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朝歌今安在
很多人以为朝歌即殷商之都。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代王盘庚将都城迁到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殷墟),该地时称“殷”、“北蒙”。嗣后,商王室一直居殷都。
殷商末代皇帝辛,名受,亦称纣王。据《史记?殷本纪》载:纣王天资聪颖,思考解决问题极敏捷,决定办的事谁也无法劝阻;其又勇力过人,敢于徒手同猛虎搏斗,能用手把粗铜钩拉直。继位第十五年的九月。为平定常来骚扰的东夷,亲率兵马讨伐。行至东南边界“攸”(今江苏睢宁西北),令部下小憩,自己竟在火线上若无其事地田猎,夷人对此举瞠目结舌、惶恐不已。征服东夷后,纣王命人在被擒杀之顽酋的头骨上镌“人方伯”三字(意即东夷方国首领),作为战利品捎回殷都(这块头骨在殷墟发掘中出土)。
纣王的这次东征,有利于华夏的一统。因而,1959年郭沫若访安阳殷墟时,曾赋诗云:“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纣王凯旋归都后,面对群臣的朝贺恭维,不禁志得意满,从此更加沉湎于酒色。为摆脱父师比干等元老劝谏,以巡视为名携妲己长居“沫邑”(今河南淇县城厢)不归。同时,在沫邑大兴土木,广修宫殿。
从考古发掘得知,殷商宫殿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凹字形多种,面积大者达数百平方米,小者仅数平方米,已经初具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特点。纣王还在宫苑凿池盛酒,池畔树木都挂烤肉,他和妲己、佞臣在此彻夜欢饮。由于纣王离宫不理朝政,只顾歌舞淫乐,所以沫邑又称“朝歌”。如今,在河南淇县城厢已难觅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朝歌遗迹,唯民间留下一些殷商传说。
华夏第一城在河南发现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第一代就是夏文明。然而何处是华夏文明的圣地?夏文明的发祥地又在哪里?中华考古学家们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发掘寻觅,终于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国古代第一座真正的城市中找到了答案。
二里头是在洛阳以东,距中岳嵩山仅几十公里,按照八卦的概念,这里是华夏的“核心地区”。
作为城市,二里头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在方圆六平方公里发掘出土的十处宫殿基址便是明证。4000年前在宫殿内设排水系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先民在建筑上的创举。
从二里头遗址发现,青铜业已成为夏文明的尖端工业。二里头的青铜工业区在城市的南部,已经发掘出浇铸青铜器的工场里,散布着大量工具:铸造用的陶范模、熔化铜锭的坩锅等,还发现了残留的铜渣。事实验证,在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礼器,爵、荤、繹与兽面纹版饰,武器戈和戟,以及乐器铜铃,都属当时城市的工业产品。
礼器高度概括了二里头的青铜生产能力,并显示了高低贵贱的等级关系。在二里头,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礼器,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据史载,只有贵族才能随葬青铜礼器,等级越高,礼器数量越多,而一般平民就只能用陶器随葬了。贵族墓葬中还有精美珍贵的玉器与象牙器。它们同青铜器一样,显示了夏代的城市中人分各等,权有大小的差异。
从城市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奴隶们的遗骨,有的双手被捆绑,似乎正在竭力挣扎,有的斩后身首分离,还有的被肢解,尸骨零散。
城市繁荣的背后是奴隶在暴力的凶残下淌血。
城市遗址出土的众多物品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二里头这个华夏大地上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城市距今已有4000余年,称其为华夏文明(按国际考古界以文字形成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来衡量,华夏文明算来仅为3000年上下)的圣地是当之无愧炜的。
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发现
1990年10月至1991年1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队对上村岭虢国贵族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初步清理出刻有各种铭文的青铜器八十多件,尤其珍贵的是在九号墓葬中发现了十个有墨写文字的玉片,一个刻有文字的玉璧,这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发现。
虢国墓葬出土文物中有铭文的共84件,约2000余字,玉片10个,共25字。这些文字,从字体上说都属于大篆或称“周篆”。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是当时官方通用较广的文字。虢国贵族墓葬出土的金文,用笔圆润匀停,笔画粗细基本一致,结体工稳秀美,布白匀整,体现了西周晚期的字体特点。
八十多件青铜器上的金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的依器形布白施势,参差错落,行款流畅;有的刻意求工,竖成列、横成行,布列规整;有的铸在实用器物的突出明显部分;有的在深凹隐蔽部分;有的分布在器物口部的内外;有的排列在足部的上下,皆因物铸书,因形布局,大小合格,融装饰、实用为一体,堪称书法杰作,说明当时在铸造技术和书法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精湛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10个玉片,最大的长20厘米、宽5厘米、厚3毫米,最小的宽2厘米、长6厘米、厚2毫米;字数最多的6字,最少的1字。这些字和金文一样,生动地体现了西周时的字体特点,不同的是它因笔触清晰、无修饰,更具有艺术性,更接近于后来笔写墨划的书法。
老子生地新证
道家创始者老子,是我国万古哲人。以往关于老子出生地的有关史料,往往互相矛盾,自相矛盾。笔者经反复比较,仔细推求,复经实地考察,认为老子出生地应是“相”,而不是“苦”。准确地址,则在今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岸郑店村之天静宫。
查古代苦县的具体方位,据《水经注》在涡水之北,而不在涡水之南。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敕修碑亦云:“涡水北有老子庙。”而现在的鹿邑,据称即古代的苦县,却在涡水之南。鹿邑县东十五里,据称为老子生地的西太清宫,也在涡水之南,则鹿邑与《水经注》所说的方位不合了。
复考相县具体地址,据《钦定四库全书?江雨通志》卷三十五云:“相县故城在宿州西北相山下(今安徽省淮北市、即原濉溪市附近),春秋时宋邑……宋共公之所都也。”《水经注?濉水》云:“濉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其他载籍,亦有相同记述。按宋恭公子平公在位期间(公元前575年-533年),当为老子出生年代。循此以求,则今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岸郑店村天静宫(中太清宫)址,正与历史相合,当认定为老子出生之地。
钱塘江畔发现越王城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公元前492年所建城堡——越王城,最近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并确定就在钱塘江南岸,今萧山市西南4公里的城山上。这个古城堡迄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该城堡名为固陵城,它是一座当年屯兵的军事城堡,居高临下,外陡内缓,易守难攻。
目前,有关方面已作出规划,修复这一历史文化景点,使古堡雄姿,再现于今世。
孔子祖籍在商丘
人们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孔子的“根”在河南商丘。
据《史记》等有关史籍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商丘)贵族。宋的始祖是微子启。微子启死后,由他的弟弟微仲继位。微仲就是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微仲生宋公稽、稽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
缗公有子二人,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缗公死后将君位传给弟弟熙,是为炀公。鲋祀不服,杀炀公,请兄长弗父何即位。弗父何不受,让位于弟弟鲋祀,即宋厉公。弗父何因让国而声誉大张,后代世为宋大夫。而弗父何就是孔子的第十代祖。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是孔子的第七代祖,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而著称,曾辅助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任宋大司马,在一次宫廷内讧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其子木金父避祸奔鲁从此世居鲁国。木金又是孔子的第五代祖。后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60多岁时与颜氏女征在结合而生孔子。
很显然,孔子的祖籍确实在今河南商丘。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究竟在何时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
首先,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当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其次,秦始皇由称王到称帝,经历了议决帝号与正式称帝两个阶段。秦始皇令群臣议决帝号在二十五年,而当时六国刚灭,天下初定,尚未取得北败胡南击越的胜利。秦始皇正式称帝在二十六年,他按照秦的传统办事,采用了战争结束之年议决帝号和战争结束的明年正式称帝的做法。秦国推行郡县制是与其领土扩张的完成联系在一起的。议立郡县既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六国灭亡的最后一年也应在此年。最后,蒙恬北攻匈奴、王翦南击百越,都在秦始皇二十五年与二十六年之间。所以,秦始皇灭亡六国的最后年代,在其即位后的二十五年,就是公元前222年。
按照学术界现行的习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当在此年。
秦朝灭亡并非公元前206年
目前,大多数书籍都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占领咸阳,秦朝灭亡。但我们只要对当时的史实加以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发现刘邦灭秦之事并非在公元前206年内。
《汉书?高帝纪》载曰:“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即丝带),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汉书选》中对“元年冬十月”的注释为:“汉初,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史记?高祖本纪》载曰:“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对“汉元年十月”的注释为:“《张苍传》云以高祖十月至霸上,故因秦以十月为岁首。”从这些古藉的记载和注释,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初期沿用秦历,以(甲午年)十月为岁首,是为汉元年之首。而甲午年十月正是公元前207年中。
史学大师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对这段历史说得非常清楚:
“乘虚西进的刘邦迂回进入武关,到达咸阳附近的霸水。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位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在公元前207年10月,向刘邦投降。”由此可见,刘邦灭秦的时间应是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陵为何坐西面东
在钻探秦始皇陵时,考古工作者始终在思索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秦始皇陵为何坐西面东?为何单独坐落在骊山北麓?
据郦道元说:“骊山以南产玉,以北产金”,秦始皇是“贪其美名而葬焉”。但考古工作者却认为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其中必然有更深的原因。
已故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武伯纶先生曾启发在秦陵实地钻探的程学华:“有时间,最好再去调查钻探一下秦始皇的父母和祖先的陵墓。”于是,程学华和他的学生们又带着洛阳铲来到俪山的西侧。在那里,他们发现了秦庄襄王(父)、秦孝文王(爷)、秦昭襄王(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园(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这就是秦东陵。
而秦始皇陵位于骊山东侧,所以实际上秦始皇陵也是东陵陵园之一,不过是东陵中最后,当然也是最大的一个陵园。程学华认为此说的根据有二:一、当时秦始皇陵和其先秦的陵墓同属秦代的芷阳县。二、秦东陵的陵墓全都坐西面东,再向上溯源,凤翔的秦陵(春秋时代秦国诸侯多葬于此)也都坐西面东。
这样一比较,秦始皇陵坐西面东之谜就昭然若揭了。从秦陵的分布,可看出秦人由西向东进入中心政治舞台所经历的轨迹。
萧何何处追韩信
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淮阴布衣韩信,初投西楚霸王项羽麾下。项羽轻其才,未能重用,遂弃楚奔汉中改投刘邦。刘邦谋臣萧何深知韩信乃将帅奇才,荐与刘邦。刘邦鄙视韩信曾乞食漂母和受辱胯下,不肯重用,韩信一怒之下,不辞而去,经米仓道奔西川。
萧何闻讯大惊,唯恐汉王坐失良将,王业难成,趁月夜跟踪追赶。
追至孤云山,才将韩信追上,一再反复劝说,始将韩信劝转汉中。
韩信回到汉中后,萧何力劝刘邦重用韩信。刘邦乃新筑将台,择吉率文武官员,拥韩信登台拜将,授以兵权。
韩信受命后整军经武,严明号令。在楚汉战争中,常以少胜多,转败为胜,汉军由弱到强,最后垓下之战,全歼楚军,将项羽逼死乌江,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后世为纪念“萧何月下追韩信”,便把孤云山改为“韩山”,把追上韩信的地方荣称“截贤岭”。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激励后世用人之道的千古佳话。然而,你可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四川省南江县。
《蜀中名胜记》载:“孤云两角,去无一握,有石刻萧何追韩信处,下有韩溪。”按两角山,在南江城北四十里,自陕界香炉山脉东南六十里许,突向西横起一峰,中微凹,东西两角并列。“孤云两角,去无一握”即此。“截贤岭”在孤云山腰,米仓道为中原入川的重要交道线。南江城至韩溪达孤云山,北经兴隆寨、平河场、中坝、城墙岩进入陕西而入汉中。
两千多年前,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山间古道上。
“楚河汉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