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一阵孩子的读书声从远处传了过来。
这是大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四月,江南小镇大通镇上的一天。
大通镇位于池州府铜陵县境内,长江下游南岸,青通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由大通镇与长江中间的荷叶洲组成。长江在大通镇这里转了一个弯,大致为南北走向,并在这里被荷叶洲一分为二,其中大通镇与荷叶洲之间的长江夹江也被称为鹊江。因为这里非常适合船舶停靠,加上从大通镇下船向西南步行不到四十里就是佛教圣地九华山,是从水路来九华山朝拜的必经之地,也是去往青阳县最近的码头,因此大通镇水路交通发达,有众多的船只在鹊江两岸靠泊。如果乘船从鹊江顺流而下,向左可以看到荷叶洲沿岸众多的船只,向右可以看到依依垂柳下白墙青瓦的徽式房屋,一派秀丽景色。当朝诗人李宗泗在坐船路经大通镇时,被它的景色感染写下了《大通江上》一诗:“双浆摇冲下大通,隔林烟火隔溪钟。笙簧鸟雀清不浊,水墨江山淡更浓。沽酒有村垂柳锁,采樵无路落花封。胸中不用吞云梦,一览烟波几万重。”生动地描述了大通镇的美丽风光。
澜溪街是大通镇的主要街道,地处鹊江与青通河出口汇合处,从鹊江码头起始弯弯曲曲地向东延伸,宽阔的道路可以并排跑开两辆马车,街道的两边汇集着各式各样的商业店铺,是大通镇繁华的象征。
此时刚过上午巳时,天空还算晴朗,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泼洒在铺着青色石板的澜溪街上。从天不亮就开始往来于鹊江码头运送货物的人力推车仍然不见减少,吱吱扭扭的响声很远就能听到。从早上运输渔货的小车上滴下的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淡淡的鱼腥味。也不断有载人的驴车和各式各样的轿子,把下船去附近的游人和去九华山上香的香客载走。还有更多的旅人步行去往各自的目的地,一派忙碌景象。
码头附近聚集着许多小店铺,特别是各种小饭铺,虽然已经过了吃早饭的时间,来小饭铺吃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如果从这里向东看去,黄记面铺和李婆婆的包子铺里都有客人,既有从码头下船的旅人,也有刚刚装卸完货物的码头搬运工人。
如果再往东走几步,就能看到张婶在她的茶食铺里忙着。这里是一些老年人每天都要来坐一坐的地方,沏上一壶茶,没吃早饭的可以要两个炸的金黄的麻球当早饭,吃过早饭的可以要一碟油炸蚕豆磨牙,就可以和老朋友一起悠闲的唠上大半天。
因为这里靠近码头,流动人员多,显得有些杂乱。这里店铺的生意都不大,房子也显得矮小,而且门面也有些破旧,但是如果从这里一直往东走,街道两边的房屋就逐渐漂亮起来,比如挨着“回春堂”药铺的“惜春楼”就是一个气派的两层小楼,虽然这个时间对这里来说还有些嫌早,可是二楼的一扇窗户已经打开了,惜春楼的头牌姑娘小翠打扮的花枝招展,正坐在窗前懒洋洋的晒太阳。她一边用拇指和食指优雅地夹着葵花子嗑,一边悠闲地四处张望。到底是头牌姑娘,吐瓜子皮的动作都显得那样优雅。本来这个时间一般不会有客人来,没有必要打扮的如此正式,可因为昨天来了个老相好的,刚刚在外面做生意赚了一笔钱,出手非常阔绰大方,昨天晚上偷偷给了她一两银子,所以她早上起来就心情大好。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斜对面“怡红院”的头牌姑娘小兰此刻也正坐在对面二楼的窗前,两个人经常会这样的较劲一番,显示自己在同行里的地位,把两个青楼间的竞争关系无声的表露出来。
走过“惜春楼”再远一些,有一个更气派的两层楼房,门前黑色的匾额上面书写着漂亮的金色楷体大字“小醉仙楼”,这是镇上最大的酒楼,名字就取自南京的“醉仙楼”,主厨梁师父也是从南京请来的,做得一手漂亮的江淮菜式,尤其以鹌鹑脑子制作的鹌鹑豆腐、东海鲸鱼唇制作的豆豉蒸鲸鱼唇、以及松江肥鸭制作的一品八宝鸭最为出名,在厨师界被称为“梁三绝”,所以这里二楼的包间几乎每天中午都是客满,晚上就更不用说了,必须要提前几天预订才行。不过现在还没到营业的时间,只有镇上的磨刀师父李老万在酒楼门前收菜刀。
这个时候逛街的人已经多了起来,像前面“万福祥”布料店里面已经有穿着颜色鲜艳长裙的妇人们在挑选布料,门前还贴着招收伙计的告示,看上去生意不错。
大街两边还有各种摊贩和走街的小贩,也吸引了路过的游客和小孩子。
虽然大通镇的规模比不得扬州城这样的大城镇,可繁华和喧嚣的程度却毫不逊色。镇上原本只有几百户人家,上千口人,但是加上外来的工人、商人等流动人口,就使大通镇看上去人口密集。
如果沿着鹊江一直往北走,很快就会感觉安静起来。这边的江边没有船只停泊,岸上也没有店铺,除了一些官府建筑,多是高墙青瓦的深宅大院,显示在这里居住的多是有钱的大户。
不过今天这里的人比平时多很多,在靠近江边的一个非常大的宅院前面,有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宅院大门对面的戏台上,有一个戏班子正在唱戏,吸引了很多大人和孩子在前面观看,连小贩也闻声过来凑热闹。
从这里往东再走一段,才是前面所说的传出读书声的的地方——大通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