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三个人天天在一起,洪天赐已经习惯了,现在突然剩下他一个人,一时还有些不适应,又没有其他事要做,漫无目的的在街上闲逛了一下。可是这两天已经把城里所有的街道都走熟了,感觉非常无聊,就回到客店练了一会儿胎息功,又在床上躺了一会儿,直到感觉肚子饿了才到楼下简单吃了午饭,然后又回房间睡觉了。
午睡醒来看外面天色还早,忽然想起街里有家新开张不久的画店宣称有一幅宋代的名人字画下午要出售,这两天急着寻找父母的线索,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下,现在没有别的事,何不过去好好欣赏一下,顺便看看卖画的情况。
洪天赐走出客店,来到城里最繁华地段的这家博雅斋画店。
洪天赐来到画店时门前已经有了不少人了。进去一看,店里比前几天多挂了很多字画,把一面墙都挂满了。那幅名人字画就挂在中间。洪天赐凑到柜台前看了一下,是一张写意山水画,现在还没有标价,店家正跟顾客介绍说这是宋代大画家张旭的画作《西山风光》。在竹林轩跟孙先生学画期间洪天赐见过很多名人的真迹,其中就有一张张旭的山水画,洪天赐还模仿画过,绘画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有了很高的鉴赏能力,现在看这张画,笔法精炼豪放,显示出画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超然的性格,把小山水画出了大气象,正是张旭绘画的风格。看到画洪天赐想起自己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动笔了,一时忘了是在店铺里,竟认真地在心里一笔一划地临摹起来。
洪天赐看画看的正入迷,忽然感觉有人拍了自己肩头一下,把洪天赐从思考中给惊醒了,回头一看,身后站着一个身穿白衣、风度翩翩的公子,手里拿着一柄大折扇,不是别人,正是白衣书生秦关山。身后跟着老王和小山。
洪天赐十分惊喜。“秦大哥,你怎么来了,哪天到的?”
“我也是刚到。听说这里有张旭的名画要卖,就急忙过来看一下,结果就看到了你。”
画店里人很多,为了不妨碍别人,两人走出来说话。
秦关山看洪天赐只有一个人有些奇怪,问道:“老弟,怎么不见雪怡妹妹和莲芯妹妹,她们去哪儿了?”
“雪怡去城外拜访她外公的一个老朋友,莲芯陪着去了,今晚回不来。”
“你怎么能让两个妹妹自己出门?”
“是雪怡不让我去。”
“唉,天赐老弟可真实在。算了。怎么,你也想买这幅画吗?”
“买画我可买不起,只是我对字画多少有些兴趣,现在听说这里有名人真迹出售,就过来看一下。”
“难怪你看画看得那样认真,看出什么名堂了吗?”
“意境和笔法都不错,但是不是真迹就不知道了。”
秦关山看着画店周围的人说:“看来这些人也是冲这幅画来的了。”
洪天赐心有所想地说:“应该是。看来要卖画还真的要到这里来,徽州人不但有钱,懂画的人也多。”
秦关山笑了一下,说道:“懂画到不一定,钱多倒是事实。说实话,我看这些人比我强不了多少,不过就是家里有钱,收藏几幅名人字画装装门面罢了,这画是好是坏、是真是假恐怕没几个人知道。”
这时门前的人越聚越多,洪天赐和秦关山看他俩站在街中有些碍事,就后退几步站到画店对面了。
“秦大哥,你陪我站这里看画,不影响你办别的事吧?”洪天赐想等着看热闹,怕耽搁秦关山的事。
“没事,我也是来看热闹的。再说又碰见天赐老弟了,你还是一个人,我怎么也得好好陪一下,等会儿看完了卖画,我还要跟老弟好好喝一杯。”
“好哇。”
洪天赐也乐得和秦关山好好聊一下,就和秦关山站在一边看起来,老王和小山跟洪天赐笑了一下,站在他们身边。
看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相识,互相打招呼说话。
画店的老板姓李,热情地招呼大家,过了一会儿画店见外面的人很多了,李老板终于给画标出了价格,白银二百两。
一幅画竟然要价二百两银子,洪天赐惊得伸了一下舌头。“一幅画竟然价值二百两,真是太吓人了。”
可是看秦关山非常镇静。
“天赐老弟真是大惊小怪,二百两算什么,如果真是张旭的真迹,出价千两也可能大有人在。”
“什么?千两银子?”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看来天赐老弟真是不知道。有人买来就是想送人,价格低了怎么送得出手?”
“什么人送礼这样大方?又要送给什么人?”
“送礼的一般都是官员和商人,当然是送给当大官的了。不给当官的送礼,当官的如何升官,商人的银子从哪里赚。”
洪天赐可算是长见识了。
出价开始了,可是下面的人纷纷交头接耳,就是没人出价。
洪天赐有些疑惑,这些人难道都和自己一样是来看热闹的吗?他悄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秦关山,秦关山一听笑了,小声跟洪天赐说:“这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大家都想用最少的钱买到画,最好别人都不买,只有他一个人买,所以大家都在等着。再一个有些人可能还拿不准,等别人出价再说。”
这时一个商人打扮、说话是外地口音的人找了徽州城非常有名的字画行家程先生当经纪人,帮着鉴定字画。画店前的这些人几乎都认识程先生,见程先生过来了,纷纷跟他打招呼,并给他让出地方。
就在程先生仔细鉴别字画时,外边街道上走过来两个文人打扮的中年人,跟外面看热闹的人询问众人围观的缘由,听说里面有名人字画出售,就挤进去看,结果其中一个人被认出来了。
“白先生,真是幸会,怎么在这里碰到你了?”
大家正在等待程先生的鉴定结果,店里很静,结果这个人一说话,大家都听到了。
这位白先生并没有认出这人。“是呀,幸会。你是?。。”
“白先生你不记得我了?我姓王,去年在南京的聚宝斋你帮我看过画。那次真是谢谢你了。”
“啊,是王老板。哎呀,看我这记性。我到附近看朋友,听说这里有名人字画就进来看看。你怎么在这里?”
这个王老板说:“不瞒白先生,我想买一幅好画送人,可是弄不清真假。你是收藏大家,又是鉴赏字画的行家,快帮着鉴定一下。”
白先生急忙说:“王老板,我就是想欣赏一下名人真迹,鉴定就不敢当了。”
“白先生别客气,快帮着看一下。”看来这个王先生很想买到这幅画。
大家一听白先生也是字画鉴赏的行家,纷纷给让出位置,白先生也来到前面。巧的是,白先生和程先生认识。
“哟,程先生,你也在。”
“白老弟,你也过来了。”
白先生对王老板说:“程先生才是真正的字画大家,有他在,哪还用别人看真假,有什么问题你们问程先生就行了。”
“哎,白老弟客气了。”
白先生和程先生寒暄了几句,然后一起仔细地看画,还不时地交头接耳说几句。
看白先生一直没说话,王老板有些着急,问道:“白先生,你觉得这幅《西山风光》到底怎么样?”
白先生还在看,没有说话。
又过了一会儿,白先生抬起头问画店李老板:“李老板,这幅画能不能卖便宜些?”
虽然白先生没有回答王老板的问话,但他这句话等于承认了这幅画是真迹。
画店李老板说:“刚才这位先生说你是鉴赏大家,我相信你一定不会看错。就这笔法,这意境,这张《西山风光》绝对是张旭的真迹,开价二百两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
“程先生,你认为怎么样?”白先生问程先生。
程先生点了点头说:“不错。如果没有看走眼,我也认为这幅画是张旭的真迹。”
果然是真迹,周围的人发出轻轻的赞叹声。
“老板,这幅画我买了。”王老板说道。
“老板,这幅画我要了,我出两百二十两。”找程先生帮着看画的外地商人说道。
这两个人争了起来。
就在这时,白先生突然指着另一幅画问道:“咦,老板,这幅画要多少钱?”
白先生问的这幅画挂在边上,画上画的是竹林下两个老叟在下棋。
大家的视线都转到这幅画上。因为距离太远,洪天赐看不清画上画的是什么。
画店李老板指着画说:“是这张画吗?二十两。”
“二十两,能不能便宜一些,十两怎么样?”
“先生,我们是新店开张,定价已经很低了。”
“好吧,这幅画我要了。”
画店李老板冲其他人问:“还有人要出价吗?没人出价这幅画就卖了。”
店里没人说话。
李老板看没人出价,就让伙计把画从墙上取下来,说:“好了,先生,没人出价,这幅画就是。。”
“等一下,”外地商人把画店李老板拦住了,“这幅画我要了,我出三十两。”
“哎,这位先生,这幅画我已经买下了。刚才你怎么不出价?”白先生很不乐意。
“对不起了白先生。现在出价也不晚,对吧,老板。”
“没错。”
白先生有些生气。“这位先生,你知道这幅画是什么画吗?”
“不知道。”
“不知道为什么跟我争夺。”
“你是行家,你看好的东西绝不会错。”
“老板,我最后出一个价格,一百两。这回没人要了吧?”白先生说道。
“我要,我出一百五十两。”王老板毫不示弱。
白先生的同伴拉了白先生一下。“算了吧,白兄,现在懂行人太少,有钱人太多,咱们争不过人家。”
“走吧。”白先生说着,又对程先生说,“程先生,有没有兴趣找地方聊一聊,我做东。”
“好哇。正想跟白老弟探讨探讨。”程先生马上同意了,跟外地商人说,“何先生,你让我做的事我都做完了,剩下的你就自己办吧。”
白先生临走前对画店李老板说:“李老板,好心跟你说一声,这幅画是沈咏的《竹韵》,卖两百两都少了。”
看来是白先生见自己买不成,也不想让这个外地商人白白占了便宜,把字画的底细说出来了,现场立刻一片议论声。
看来这家新开张画店的李老板业务并不精通,听了白先生的话后,急忙在白先生身后出言道谢,白先生连头也不回。
沈咏是宋代的著名画家,他的画清新飘逸,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非常受收藏家的喜爱,当然画的价格也是非常高,只是他的画本来存世的就不多,又都藏在收藏家的手里,市面上极少看到他的作品,收藏画的人都知道沈咏有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竹韵》、《梅风》和《菊意》三幅画,但是很少有人见过真画,现在听白先生这样一说,马上引起一阵骚动。
白先生一边往外走一边叹道:“唉,本来以为可以捡一个便宜,看来是没这个命了。走,喝酒去。”跟同伴和程先生一起走了。
等白先生他们走了,画店里立刻热闹起来。那个外地商人本来想买张旭的《西山风光》,此时跟王老板争夺起沈咏的《竹韵》来。本地的有钱人当然不甘示弱,也纷纷加入争夺,出价越来越高,最后《竹韵》这幅画被一个人出价五百两买下了,那个外地商人和王老板都没有争到。
沈咏的画都是千金难觅,如今五百两就买到了,无论是买到的人还是看热闹的人都认为是赚了大便宜,纷纷感叹和议论。
不过这个外地商人也有收获,他用五百两买下了张旭的那幅画。
洪天赐在心里感叹徽州人的豪爽,为了一幅画不惜一出手就是几百两,真是太有钱了,他突然想到闵大宽一家的情况,也想到了汉口镇那些真正靠讨饭为生的乞丐,忽然没了看热闹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