价与实验由具体研究向整体研究的演化,集中表现为对元认知研究方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