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位穷朋友从乡下来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是以前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马上传他进殿。谁知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还没等说完,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嫌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于是大怒道:“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后来,这件事让另外一个穷朋友知道了,心想这个老兄也太莽撞了,于是,他心生一计,信心十足地去见他小时候的朋友,当今的皇帝。
这个穷朋友来到京城求见朱元璋。行过大礼,这个人便说:“我皇万岁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泸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师在逃,拿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关,多亏了菜将军。
”朱元璋一听,不禁大笑,他认出了眼前的这个人是孩提时的朋友,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高兴,于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吐烟成画的绝技
乾隆戊寅年五月,清代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到一位吴翰林家去参加这位翰林公50大寿的庆宴。纪晓岚嗜吸旱烟,使一管既粗又长的旱烟袋,有“纪大锅”之称。这天,纪公在这位翰林的府上,见到一位江南老人,手拿一支巨型旱烟管,那烟锅也大得出奇,能装进三四两烟丝。“纪大锅”的旱烟袋与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原来这位老先生是吴翰林请来在庆宴上表演吐烟成画绝技的。表演开始时,老先生点燃旱烟锅,边吸边咽,却不见有烟从嘴里或鼻孔里出来。这样吸了一阵之后,只听他躬身说道:
“在下献丑,作一段添鹤寿的小技,望各位多多指教。”说罢,只见他把嘴一张,口中吐出的烟雾,渐渐变成了两只展翅飞翔的白鹤,向屋角飞去。接着,他又吐出一个大圆圈,双鹤来回穿过。大家正看得目瞪口呆,只见老人一声干咳,又喷出了一条烟柱,随后散开,化成一只只寸许的小鹤,左右飞舞,栩栩如生。在座的人齐声喝彩。
纪晓岚虽然早就读过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渔洋夜谭》里有关周子畏表演吐烟特技的生动描述,觉得神乎其神,当时只是“姑且言之,姑且听之”罢了,如今亲眼所见,真是心悦诚服,大加赞赏。
到了近代,吐烟成画的特技表演也偶有所闻。大画家徐悲鸿于1937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画展时,就有一位怪客来访,说:“徐先生用笔作画,我用烟作画。徐先生的画画在纸上,我的画画在墙上。”画展负责人白恺然在旁听说,觉得事有蹊跷,就热忱相邀到家里表演,此人欣然应允。他们一起来到白府,按照怪客的要求,拿来一支铜质水烟袋,三斤烟丝,又在墙上挂起一块大黑布。怪客点燃装在水烟袋上的烟丝,用力猛吸,然后张嘴向黑布喷去,只见黑布上缕缕白色烟云,忽而象群燕飞翔,忽而象万马奔腾,忽而如海浪翻滚,忽而如百花竞放,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白恺然看得如醉如痴,问他此种绝技可否传人,怪客答道:“此乃气功之派生小技,气功不到家的人,是不能以此作画的。”
慈禧爱拍盛装照
慈禧太后晚年喜欢让人为自己画肖像,曾以重金聘请外国画师进宫供职,当她看到摄影比画像快,容颜毕现且更加真切时,曾大为惊叹和赞赏,于是慈禧亦跃跃欲试,亲身领略了其中的奥妙。
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需进口,成本昂贵。如今故宫博物院内还珍藏着大量当年所拍照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30余种装饰、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她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前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勋龄曾在西方研习过摄影术,并携带全套照相器材回国,奉旨进宫专门为慈禧太后拍照。
慈禧太后每照一幅宫装相,都要更换一身袍褂、佩饰。她所穿的衣服有各色绸缎绣花袍、龙褂、绣蟒袍、绣百蝶袍、绣牡丹袍、绣凤和寿字袍、各色缂丝、绣不同式样的寿字图案敞衣、马褂、金丝串珠丝绣礼服、绣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还镶有金边。衣服上皆密缀了许多上等明珠,乌黑的两把头上,则插着金银凤簪、玉蝴蝶、珠宝或翠花等各种不同的头饰,并佩戴着各式名贵耳环。手上则戴有几副玉钏、翠戒、班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寸长的金护指,左手戴有同样长的玉护指,各种首饰均与袍褂相称。在珠宝之间,还夹有几朵鲜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
更值得一提的是,慈禧虽珠宝无数,每幅照片的装束及首饰不尽相同,风采各异,但潜心观之就会发现,各张照片皆戴有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她从来不曾摘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原来慈禧初进宫时,正值妙龄,风姿秀逸,为嫔时就灵巧过人,能背诵五经,通达满文,大略浏览过二十四史,通晓古今治乱大事,又能察颜观色迎合圣意,遂得咸丰帝独宠一时,特赏给她宝珠耳环一副,慈禧因之扎了四个耳孔,以示炫耀。她的作风、行事、钟爱仅从照片中亦可窥见一斑。
光绪为何叫慈禧“亲爸爸”
光绪皇帝称呼慈禧太后为“亲爸爸”是事实。这种称呼既不是艺术虚构,也不是满族的风俗习惯。那拉氏于1861年通过“辛酉政变”,在清末的同治、光绪年间,其尊一直在皇帝之上,实际上居于太上皇的地位。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太上皇的高位,只有皇帝的父亲才能享有。慈禧既然自居太上皇的尊位,便喜欢以男子的称呼来叫她,以显示她的高贵尊威,这当然没有比皇帝叫她“爸爸”更合适了。
另外,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慈禧说过:“光绪皇帝的父亲就是醇王。他的母亲,是我的妹妹。我妹妹的儿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因此,继承皇位后的载氵恬,对处于太上皇高位的那拉氏,还要在“爸爸”之称前面加上“亲”字,以掩非亲之嫌也。在宫廷里居住过二年的德龄女士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皇帝及余等皆呼太后以男称……光绪皇帝每次向太后请安时都要说:‘亲爸爸吉祥!”麒麟童艺名的由来麒麟童是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艺名,这个名字在解放前誉满大江南北,几乎家喻户晓。麒派成为京剧须生的一个著名的流派。
问周信芳为什么要取这个艺名,他说:
那是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我当时才11岁,第一次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我是7岁开始登台唱戏的,原来艺名叫“七龄童”。在上海演出的第一夜,前台管事照例要贴海报写戏目,他们就请一位会书法的老先生来写海报。那位老先生是北京人。在北京话里,“七龄”和“麒麟”发音差不多,他以为我的艺名叫“麒麟童”,就大笔一挥写好海报贴出去了。当时后台正忙着准备开锣,也没有人注意更正。第二天,《申报》和《时报》上都登出“麒麟童”昨夜在丹桂第一台演出的消息,戏院老板和班主才知道海报上的名字写错了。
就重写了“七龄童”的海报贴出去。可是到晚上开锣时候,有不少观众到了戏院门口却不肯进来,都说是特地赶来看“麒麟童”的戏,怎么变成“七龄童”演出呢?这么一来,只得将错就错,从此我的艺名改为“麒麟童”了。戏院老板和班主都说这艺名改得好,班主还特地带着我到那位老先生家点大红蜡烛叩头,感谢他无意中给我取了这个艺名。这就是“麒麟童”艺名的来历。
章太炎大闹总统府
1914年1月7日清晨,寒风刺骨。人们卷缩在家不愿出门。而章太炎却手摇一把羽毛扇,把袁世凯先前授予他的勋章作为扇坠招摇着,独自一人来到总统府的接待室,声称要见袁世凯。
那是1912年,大总统袁世凯礼聘章太炎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踌躇满志地进了北京,目睹的却是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等丑恶行径,这使他对袁世凯所抱的幻想破灭了,章太炎曾不甘心地借袁世凯颁授他“缔造民国”二等勋章的机会,劝袁世凯悬崖勒马,但毫无用处。自此,章太炎坚定了反袁的决心。
黄兴、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之后,章太炎决心效法战国时魏使唐雎与秦王抗争的故事,与袁世凯周旋。他自题:“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北京新建立的共和党请章太炎主持党务。袁世凯对他大加防范,以保护为名,派巡警监视限制章太炎自由行动。章太炎郁闷之极,无从排遣,每日与友饮酒。以花生米佐酒时,章太炎必去花生蒂,大呼“杀了袁世凯的头矣”;或在几案上遍书袁世凯三字,以手击案;或在纸上书“袁贼”两字,焚而埋之,大呼“袁贼烧死矣”,用以发泄心中的愤懑。他扬言要仿效明初方孝孺,披麻戴孝,痛哭于市。袁世凯闻讯大惊,怕真的将章太炎逼疯,无法向国人交代,于是撤除了门禁,然而仍处处监视章太炎的行动。一次,章太炎乘马车前往弟子钱玄同寓所,一路上警察便衣簇拥于前后左右、不离须臾,章太炎大为恼火。他致书副总统黎元洪:“炳麟羁滞幽都,饱食终日,进不能为民请命,负此国家;退不能阐扬文化,惭于后进。桓相迫,惟冒死而行,三五日当大去……”完全是绝命的口气。黎元洪得信后,马上致书章太炎,要他等待三日,由黎促袁世凯答应章太炎设弘文馆讲学的要求。然而,三天过去了,毫不见动静,章太炎决定亲自见袁世凯。就这样1月7日晨,章太炎摇着羽扇到了总统府。
袁世凯一听章太炎找上门来,当然不想自找没趣,派梁士诒等人出面与章太炎周旋。面对这些袁世凯的走卒,章太炎一一给予冷嘲热讽,骂得这些人一个个灰溜溜地逃走。从清早一直到傍晚,袁世凯硬是不露面。章太炎等得不耐烦,便疯言疯语起来,破口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几个卫士上前阻止,章太炎顺手拿起茶碗向卫兵掷去,随后又把接待室中所有器皿砸个精光,并扬言要把铺盖带到这来过夜,一直等到袁世凯接见为止。
溥仪与自行车
清末皇帝溥仪喜欢自行车,且收藏自行车。
溥仪的第一辆自行车是1922年12月1日他在结婚大典上收到的众多礼品之一,是其族弟溥佳送给他的。
溥仪小时坐轿,后来高级小汽车也有多辆。可自行车却是第一次接触,他高兴得忘乎所以。
他骑着这辆自行车在宫里东游西串,地上的花盆、身边的随侍,不知被他撞倒多少次,他自己也摔了许多跟头。为此,溥仪的教师陈宝琛还申斥溥佳道:“皇上是万乘之尊,进呈这危险之物,如果摔坏皇上,那还了得。”溥仪可不理教师那一套。他特意召当时京津地区颇有名气的车技艺人“小李三”进宫,让他表演骑车技巧,溥仪则跟着学习骑术。他还锯掉宫里所有门槛,并在被火烧毁的建福宫遗址上修了一条质量很高自行车跑道,和一座10米长、7米高的立体大桥。每天领着侍从上上下下,绕着圈儿骑。他命令内务府把各国的名牌车都买来,并将自行车存放在御花园绛雪轩东房内,派专人看管。这些自行车中有英国的美人牌、双枪牌、三枪牌、帽牌,德国的马牌、狼牌;法国的雁牌、双人牌、狮子牌等共近50辆。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后,他收藏的所有自行车下落不明。
不过,溥仪学会骑自行车,对他特赦后自食其力倒是有帮助的。1960年2月16日,55岁的溥仪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工作后,每天就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
总司令贺耀祖与小扒手
一天,贺耀祖在南京路一家饭馆就餐,忽听门口人声鼎沸,打声、骂声不绝于耳。贺耀祖不由走出门来,钻到人群中想看个究竟。原来是巡捕房的巡捕抓住了一个小扒手,正在殴打。小扒手年龄很小,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只因扒了别人的钱包,便被巡捕拳脚相加,打得口吐鲜血。贺耀祖实在看不下去,便走上前对巡捕说:“小扒手虽然可恶,可是已经被你打得差不多了,也该手下留情了吧!”那个巡捕望了望贺耀祖,见他是个身着长袍的普通老百姓,便横了贺耀祖一眼,粗声大气地吼:“不关你事,滚!”一向养尊处优的贺耀祖,哪曾见过这种白眼和呵斥,气得脸色发青,全身直抖,却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幸而身旁有一个中年军官认出了贺耀祖,对巡捕说:“你不认识他吗?
他就是卫戍司令贺耀祖。”说完还毕恭毕敬地向贺行了个军礼。贺耀祖的部下很多,因此,他不认识这位军官,只得随便点了点头。巡捕见势,将信将疑,又见群众对自己极为不满,只好向贺赔个不是,溜走了。
贺耀祖不想久留,对小扒手说:“以后,再也不要扒别人东西了。”说完便朝静安寺走去。刚走不远,就被小扒手追上。
小扒手咧开红肿的嘴,哭着问:“您原来是贺总司令啊!那个军官不说,我还不知道您是这样大的官咧!今天我幸亏遇到您,不然……,我,我特地赶来谢谢您。”说完,小扒手朝地上一跪,叩起头来。
贺耀祖扶起小扒手,问他叫什么名字,家里还有何人,为什么要当扒手。
“我叫张阿福。”小扒手难过地说,“是浦东人,父母全死了,没人管我,我只能扒,要不,我会饿死的。”“你今年多大?”“12岁。”张阿福说完准备走。
贺耀祖把他喊住,从口袋里摸出十块光洋交给小阿福说:
“拿去买点擦皮鞋的工具,擦皮鞋糊口吧。”小阿福感激地接过钱,重重地点了点头,一拐一拐地走了。
1942年,身为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贺耀祖,因对苏联援助延安药品的运输机放行,再次得罪了蒋介石,被蒋贬为重庆市市长。就任市长后,有两件事最使贺耀祖头痛,一是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一是逃难的人数增多,市面上的扒窃案增多,市民们叫苦不迭。贺耀祖限令警察局长将全市扒手一网打尽,并要警察局派出侦缉、便衣,深入公共场所,特别是酒楼饭店。
几天后,警察局长向贺耀祖报告:大梁子一家豪华饭店里,住了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是上海来的。此人穿的是西装革履,吃的是山珍海味,每天挥金如土,却没有正式职业,很是可疑。
贺耀祖听后心中一喜,问:“你们没有惊动他吧?”“没有犯案的真凭实据,我们不能随便抓。”贺耀祖点点头:“这就对了。”他从身上摸出一张名片,对警察局长说:“请你将我的名片交给那个青年,约他后天晚上到我家里吃饭,态度要客气,不要打草惊蛇。”第三天晚上,贺耀祖在他的私人住宅里,办了一桌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