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弄香茗
——记上海大可堂茶园
如果说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就像是老北京醇厚历史的身份证,那么在上海,那一条条深邃的里弄,就是写满陈旧故事的日记簿。
襄阳南路,是老上海心目中的标志性马路,很多名人政要、艺术家或者企业家,都曾经在此一游,留下来不少生活的印记。而在那深弄尽头,很多若隐若现的老洋房,仿佛是散失的几片散页,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旧上海的绚烂年华。
在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洋房之中,有这样一栋三层花园楼宇,门口大得从容,庭院郁郁葱葱,于那古老的气息之中散发出了一股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力。
黑色雕花的铁门,让人立马感觉到当中的气派;自然生长的老树四周,环绕了一圈精心雕琢的盆景,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书本上记载着的古老庄园。而院子里一块硕大的长方形石碑,悄无声息地给好奇的大家揭开了自身的谜底。
原来,这里就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大可堂茶园,就是当今来沪的各路明星都争相落脚的休闲佳所。而这篇游记,则是出于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之手,其中的“此园既成,避繁华于深巷,享幽静于当世,集群贤于雨夕,散胜会于霜晨,不失为海上一蕴藉之去处也”,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据说,此楼始建于1933年,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法国设计师应浙江某富商要求所建。法式建筑一向都奢华大气,里边的装饰家居亦然。
不管是名贵的巴洛克风格老沙发,亦或是已经泛黄的意大利水晶吊灯,不管是百年前的德国象牙键钢琴,亦或是长成喇叭花形的英国留声机,不管是造型华贵的罗马老式摆钟,亦或是铁键英文打字机,以及那充满历史气息的线装书、上海月份牌、各种颜色但已有些斑驳的丝绒靠垫、曲线柔曼的大弧度原木深色楼梯、看得见风景的三楼小阳台……大可堂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我们这里古色古香的韵味十足。
作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品数不胜数,可是上海大可堂茶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主打项目就一个——云南普洱茶。
都说“茶要喝新,酒要喝陈”,但是这句老话却不能照搬到普洱茶的身上。因为对于普洱茶,则是越陈越好,越有一份独特的历史归属感。
作为茶品中“可以喝的古董”,大可堂“堂主”张奇明坦言,他当初是因为爱收藏,才开始迷恋上普洱茶,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大可堂宽敞的大厅之中,有一只顶天立地的橱柜特别扎眼。里边,福元昌、宋聘号、同兴早期圆茶、陈云号等近50款“号字级”,分别从清末到解放前夕的普洱老茶在玻璃板后列成一排排方阵,等待着那个懂它的人投来惊艳的目光。
而在另一边的落地柜内,也同样陈列着70余款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其中包括红印圆茶、蓝印铁饼等名款,供各个爱好者赏鉴。
在大可堂,不仅茶品丰富,错落分布的包房,也都各有特色。尽管西式建筑,洋溢情调,包厢取名却充满了地地道道的云南本土气息,什么“革登”、“勐库”、“莽枝”、“无量山”、“巴达山”、“班章”等,都是云南当地著名的茶山或者茶园。
现如今,大可堂公司正在筹建上海的第一家普洱茶博物馆,并力争把它办成弘扬中国茶文化特别是普洱茶文化的交流平台。
虽然身处中国第一繁华大都市,但是大可堂的“堂主”张奇明认为,在时尚的面前,传统与之相较,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他完全有信心将普洱茶这一历史名茶,完全融入到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