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59700000008

第8章 两宋辽金时期的医学教育

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虽然仍是多国割据,但是战事并不频繁,医学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两宋辽金时期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鼎盛阶段,医学在国家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已经超过了唐代,医学政策的实施已经列为仁政的范畴。国家大规模兴办医学教育机构,并采取一系列发展医学的措施,使得从事医业已经成为走上仕途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出现了“儒医”的称谓。这一时期,著名医家层出不穷,陈无择、王惟一、唐慎微、陈自明,以及“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张元素、李杲等,医术高明,风格突出,使得医学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加之这一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众多医学著作得以保存,继续流传。

(一)北宋时期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

北宋时期,国家医学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并由太医局取代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后来又设立太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再一次改革。众多措施说明,北宋的医学教育为寻求发展,作出了更加积极的探索。

1.北宋太医局的沿革及教育情况

(1)北宋太医局的成立过程

在北宋,太医局成为医学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它的成立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北宋开国之初,仍然效仿唐朝医学教育的制度,主要管理机构仍是太医署,但此时的太医署失去了教育的职能,没有一个具体的培训体系,所需要的医生都要向民间征兆。根据需要,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对国家政策进行了改革,虽然好多政策并没有实施很长时间,但就在那时设立的太医局一直得到了沿用。

设立太医局,旨在选取一些真正具有高超医疗水平的医官。设立初期,太医局承袭唐朝的制度,下属太常寺,范仲淹通过在此讲学招收学生以及医学有识之士,并请当时宫中太医作为教员任教。此时的太医局并没有设立考试制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太医局已初具规模,教育培养达到了一定效果,并在张方平的建议下,开始进行考试以保证太医局人员的质量。但是,此时的太医局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

以上局面一直延续到王安石变法之际。这次变法,使太医局正式建立官阶,并脱离太常寺,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设提举一人、判局两人,太医局开始作为正式的“局”级机构走上历史舞台。仍然采取分科教育,分为九科,包括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和金镞兼伤折科,可以看出此时的分科已经相当详尽。每科设教授1名,各科300人的学生名额中各占一定比例。

(2)北宋太医局的教育特点

北宋太医局成立之初,入学没有考试,但随着太医局规模的扩大和制度的规范,人员学识水平的不均衡开始显现,于是,设立了入学考试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样,入学的学生都要求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标志着太医局成为了一个高级的医疗教育机构。

入学考试的方式:在设立入学考试制度之初,定学生名额为120人,但当时已有161人,遂通过考试淘汰了41人,以此作为候补。候补和正式学生同时存在,说明当时太医局的教育形式包括预科教育和正式生教育两个阶段。预科生入学,不限人数,达到所规定的标准即可报名,在获得某一官吏作保后即可入学。在正式生有缺或淘汰时,通过选拔晋级。想要成为正式的太医局学生,需要现任正式官员的担保,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结保监督。一旦成为正式学生,还可获得朝廷的俸禄。

入学考试的内容除了《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等共同的基础考试科目外,由于太医局内包括九科,每一科还要进行各自专科的考试,与唐代略有不同的是,在北宋的医学考试中,更加注重对于药学的考试,《神农本草经》是必考的经典著作,这有利于加强医学生对于药性的熟悉程度。

在中央太医局的运作趋于稳定之后,朝廷开始加大对地方医学教育的改革力度。宋仁宗年间,命地方仿效中央太医局模式,招收医学生,想要入学的学生同样需要作保,补贴由本州提供。设医学博士1人,负责教授医术。人员根据地方州的人口多少制定,为7人或者10人,按照不同的比例给九科分配学生。神宗年间,根据地方县级官员的奏请,在县级地区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并根据当地的人口,以一万人为一个档次,设定不同数量的医学生名额,并倡导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此请求得到批准,并在各县推广。

在入学考试通过之后,在一般的学习过程中,同样设有很多的考试,以决定学生的等级和去留。学生每学完一定的科目,就要参加教员所规定的考试。由于入学的门槛很高,正式学生都有一定的医疗水平,进入太医局学习为的是进一步提高诊病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多以实践考核为主。

日常考试的分数还与补贴有着一定的关系。考核的分数越高,得到的国家或州县一级的补贴就越丰厚。补贴分上、中、下三等,获得补贴的人员只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人就只是免食宿,再加之末位淘汰制度,可见其中的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另外,太医局的学生还要定期到城中为平民看病,所获得效果的好坏仍然与奖罚挂钩。

进入太医局学满三年后,可以参加医官的选拔考试,成为正式的翰林院医官。

宋徽宗崇宁年间,北宋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涉及的面很广,医学教育的改革也在其列。崇宁二年,在保留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和管理职能的同时,又设立中央“医学”和地方“医学”,即“太医学”和“县医学”这两个机构,负责培养医学生。其中的“太医学”与太学同级,共同下属于国家最高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这是到那时为止,医学教育所达到的最高地位。

由于“太医学”同样隶属于国子监,所以在规章制度上与太学、武学、律学“三学”一致。产生了与前朝各代所不同的特点:一是医学教育成为了国家教育的正规组成部分,不再属于专科教育,使医学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二是同“三学”一样,采取“三舍法”;三是将太医局的九科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合为三大科,即大内科,大外科和针灸科,教学的内容同样是基础共同课程和专科课程;四是学生定额为300人,在三舍中实施分斋教学。

这次的教学改革,由于是全国性地实施罢免科举考试,在对“三学”地方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地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各州县的“县医学”同样实行“三舍法”,加之过去设立的地方医学教育机构,使得地方医学教育学校真正得到了普及。“县医学”和“太医学”的唯一区别在于要求“县医学”的学生在全部的医学科目之外,还要学习《诗》《书》《礼》《易》和《春秋》这儒家五经中的一经,以增强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

“太医学”的入学考试制度与太医局的入学考试形式基本相同,都是为了保证入学人员的质量。不同点在于太医局名义上是最高医学教育机构,但实质上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京城,而“太医学”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招生。通过更为正规的州县医学教育机构和三舍升试制度,从而集中了全国的众多优秀医学人士。人员设置为博士4人,分科进行教导工作。

“县医学”同样设立了入学考试制度,只是要求没有“太医学”那么高,而且县级的医学教育机构没有实行“三舍法”,为的是使医学知识更加普及。真正的医学人才,则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考试走入“太医学”的殿堂。

三舍升试始创于王安石,在三学教育中早有应用,直到“太医学”的建立,才开始在医学教育中得以应用。

医学教育的三舍升试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首先按学生的入学成绩将学生分为上舍生40人、内舍生60人、外舍生200人三个档次。每个季度第二个月进行的考试,称为“私试”,共三场。每一季度的考试成绩和期间的德行表现都要记载。年终时将所有的考试成绩以及这一年的德行操守和违规情况予以“评定”,综合起来评分,定为上、中、下三等,其中只有上舍生、50%的内舍生和60%的外舍生可以接受“评定”。每年春季所有的医学生进行统一的“公试”,共两场。按照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鉴定和公试均为上等者直接授予官职;鉴定和公试一上一中,或均为中等者可直接参加三年一次的殿试;鉴定和公试一上一下,一中一下或均为下者,补为内舍生;外舍生若三年内不能入内舍,或两次公试不入等,并且受到三等以上的处罚,则除名或退回本州;对那些获得“评定”的外舍生,可再有一次公试的机会,以能否入等来决定学生的去留;对于内舍生,如果一次公试不入等,或者两次受到四等以上的处罚则降入外舍或除名退送。

不论是“太医学”,还是“县医学”,都采取三舍升试的方法,只是其考试的内容有所不同和侧重,而且每一次的“公试”和“私试”的考试范围都是明确告知的。为了使各个州县的考试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专门设立了一位州县的考试监督——教谕1人,负责协调、平衡各个州县的考试内容,以达到公平的目的。

“太医学”的临床考核,沿袭了太医局的制度,并主要还是由当时与之并存的太医局负责管理。

综上所述,宋徽宗时期的太医局,虽然持续的时间只有六年,而后又回到太医局的旧制度。其间只是有两届学生修满年限,但这一时期却把医学教育推到了国家正规教育的行列,使之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期间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定制的规章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南宋时期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

1.南宋太医局的情况

经历了战乱之后,社会又一次趋于稳定,但是南宋时期医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明显弱于北宋时期,并且很多好的政策没有延续下来,医学教育的发展在坎坷中维持。

南宋太医局初建始,学生甚少,一部分是从旧京逃亡而来的太医局学生,另一部分则是当地报名的学生。此时的太医局,沿用北宋太医局的教育制度和“太医学”中的一些可用之处,学生仍是分斋教学,并由国家供养。此后的一段时期,太医局几经动荡,在曲折中坚持着。

首先,宋孝宗期间,太医局人数不限定名额,各科的人数都不及北宋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颁布了削减名额的政策,太医局的规模第一次变小了。随着国家实力的减弱,即使削减名额,国家也难以维持,加之一些朝廷官员对于医学教育所进的谗言,使得太医局的规模不断减小,直到宋孝宗乾道三年,将太医局内的各个人员做出安置,罢免了太医局。其后经过大臣们的不断进谏,才恢复了医学考试,保留医科,但是太医局仍然废止。此时的医学考试附属于科举考试之中,再一次成为“专科考试”。

然后,宋光宗年间,太医局得到了恢复,制度如前,定额100人,规模还是没有恢复到从前,仍然是招不满学员。

再者,宋宁宗期间,国家财政再次不足以支出,又以较少开销为借口,再次削减太医局规模,定额学员只有60人。到了后期,太医局逐渐重新发展起来,学生名额又增加到将近300人。

最后,宋理宗年间,太医局重新受到极大的重视,并重新修建了校舍。人员配置为判局1人、教授4人、学生250人,教学和考试的内容及制度也恢复到了从前。

南宋的太医局较北宋时期明显衰弱,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也同继位皇帝的重视程度有关。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前朝的一些优良传统还是得到了保留。

2.南宋太医局考试的特点

命题官的选取。命题官从翰林院医官中选出,不同于过去太医局负责医学生考试出题,翰林院负责医官考核和升迁的考试命题的原则,使得考试更加公平。但是由于后来此种人才短缺,逐渐演变为参加过太医局考试的人即可参与出题,其初始的宗旨没有得到保持。

分科“通考”。分科入学考试、分科教学、分科考试,这些都是过去既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到了南宋,为了节省开支,将分科考试改为了统一的“通考”,并以大内科为内容,足见当时医学教育地位的下降。

题库和随机命题。命题官人员短缺,因此为了出题的便捷,并保证出题的内容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采取了题库的做法。为了防止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以及一些偶然现象的发生,采取随机出题的做法,保证了医学考试的质量。

(三)西夏、辽、金时期的相关医学教育情况

西夏、辽、金是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其少数民族掌权的特殊性,具有民族之间文化融合后的特殊效应,加之各自政权对于医学教育的态度各有不同,使得这三个政权形成了新的医学教育特点。

1.西夏的医学教育情况

西夏的教育制度与两宋相仿,设立专门的汉文化教育学府,称为国学。但是医学教育情况记载较少,不过根据朝内医疗机构的设置——医人院,下有医人等官职,可以推断西夏也应该有专门的医疗教育机构。

2.辽的医学教育情况

辽由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在此期间,政府提倡学习汉文化,并不断派遣使者到汉族统治区进行学习。辽太祖主张祭祀孔子,可见其受汉族儒学文化的影响程度。辽政权还广泛吸纳汉人到朝中做官,并模仿汉族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考试体系,只是当时的从医之人不可以参加考试,可见医士在辽国地位低下。在医疗机构中,同样设有太医局和翰林医官的官职,根据推测这两个机构也该具有医学教育的职能。

3.金的医学教育情况

金朝的教育制度完全仿效两宋的科举制度,以此来招募人才。朝廷中的医政机构为太医院和尚药局。太医院是金代最高的医疗管理机构,各科人数不等,并设有管勾等人员。地方同样设有医疗机构,称为“医院”,在不同的州县设立医疗机构,人员一般为医正1人,医工8人。在金代,医疗人员很受重视,其官阶达到了四品,地位已经超过了北宋时期。医学教育同样是效仿北宋,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教育机构,学生的名额各州县都有限定,而且规定了是三年一试,每试十科。

综上所述,西夏辽金时期的医学教育虽然不是很发达,但是都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加以发展,同样在中国的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类推荐
  • 察颜观色识健康

    察颜观色识健康

    本书从眼、耳、口、鼻等脸部不同器官,以及皮肤的肤色、身体的预警信号等方面出发,通过察颜观色来检查人体的健康状况,并介绍了一些简单又实用的身体部件诊病法和疾病预兆自查法。
  • 专家诊治中风

    专家诊治中风

    本书尽选常见病、多发病,聘请相关专家编写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此书10余万字,包括数百条目,或以问诊方式,一问一答,十分明确;或分章节段落,一事一叙一目了然。
  • 现代五官科手术技巧

    现代五官科手术技巧

    本书汇集了目前五官科临床实践中常用的101种手术,详细讲解了手术的实施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对疑难点的重点提示,是诸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五官科(眼、耳鼻喉、口腔)手术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具有实用性的临床医学参考用书。
  • 便秘奇效良方

    便秘奇效良方

    本书是“奇效良方”系列丛书中的便秘分册,是一本较为系统地总结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便秘的临床参考书。全书共有良方近300首,包括中药内服方、中药外用方、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综合疗法等,反映了10余年来中医临床治疗便秘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研究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水月初

    水月初

    山川河流生动,因为他喜欢遍地寸草不生,亦是
  • 都市之机甲风暴

    都市之机甲风暴

    一次意外,使余成得到了电系异能,但这只是开始。随后,特工、忍者、机甲一一登场。
  • 我不想引起注意

    我不想引起注意

    弟弟:哥哥是最厉害的人,一点都不普通。同学:大佬~我想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你能不能都教我啊?老师:他藏的很深,但是还是被我看出了他的优秀。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凡神NB!雨不凡:都说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你们比普通人弱了那么一点而已,都是错觉。
  • 天师赘婿

    天师赘婿

    救人身死的陈松,却意外获得天师传承,借尸还魂!但复活后,家人见之形同陌路,还多出了一个感情不和的妻子……
  • 茉莉安的微光

    茉莉安的微光

    她,如白莲般纯洁的女孩,九岁之前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九岁生日那天,她特意叫来以前的玩伴王鑫宇和她一起为母亲做了一碗莲子羹给母亲,可母亲喝完之后却吐血身亡父亲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就在这时她看到了王鑫宇那得意的笑容她明白了王鑫宇趁自己转身时将毒药放进了莲子羹里,那时她将王鑫宇这个人劳劳的记在自己心里,她在那天发誓:等自己长大后有能力之后一定会回来报复的,王鑫宇,以及她那黑白不分的父亲。。。。。。可上天让她遇到了他,在爱情和仇恨间,她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未来之路究竟通向何方,谁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未来将会通向何方。。。。。。
  • 国民校草:男神变女神

    国民校草:男神变女神

    “少爷不好了,少夫人她收购了xx公司!”助理急冲冲的说。“废物!还不去帮少夫人,累着她怎么办?”某人瞥了一眼助理。助理“??”“少爷不好了,少夫人她把荷花池填平了!”某人“要你们何用,还不去拿工具填了!”助理“??”【此文绝对宠文!有一些虐!男女1v1不坑!】
  • 抓不住溜走的爱

    抓不住溜走的爱

    “我们分手吧”易水心用尽了全力,终于说出了这句话。“分手?哼,易水心我不会放你走的。”冷晗轩气愤的说到。回忆慢慢的倒退,小孩模样的我们稚气未退,,,,爱情?因为没什么时间,所以每周末更新。
  • 西流河

    西流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西流河小镇。尚大强精心策划,告垮了居委会主任,企望取而代之。他使用各种手段,指望能够被居民推选为主任。魏莲芝毛遂自荐,选票高出尚大强,因未过半数,不能当选。居委会友善的邻里关系从此不再,派生的矛盾波及到了孩子们。刘昌学决心将【东方红】搬上舞台。由小学师生承担排演这一大型歌舞剧,大家都伸舌头。几经动员说服,师生们接受了挑战。为了第二次推选胜出,尚大强开始了新的活动。回乡休养的老红军特别关心故乡的发展,促成西流河建镇。经过群众推选,尚大强、李顺久、魏莲芝成为了镇人委领导的候选人。李顺久动员母亲到司令哥哥家过年,当司令的儿子对母亲百依百顺,就是没有给弟弟开后门。西流河的春节独具风情:十大碗、九个碟,汤圆、米团子;采莲船、舞狮子、耍龙灯;贴年画、请春客、拜大年……男女老少快快乐乐。尚大强巧妙地将强劲的竞争对手李顺久推上赌桌,李顺久因聚赌被拘留,人委候选人资格被撤销。尚大强成为委员,魏莲芝当上镇长。李顺久心里窝火,怨恨哥哥,对母亲发火。争吵中母亲脑溢血死亡。司令儿子入乡随俗,虔诚做孝子,感天动地。尚大强就想找到魏莲芝的毛病将她赶下台,捉奸成为闹剧,被拘留了十天。小学师生排演的【东方红】在七一之前汇演,获得一致好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不惑

    不惑

    年届不惑的白启明和陈金科、黄光达是同窗好友,他们人生境遇不同,但同样饱受着婚姻的困扰。成功女性李玟经常受到丈夫无端猜疑甚至毒打,对婚姻也十分困惑并心灰意冷。四个中年家庭,四种婚姻形态,面对情感危机,他们真的能做到“四十不惑”吗?本书通过对中年人的婚姻解剖,让您走进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