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颁发给史玉升教授,外人来看,有些委屈。本来最初都是一等奖的获得对象,但是,同行一些教授总是不服气,状告信让他屈居第二。后来,参加评选院士,也被刷了下来。在一次交谈中,我发现,他心里很明白是谁告的、为什么告。可是,他不计较这些,在背地里也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仍然是笑嘻嘻地与人相处。在这个圈子里,真是非常难得。
过去,我做记者10年,后来发起成立亚洲制造业协会和亚洲制造业论坛,从事的工作相对来讲接触面要宽广许多,但和大学教授打交道一点经验都没有。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筹备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后,我才领略了大学教授的另外一面。表面上彬彬有礼,非常客气。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马上拉下脸来,指责对方,而且毫不客气。还有一些教授背地里对同行基本上是不屑一顾,动辄就是“他那个技术小儿科,不行”之类。开始,这种相互指责让我大吃一惊,也非常不习惯。大学教授为人师表,一向受人尊敬,但打交道多了才发现,这不是某一两个教授的习惯,而是这个行业的共性。他们的圈子太窄,接触面有限;而且自古至今的文人相轻的恶习,在这些教授中间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了解这些就能明白,光指望这些“学院派”,要想将3D打印技术发扬光大,且实现产业化,基本上还是很难的,整个国内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化公司,一头连着学校科研资源,一头连着市场用户。
有优质研究资源,有为产业化设置的公司,按道理讲,这样的架构是合理的,为什么3D打印还会发展成现在这样?有一阵子我不停地思索这个问题。答案非常明了,“学院派”的公司一般是学校老师当法人代表,学生做技术和研发,大的事情还要由老师来决定。专家型企业家的短处立刻显现出来,他们是技术专家,但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不懂市场,专家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老师毕竟只是极少数,在全世界成功的案例也没有几个。
所以,在这样的“学院派”企业里,他们一般更关注科研经费和课题经费的多少,而不是公司销售多少。科研经费是每年部委机关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分发下来的免费午餐,只需要填写一大堆申请资料,编写几个项目则已,而次年的考核也主要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哪些成果。相对来讲,科研经费的申请工作要容易很多,没有什么风险,老师们对这项工作简直是轻车熟路,不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就能够拿到这些白花花的银子。有些老师每年申请的科研经费两三千万,远远超过公司的收入。而做公司则没有这么幸运,市场总是充满各种风险和困难。
为什么“学院派”企业总是做不大?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绝大多数老师并不懂市场,不熟悉市场,公司的运行并没有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导致公司不像公司,科研单位不像科研单位。二是大多数老师习惯于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插手,并不愿意放权,公司的经营执行层积极性难以发挥。三是在公司和科研方面,老师更愿意搞科研,而不是当公司的董事长,对公司运行的实际付出并不多,却不愿意放弃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在他们眼中,科研经费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拿在手上,而公司业绩预期却总是看不见摸不着。四是实验室做出来的产品与市场总是有不少的差距,和用户的需求总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老师们却很少去认真倾听。
“学院派”的公司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市场与科研两个轮子一起转,产生正能量?我想,首先应该对科研团队在公司中的贡献给予具体量化,从一开始就彻底解决产权问题,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其次,管理层与经营层要严格区分,规范运作,充分调动经营班子的积极性;再次,研发也要有市场意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用户需求;最后,科研单位申请的科研经费的考核标准应该有所调整,将资金和政策向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领域倾斜。可以考虑将国家财政扶持的部分科研经费转化为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对3D打印等新兴技术予以扶持。
“学院派”是国内目前3D打印领域最主要的参与者,市场派的企业一方面是由国外的科研人员回来自己找合作伙伴投资建厂的,以湖南华曙高科有限公司、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为代表;另一方面则是与国外同行合作建厂的,如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无锡飞而康快速制造有限公司。还有一种类型是从代理商转变成投资商的,如杭州先临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过去是代理销售国外3D打印机的,通过对市场的熟悉和摸索以后,自己组建团队开始研发并生产3D打印机。
和“学院派”比较起来,市场派3D打印企业的优势目前并不明显,研发资源和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唯一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制领先,产权清晰,权责明晰,责任到位。
2013年3D打印持续火爆,市场派和学院派企业都不同程度拿到了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扶持资金和相关政策。2014年,可能是学院派与市场派的“分水岭”。我们认为,3D打印市场将进一步升温,市场派企业的市场领地将进一步扩大,营销手段更为灵活,部分企业将寻求与国外同行合作建设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也会有个别企业的产品在国外设代理商或合资企业。学院派企业最大的挑战在于何时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5月29-31日,我们在北京成功举办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以后,国外3D打印行业的大大小小企业、科研单位都加大了对中国3D打印行业的重视程度。中国政府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的3D打印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如何,哪些企业发布了新产品……这些原本被不屑一顾的信息,都能在同行间引起思考的涟漪。
过去是国外几家大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几乎连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企业都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涌进国内市场。有人问我,是好事还是坏事?明明我们的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市场还没有起来,一下子涌进这么多国外的企业来竞争,是不是要彻底摧毁国内3D打印企业?
中国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欧洲市场、美国市场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可以进入欧洲,进入美国,为什么就不能让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呢?鼓励公平竞争,有利于我们跑得更快,封闭保守只会贻误先机。我们没有进入欧洲、进入美国,并不是他们不让我们进入,而是我们自身实力不够,还没有能力进入。3D打印行业,一样遵循不进则退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在国内都竞争不赢,又何谈参与国际竞争呢?
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会拼杀出一批精英企业出来,才可能走出国门,成为一家优秀的国际企业。如果,我们的学院派企业不能勇于走出校门,不更多地遵循市场化规则,淘汰将是难免的。
不过,利好的消息不断传出: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同意将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重新改制,民营企业当大股东;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同意将企业全面改制,推向市场。
针对当前国内3D打印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引导科研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二是加强与国际同行间的对话,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三是要抱团发展,避免单打独斗,充分利用联盟的平台和资源优势,集中打开应用市场。加强行业资源整合,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增强抗风险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14年,我们还会发现,并购将开始在3D打印领域开演。国际的、国内的并购大戏将持续三五年,下一步的竞争可能会变成几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跟随者还会络绎不绝地跨入3D打印这个产业。
目前,在3D打印领域的并购案例主要在欧洲和美国进行,预计国内在2015年将会有所动作。2013年10月18日,德国3D打印厂商Voxeljet公司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IPO(首次公开募股),发行6500万流通股,上市发行价为13美元,募集资金约1亿美元。发行一个月后,由于盈利飙升,股价表现抢眼,仅仅一个月该公司的股价即翻了四倍以上,领涨3D打印概念股。2012财年,该公司销售收入为1130万美元,盈利 27.6万美元,营业收入相比上一财年增长20%。
2013年初,美国3D Systems公司先后全资收购Co-Web公司、3D打印程序设计商Geomagic公司和RPDG公司。另外一家美国巨头Stratasys公司先后以4.03亿美元收购桌面3D打印机MakerBot公司,以14亿美元价格收购了以色列3D打印制造商Object公司。
2013年2月,美国Ex One公司上市,当时的发行价为18美元,首日上涨47.33%,报收于26.52美元。截至2014年2月,该公司股价上涨至46.40美元。美国3D System公司和Stratasys公司的股价也大幅度上涨,双双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并引领全球3D打印行业发展。
据悉,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也在积极筹备IPO,可能在今年或明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第五家上市的3D打印公司。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由于国内3D打印企业在市场规模和生产能力上还没有实现较大提升,目前还缺乏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3D打印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但是,可能在三年以后,局面会有所改善,将会诞生一批强大的3D打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