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86800000006

第6章 顾炎武:清学的开山之祖

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

当历史走进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明末,江浙这片向来寂静的蕞尔山河,陡然成为整个中国引颈翘望的焦点。发生在这里的一件件惨烈悲壮的事体,涌现在这里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萌生自这里的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启思之喊……都灯塔般一次又一次映亮华夏夜空,点燃世人黑暗中枯滞而焦灼的眼睛。

这种点燃与映亮,深涵范式天下的标杆意义,更对大众具有启蒙发思的引领作用。

无论是精神性的秉持家国道义,捍卫人格操守,还是学术性的引领时代思潮,开启全新学航,这里总在以先驱者的形象,独立潮头,嚆矢首发,得风气之先,也领风气之先。

几乎与黄宗羲在绍兴余姚以他伟岸大儒身姿亮相的同时,苏州昆山屹立起另一位出岫入云的学术宗师——顾炎武。

这个驮着书箧,用一生的时间跋涉在路上,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高度统一于自身,用书房中的阅读所得来参照现实,又在现实游历中比证书本的书生,推开宋明以来儒学言性言理的虚枉不实,将其回归到原儒的经世致用归旨中。有清一代的学术,就是从他这里起步,一路扶摇直上,一路浩荡前行。

以学识赅贯、博涉百家的宏大气象开启清学诸多学术门类的顾炎武,他所开创的学术方法以及开辟的学术门类,对接踵继起的清代乾嘉学派,产生了深刻震撼与普遍共鸣,终使清代学术别开生面,蔚为广大。

梁启超说:“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对于顾炎武一生所秉持的“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今日只当著书,不当讲学”两句为学宗旨,他认为对整个清代之学都有着立宗与导航的意义,“影响于此后二百年思想界者极大”。

“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梁任公满怀崇敬地说。

一.

顾炎武,苏州府昆山人,名绛,字忠清;明朝覆灭之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圭年,因侨居南京钟山下,又自号蒋山佣;故居傍倚亭林湖,学者称其亭林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

顾炎武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翰墨仕宦世家。他幼承曾祖父之命,过继给未婚守节、膝下无子的堂婶王氏为嗣。

嗣祖父顾绍芾,少年时期即跟随乃父周游各地,“负气伉爽,不肯少阿流俗”,与天启时期的政坛人物常相往来。熟谙明末时局,对国势日颓、行将大乱的天下忧心忡忡,他曾指着庭院中的野草对顾炎武说:“尔他日得食此,幸矣!”

在为学上,他对舍弃原典、改窜古人原著发挥己见的著述行为深恶痛绝:“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

嗣母王氏,是个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奇女子。十六岁未嫁之时闻夫丧,慨然着素衣入顾门守节,二十八岁后悉心抚养教育顾炎武,“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尤喜读《史记》、《资治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平日里常对顾炎武讲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的故事,让其怀贞持义,守道不移。

埋身市井、形散沟壑,却心怀天下的爷爷,守节秉忠、矢志不渝的母亲,都深深影响了顾炎武一生的性格禀赋,所作所为。

多年之后,挥洒在顾炎武衣袂间的风致,散泻于他言辞咳唾间的气节,抒发于其笔下的思想,都能在他们二人这里,寻找到最初的精神滋养。

而自幼便形影不离、志笃友深、同声共气、互为表里的一位同里挚友,于顾炎武来讲,甚至有着参与并建构其人生的意义,在此不能不提。

归庄,归有光之孙,他博览群书,落笔生风,工诗文散曲,擅画竹石,尤精于书法狂草,时人以为绝伦。顾炎武称颂自己这位朋友:“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砺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

归庄与顾炎武,学行相推许,俱不谐于俗,二人有“归奇顾怪”之称。

归庄的胞兄和叔父均死于抗清战场,他闻听噩耗,泣血负土,不辞险阻,往收两人遗骨而归。清兵攻江南,县丞阎茂才下剃发令,士民大哗。归庄带领群众杀阎茂才,闭城拒守,城破后,嫂殉节,其父也卒,他亡命他乡。随后,他削发为僧,称普明头陀,改名“祚明”,以示不降清志向。

明亡之后,他“尝南渡钱塘,北涉江淮,所至遇名山川,凭吊古今,辄大哭,见者惊怪”。他拒不仕清,野服终身,每日纵酒狂歌,长篇短咏,挥洒淋漓,往来湖山,谈忠义者以庄为归。

晚年的归庄,穷困无依,寄食僧舍,以卖书画为生,但非素交,不接受任何人馈赠。尽管屋无一间,田无一垄,但他却因此高兴异常,庆幸自己无需向清政府纳粮。在《观田家收获》诗中,他这样写道:“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与归庄之“奇”相映成趣的,是顾炎武之“怪”。

顾炎武首先怪在长相上,他相貌险峻,丑陋无比,《清史稿·;儒林列传》中说他“生而双瞳,中白边黑”,大概像今天的白内障患者,但视力却没有一点问题。

其次怪在性格上,少年的顾炎武不但“独兀傲倜傥,以节行自厉”,而且“孤僻负气,讥诃古今”,甚至还非言孔子,“以是吴人訾之”。

在一群螃蟹的眼里,一个在沙滩上径直向前行走而不横行的人,一定既滑稽又搞怪。

但,顾炎武还是走得太远了。就连同样以狂著称的归庄,都为他过于出格的“怪”而担心,写信劝告他“允执厥中”,稍微折中一下,不能太怪:“友人颇传兄论音韵,必宗上古,谓孔子未免有误。此语大骇人听,因此度兄学益博,而僻益甚,将不独音韵为然,其他议论,倘或类此,不亦迂怪之甚者乎。却子语迂,单子知其不免,况又加之怪乎?此平生故人所以切切忧之。愿兄抑贤知之过,以就中庸也。”

洒脱不羁、狂傲不群的顾炎武,对此朗然一笑,他不管不顾地走入自己愤世嫉俗、独步古今的精神世界里。

一个人也可以走得浩浩荡荡。

二.

晚明,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他们以种种大炫国人之目的“奇技淫巧”为先导,进而将西方文明裹挟下的种种思潮也携带而来,连绵波浪一样冲刷并拍打着古老东方的海岸。由之,唤醒了长期在程朱理学禁锢下的人们的思想,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个性张扬较为突出的时代,也成为催生新人格诞生的全新时代。

早在顾炎武之前,绍兴就出现了傲世灭俗、人性觉醒的徐渭,他坚持:“众所忽,余独详;众所旨,余独唾。嗟哉,吾谁与语!”

泉州也出现了离经叛道、秉持童心的李贽,他平生痛恶道学,每入书院讲堂,峨冠大带,执经请问,辄奋袖说:“此时正不如携歌姬舞女,浅斟低唱。”诸生有携妓女前来听课,他则破颜欢笑说:“也强似与道学先生做伴。”

生活在这样一个儒学堕落、世风颓败、国力日衰、民心思振的时代,走出一帮怀赤子之心,以豪杰自认,肆狂狷之行,揭道学之伪,救道济世的思想者,便在情理中了。

黄宗羲与顾炎武一前一后出现于此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有意思的是,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有着过多的相似之处。

和黄宗羲一样,顾炎武也参加了青年进步组织——复社。他与当时的江南青年俊彦,以“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的共同主张,共济时艰,切磋学问,砥砺品性。

仍和黄宗羲一样,怀着卓荦大才的他,也见阻于场屋,被科举的大门挡在门外。

崇祯三年,二十一岁的黄宗羲赴南京参加科考落第后,他“愤科举之学锢人生平,思所以变之”,此后毅然决然离开举业,转身专注于经世致用之学。

崇祯十二年,二十七岁的顾炎武参加秋闱不中之后,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意识到“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其进于此,而为文辞著书,一切可传之事者,为名而已,有明三百年之文人是也”。而且,他更为激进地认识到,“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只有“废天下之生员”,才能“而用世之才出”。于是,退而读书,“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并着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目的是“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然而,理想中的一切,几乎是在一瞬间被彻底颠覆。

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而死。此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尔衮定都燕京,既爱且恨的大明朝,已经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泡影。

山河不再,故国已亡,此痛何极!

悠悠故国之思,耿耿亡国之耻,此时全化为心中沉积的郁愤,对异族入侵者的仇恨,也变成他矢志救国、万死不辞的无尽力道。他在诗中孤愤四溢地写道:“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所以,当听说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组成南明弘光政权,大学士史可法督师于扬州的消息,他兴奋异常,将这位民族英雄比为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东晋著名北伐将领祖逖,“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寄望史可法能“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然后“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公元一六四五年春天,弘光朝廷任命顾炎武为兵部司务。官职虽然卑微,但深感报国有门的他,还是为之兴奋不已。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形势,他写下《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四篇论述,为弘光政权积极谋划救亡图存之策。

然而,尚等不到顾炎武前往南京就职,南京即在此年五月被清兵攻克,朱由崧被俘,昙花一现的弘光政权迅速破产。

这之后,江浙两省相继沦陷。清朝开始在江南高压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残暴的屠杀更是激起了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他们纷纷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之中。

吴志葵、夏允彝屯兵海上,并传檄天下,联络四方仁人志士,陈子龙、徐孚远、陆世钥等人则围聚陈湖,图谋远大。于是,华亭沈猶龙、嘉定黄淳耀、太仓张士仪、宜兴卢象观、昆山王永祚等人纷纷响应,高举义帜,互为声援。与黄宗羲纠集故乡子弟六百余人组成世忠营一样,顾炎武与归庄也积极投身到抗清的洪流之中。

在名为《千里》的诗中,他慷慨激昂地写道:“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慷慨,谁复似臧洪。”

但在清兵的铁蹄面前,义军败绩连连。苏州兵败之后,顾炎武与归庄退守昆山,守城拒敌。昆山被破后,顾炎武两个弟弟被杀,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很快,常熟又陷落清人之手,嗣母王氏闻变,遂决定绝食殉国,临终前她告诫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正是这一句“无为异国臣子”的临终遗命,让顾炎武坚定立场,磊落其志,毕生只做明朝遗民,与清廷绝不妥协丝毫,甚至表现出了远远超越黄宗羲的耿介独立人格。

弘光政权覆灭之后,明朝残存的公子王孙们又纠集残余势力,相继建立了几个流亡政府:鲁王朱以海监国于浙江绍兴;唐王朱聿键监国于福建福州,很快又称帝,建号隆武;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建号永历。

唐王政权遥授顾炎武以兵部职方司主事,但还没等到他前去赴任,即很快宣布倒台。

顺治七年,顾炎武与归庄一同加入了爱国反清进步组织——惊隐诗社。他们“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奔走往来于五湖三泖之间,明里以诗会友,实则相互砥砺,静观时局,暗中伺机,筹谋反清大计。

这中间有绝望,也有欣喜。

在闻听好友反清义士陈子龙被捕,投水自尽后,他赋诗歌哭,泪水湿襟;当闻听顾咸正一门五丧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深感愁云压顶;而当听到郑成功在海上兴师,意欲北伐时,他欣然吟下“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以抒豪情;当闻悉义军攻克淄川,执杀降官孙之懈,他又喜难自禁,写下了名诗《淄川行》;当听到张名振在崇明全歼清军,他又挥笔歌赞:“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

然而,顾炎武心情的底色却是黯淡的。因为客观事实是,义军渐次销声匿迹,国土日被蚕食,他只能在一次次备受打击的严峻现实面前,陷入深深的彷徨与失望之中。

但信念之火依然在他的胸中熊熊燃烧,振衰起弊、恢复故国的理想大旗,始终在其头顶猎猎飘扬。

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他以诗明志:“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坚称自己要像精卫填海一样,“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一只悲伤而疲惫、孤愤而倔强的小鸟,就这样执拗地盘旋在明清风云际会的低垂天空。

三.

明朝无可奈何地死去了,而且永远不会再重新站起。

顾炎武决定以一种自我符号化的醒目标记,来强化心中的信念,镂刻下对故国的缅怀。于是,这个名顾绛、字忠清的男人,郑重为自己改名——顾炎武,字宁人。

“炎武”之名,取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王炎午曾为保全老师文天祥的名节,作《生祭文丞相文》,催促乃师自尽,以死国表其忠心。明人钟惺就说他:“以文丞相忠义,死固其寻常事,不应以此薄待之;然事关生死,惟恐其一念之差,故不惜苦心苦口而为,此真义士、真门生!”

“宁人”之字,缘于“宁”系指南京,申明自己死生皆为明朝南京人,绝不偷合苟容于满清。

信念,是一种存放在内心的力量,它由天地间一种无声的精神唤醒,成为生命的大自觉。而一经产生,其力度就远远大于一切,包括孕育这种力量的肉体自身。当一个人为理想而活,为真理存在,虽筚路蓝缕而不苦,虽赴汤蹈火而自若。

明知不可为而执意为之,并矢志不渝,砥砺而行,这便给人生打上了几许悲壮的色泽。

世上最打动人的美,往往最沉静。不管是为家国英勇殒身,为道义慨然殉命,还是为爱情默默固守,为践诺扬骨沥血,其间所蒸腾、扬烈的精神,均是人不寻常的坚执与守恒,从而有了撼人的力度。

在清廷的张榜通缉下,如同“无年不避,避不一地”的黄宗羲,顾炎武也走上了隐姓埋名的四处奔亡之路,颠沛流离。为了“往往历关梁,又不避城府”,躲避清兵捉拿,他还得时常易容,“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此后,顾炎武以商人身份,署名“蒋山佣”,侨居于南京明孝陵所在的蒋山之下,暗寓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忠实仆人,奔波于苏、浙一代,足迹遍及江淮。

早在崇祯末年,时值吴中大旱,丧荒赋徭猖集,加之自己为救亡图存,无心事产,顾炎武将自家八百亩田产贱价典给当地一个叫叶方恒的豪蛮之人,来维持家用。而当顾炎武前来赎还这份田产时,叶方恒却无理扣押了部分田产,死活抵赖,不予交还。为了侵吞这份田产,叶氏买通顾家老仆陆恩,唆使他前往官府,告发顾炎武“通海”,即与海上的反清武装有染,欲将他置于死地。顾炎武得知消息后,将卖主求荣的陆恩杀死。因此,叶氏与陆恩的女婿绑架顾炎武,逼迫他自裁。

为朋友四处奔走求救的归庄,最后找到了钱谦益,希望他能对顾炎武施以援手。对自己早期降清这一人生污点,钱牧斋后半生中始终怀着强烈的负罪感,无限追悔,并且不懈努力地来洗刷它。与顾炎武互为挚友的反清义士陈子龙,就是他的学生。此时,钱谦益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对归庄讲,只要顾炎武肯做自己的门生,他便伸手搭救。

情急之下,归庄私代顾炎武拜钱氏为师。顾炎武闻之后,深觉有辱自己名誉,急忙派人前往钱府索要归庄代写的门生帖,又亲书告白,派人张贴于街上广而告之,声明自己从未列入钱氏门墙。钱谦益为此尴尬地说:“宁人之卞也。”

卞,急躁之意。顾宁人确实也太急躁了。

钱牧斋以改过之心,时时悔恨早年失节之举,并长期致力于反清复明事业,乾隆后来将钱谦益打入《贰臣编》乙编之中,就含有对其深深的恼怒之意。顾炎武不会对之不清楚。以钱牧斋文坛领袖的学术地位,以及深厚的学术造诣,此时来做顾炎武的老师,应该也并不算埋汰他,但顾炎武就因钱谦益大节有亏,不仅无视自己生死攸关的严峻现实,而且公然拂却归庄乃至钱谦益的好意,只能说名节之重,在其心中是要重于泰山的。

这也是他一生高树“行己有耻”理念的必然结果。

在友人的多方周旋中,官司草草了之,顾亭林以杀有罪之奴之名获释。叶氏却不肯善罢甘休,屡次派刺客前去袭杀,南京太平门外的那次遇袭,几乎让顾炎武命丧黄泉。

天下已亡,故国难救,己志不伸,小人困户,仇人绕门,他只能在绝望与愤慨中仰天叹息。长诗《流转》完备地记录下了他此时的心境:

流转吴会间,何地为吾土?登高望九州,极目皆榛莽。

寒潮荡落日,杂遝鱼虾舞。饥乌晚未栖,弦月阴犹吐。

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却念五年来,守此良辛苦。畏途穷水陆,仇讐在门户。

故乡不可宿,飘然去其宇。往往历关梁,又不避城府。

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毋为小人资,委肉投饿虎。

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吴会之地,是再也待不下去了。大志在肩,无心与小人纠缠,那就怀揣志在四方的丈夫之志,背上行囊,向着江湖出发。

请注意,学界向来认为顾炎武离乡背井的原因是避仇,其实不然,他的“誓言向江浒”,目的很明确,就是诗中所写的“杖策追光武”。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分崩,刘秀离开更始政权,忍辱负重,持节北渡黄河,“单车空节巡河北”,最后如虎出牢笼,似蛟龙入海,在河北之地发展壮大,最终完成了光复汉室之业。顾炎武的出走,暗含的也是光复之志。

公元一六五七年,顺治十四年元旦,顾炎武将家产悉数变卖,拜谒完明孝陵,从此离开故乡,独自向北中国阔步走去,只将一个渐行渐远的傲岸背影留给了昆山。

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四.

这是一条将身心付予山河,又通向渺茫未知的漫漫长路,也是一场将志向交给大地,充满颠沛跋涉的艰辛长旅;这是一次结交天下豪俊、丰富自身阅历的人生洗礼,还是一段诗书相伴、著述不辍的文化漫游。

孤独由他,畅快由他,苦涩由他,惬意也由他。

孑然一身,遍走天涯,顾炎武将自己当作一个游移不定的文化符号,闪烁在偌大的北中国版图上。自此,他用自己整个后半生的时光来忠实践行八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全祖望在《亭林先生神道表》中记载:“自是往还河北诸边塞者几十年。凡宁人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退卒,询问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顾炎武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原序》中说乃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他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一路酒入豪肠,浩歌缭绕,结识天下英才;一路认真观察,将实践所察与书本所记仔细比对,然后发自己新思,述自己独见。

在此期间,他不仅完成了《肇域志》、《日知录》条目,而且根据实地考察,还写下了《十九陵图志》、《万岁山考》、《昌平山水记》等重要著作。

而在这漫长的文化苦旅中,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与自我修为也渐至臻境。他的朋友王山史就说:“亭林留心经术,胸中富有日新,不易窥测。行谊甚高,而与人严。居恒自奉极俭。四方之游,必以图书自随。”

所以,多年之后,归庄在《与顾宁人书》中也不无感慨地对老友说:“使兄不遇讼、不避仇、不破家,则一江南富人之有文才者耳,岂能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哉!”

然而,北游的目的,在顾炎武心中,却绝非想身涉万里,名满天下。他只是想通观形势,阴结豪杰,以图光复,所以,他马不停蹄,脚不旋踵,一直在居无定所地游走。

在路上,他却并不困厄。虽然中间历经了康熙五年山东的黄培诗狱案牵连,亲赴济南,陷入缧绁之中数月,但与“濒于十死者矣”的黄宗羲来比,旅途上的他性命无虞,生活悠然,甚至还可以说十分风光。

据《清稗类钞》载:“相传明季李自成掳巨资,败走山西,及死,山西人得其资以设票号。其号中规则极严,为顾炎武所订。遵行不废,称雄于商界者二百余年。”章太炎在《书顾亭林轶事》中也说:“亭林尝得李自成窖金,因设票号,属傅青主主之。”

这些传闻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得而知。

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顾炎武在中国大儒阵营里,与子贡一样,有着卓越的理财天赋。梁启超就说他:“一生羁旅,曾无困乏。每到一地,他为有注意价值者,便在那里垦田……江北之淮安,山东之章丘,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都有他恳田遗迹。”《清史稿·儒林列传》更是说他“累致千金”。

他的学问经世致用,在这里闪烁出迷人的光芒。

但奇怪的是,当这些庞大的田产置下之后,他却又对之不管不顾,随意地将之交给朋友经营看管,自己则骑着马,带着两头驮书籍的骡子,继续自己的周游之路。

那他如此忙着到处垦田置产干什么呢?

个中原因,还需从他的言辞中排查。他说过:“大抵北方开山之利过于垦荒,畜牧之获,饶于耕耨。”这貌似只是一句极具经营头脑的话,但接下来的一句,“使我有泽中千牛羊,则江南不足怀也”,却已透露出他的心有异志了。在写给弟子潘耒的信中,他更进一步表白了这种思想:“文渊、子泰并于边地立业,足下倘有此意,则彼中亦足以豪。”

文渊,指东汉名将马援,他的一句名言是:“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子泰,即田畴,东汉末年他来到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对父老说:“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复怨雪耻。”曹操北征乌桓,田畴派人为其做向导,终成大功。

以此二人典故,委婉劝弟子前来,顾炎武恳田北地的心志,昭然若揭。

正是在这种心志的鼓动下,顺治十七年,当他闻听郑成功率兵从崇明入长江,溯江而上,进攻南京的消息,他当即南下,第七次谒拜明孝陵。在《重谒孝陵》诗中他写道:“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是的,就连那些旧时熟识的中官和老僧,也不懂顾炎武为何在心中如此端庄地盛放着孝陵和长陵,屡屡前来哭拜。而在顾炎武这里,祭谒明陵,是“以创巨痛深之蕴,诉之九渊,冀后之人有因以喻其心”的悲怆之举,是寄托,也是寄望。

然而,沉重如铅的现实告诉他,盘桓于心头的那个伟大的梦想已渐渐破碎,不可收拾,故国只能在一片“不堪回首月明中”残破了。

五.

此身向老,大愿难抒。

松散的骨架,颤巍的身影,已经不再允许自己仗剑天涯、四方奔波了,但苍老的心境依然盛满豪阔与不羁。那就选个安稳的所在,寄存余命,安顿雄心吧。

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疲惫之极、心力交瘁的六十一岁老人顾炎武,决定停下自己的脚步,安度晚年。

他没有回归江南,也没有在那么多他所恳田置产的地方精心选择一处,然后在那里营造一个幽静的住所,从此一头扎进去,夜望明月,日思故国,过他封闭安闲的遗民生活。

让人不解的是,他选择了生活不便的华山之阴做终老之地。“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他写道。

选择这个归宿的出发点同样令人欷歔!顾炎武认为:“华阴绾谷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看出来了,他的想法竟然如此单纯。

身虽老,志不灭,垂垂老矣的他,愈老弥坚,以凌霜经寒之姿,仍在一心力图反清复明!

晚岁的黄宗羲、孙奇逢、李颙们,采取不合作、不入仕的非暴力抗拒姿态,安顿自己流血的灵魂,但他们后来或允许弟子入史馆,或自己称清统治者为“圣天子”,态度明显和缓了下来。但顾炎武不,他要抵抗到底,决绝到底,无丝毫妥协。

来看看他的举止——

公元一六七一年,康熙十年,顾炎武再游京师,住于外甥徐乾学之家,翰林院学士熊赐履设宴款待顾老爷子。此时清政府议修《明史》,熊遂向顾提出参与修史的邀请,顾炎武闻听后立道:“果有此举,不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此话一出,当即让熊赐履与徐乾学相顾愕然。

公元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儒,翰林院学士叶方苞准备向朝廷推荐顾炎武,顾炎武三度致书,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当听说当地官府要“护送”自己入京候试时,他以死相拒。在给弟子潘耒的诗中他大义凛然地写道:“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缯。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远在常熟的吴龙锡听到后,写诗称赞顾炎武:“终南山下草连天,种放犹惭古史笺。到底不曾书鹤板,江南惟有顾圭年。”

一句“江南惟有顾圭年”,已将顾炎武与黄宗羲等人拉开了距离。

公元一六七九年,朝廷命叶方蔼与徐元文监修《明史》。叶方蔼再次想邀约顾亭林。顾炎武回信答到:“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并明确告知:“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其刚烈方正,即使在烈烈其操的清初遗民群体中也格外显著,十分打眼。

六.

这缘于明亡之后,抱着失国之恨的他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打量。

在他眼中,不知亡国之恨,犹唱《后庭花》的商女,固然可气可恼,但比起媚附清朝的士大夫者流,他则尤为痛恨后者的无耻。他曾赋诗贬斥他们:“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生女须教出塞妆,生男要学鲜卑语。”

由之,他面向天下士人,喊出了“行己有耻”的嘹亮人格宣言。

他的理论基点是,礼义廉耻乃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就要灭亡,而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他说:“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他从大明亡天下的惨痛现实出发,向大众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明显超越时代地提出:“有亡国,有亡天下者。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进而又石破天惊地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就是后来梁启超为他总结的一句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深刻看出:“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治乱之要,就在人心风俗之上,而要整饬风俗,拨乱涤污,关键即是让士大夫正其学,明其耻。

明末空谈虚枉的王学末流盛行,由此带来的人心浮荡,学风轻飘,不着根基,空谈误国,他对之深恶痛绝。他猛烈抨击他们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顾炎武以肃清者、匡正者的双重姿态,站出来大声疾呼:“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他要人重返儒家经典,注重切实学问,摈除空谈心性,做实“博学于文”功夫,让修己治人的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而他的“博学于文”不仅仅限于经史等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

他指责王学末流“言心言性,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也正在表明他倡导的是经世致用实学。

方法是,重回儒家经典,着眼社会现实,在实践与书本并参中完善经世之学。

顾炎武正是这样做的。

潘耒在《日知录·;原序》中这样记述乃师:“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曾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徵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源竟委,人人各得其意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正如潘耒所言,顾炎武广泛涉猎于经、史、音韵、金石、舆地、诗文诸学,并开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兴学科。其一生下笔谨严,常以“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必不可无者,而后为之”自律,如写作《日知录》,一年工夫只写就十几条,但他一生著述磅礴,几可等身,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历代帝王宅京记》、《肇域志》、《金石文字记》、《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明季实录》、《二十一史年表》等重要著作。

在治学方法上,顾炎武首倡“读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一途,认为治音韵为通经首要。向来自谦的他,对自己考辨精深的《音学五书》不无自得:“自年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

对于《日知录》,他更是自认“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日知录》时说:“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洗繁而牴牾少。”

顾炎武摈弃宋明理学,复古经学,注重实证,追求经世致用的治学途径,直接影响了此后的乾嘉学派向考证经史的方向发展。

此外,顾炎武勤搜资料,参以耳目闻见以求实证,且虚心改订,不护前失等诸种治学之法,以及所开创的诸如参证经训史迹、讲求音韵、地理探索、金石研究等学术门类,都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学者。而其高迈崇峻的人格,更让人望而起敬。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高度评价他:“于是学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亭林在清代学术史所以有特殊地位者在此。”

公元一六八二年,康熙二十一年,这位清学开山之祖,明朝的坚贞捍卫者,带着他无尽的遗民之恨,逝于山西曲沃。

七十岁的他,可以面对广天阔地,无愧地说“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了。

同类推荐
  • 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

    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

    尼采代表作全集,探寻人生意义之书。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出一种最有说服力的意义来。《周国平尼采译著系列》收录《悲剧的诞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教育何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偶像的黄昏》五部代表作品。
  •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白夜繁花

    白夜繁花

    【声明:本文虽然版面是VIP,但是全文免费,已完结】地府的天常阴月常明,一介游魂白小三扎根于此,种桃品茶,小日子过的颇为滋润。直至眠了三百来年的那一位悠悠转醒。如此这般,峰回路转。白小三恍然,原来自己与那一位之间,拴着一根粗壮的红线。碗大的疙瘩,难解的死结。还是那个阴凉天,还是那个半芽月,百年的老桃树下,还是那个花枝招展的白小三。挥一挥风流扇,眨一眨桃花眼。前尘缘,未果情,隔了百年,至如今,结局又如何?(煤球文案无能,故事说的啥,还请各位看官自己瞧罢)本文11,请不喜者~慎入!PS.本文小群88184490,闲聊潜水皆可~
  • 让我宠爱你把

    让我宠爱你把

    凌亦这个暑假过得异常无力,任谁知道自己最多只有三年的生命也不会好过。虽然完全可以医治,但那高昂的费用岂是自己这个一直靠助学金才能继续读书的孤儿能承受的?
  • 爱情危机

    爱情危机

    专注而飞快的将戴着薄手套的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移动着,穿着一身夜行衣、脸上蒙着黑面罩的人,唇角掠过一抹浅笑。十分满意的注视着电脑荧幕,在看见指令被执行后,为自己的杰作吹了声低低的口哨。抬腕看了看表,柳眉高耸了起来,亮灿灿的眼眸移到一旁显示红外线防盗系统的红灯上。精灵的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动,抿唇轻笑着,顽皮的抬起纤小的手掌轻巧的在红外线上晃过,震耳的警铃立即响了起来。顿时整栋夜星大楼全部亮了起来,嘈杂的人声向二十八楼快速的聚了过来。那人暗骂,“呵!白痴。”随即又作了个可爱非凡的超级大鬼脸。她那服帖的夜行衣上柔美的曲线、纤细的身形及灵动活泼的大眼睛,俨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女人……
  • 帝怒焚天

    帝怒焚天

    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学会烤鸡才能坚强的活下去。我有火,你可有烤鸡?…………一团火焰,一座祭坛,苏行开启了他的故事。我,要焚天了!
  • 一朵木兰花

    一朵木兰花

    莫名穿越成将军之女,身子的主人是个军事狂人,整天梦想着征战沙场。我只想低调的保住小命,却不知为何一步步被推倒了风口浪尖……幸有护花使者相伴!小人们,你们就放马过来吧!兵来将挡,水来……咱尿遁!说明:本文已于晋江网完结,文名为《木兰花》说明:列为看官,您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本人我喜欢军事小说,也喜欢穿越文,看多了之后脑子一热手一痒,就忍不住出来现现眼。请各位多多支持哈!还有啊,本文绝对经不起历史,文化的推敲,考究者请绕道!!
  • 虎啸惊龙录

    虎啸惊龙录

    大晟熙宁十二年二月十三,狂风骤起,雷雨大作,皇城通明殿角崩塌,九枝盘龙巨柱迸裂。时年六月,稽、幽大旱,理、安江河决口。至七月,旧都安邑地震,毁坏民房数百,宫阙陵寝尽数崩坏,太庙坍塌。八月初,北人赫帝斯蛮族犯境,兵锋直指北云关,京师震动。九月,汉王薨于道路。至二十七年秋,朝纲败坏,政事荒废,内有吴氏三姝专宠中宫,奸臣弄权;外有四夷虎视眈眈。精武山庄收纳拳民,勾结官吏,聚啸云河两岸;一盏银灯照遍龙潜江南,各地豪强蠢蠢欲动,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乱世江山,英雄应运而生……
  • 诡爱情缘

    诡爱情缘

    一场悲惨的人鬼相爱,种种出其不意的迷踪案件,演绎了一个女孩坎坷曲奇的一生。不知是误打误撞还是缘分靠近,她与一个男鬼相识,相知到相恋,人鬼相恋却收到了种种阻挠,一次意外,当她睁开眼,却发现爱人已消失不见,为了拯救爱人,她不惜折寿穿越到了民国,种种案件一一破解,看警花如何捉鬼破案?案一,少女失踪之他杀!案二,丈夫之死,三个人的感情,到底是情人所为?还是妻子因爱生恨?案三,她被煮在锅里!案四,人面兽心的继父到底做了什么招来杀身之祸!案五,姐夫的真面目!案六,车祸命案,是人为还是水鬼作祟?案七,失血死尸,灵魂到底去了哪里?案八,古宅老井,为什么不能靠近?
  • 农门地主的发家之路

    农门地主的发家之路

    来自21世纪的咸鱼少女,一朝穿越成刚刚丧母的农家小奶娃,家徒四壁,赤贫如洗,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王荷抓破脑袋,用出十八般武艺。终于带领着王家人从赤贫一路混到了首富。
  • 永生计划

    永生计划

    传承了五千年的组织,承载了几千年的梦想,是什么使他们义无反顾?答案是——永生!具现化分支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永生愿力!但是地球的空间却逐渐趋于稳定或者说已经稳定下来,组织所需要的能量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为此,组织不得不背井离乡!希望,在遥远的混沌天外!多少年过去了,因为冰山上的一个蛋,冰重生了,重生在这陌生的世界。短短的一年时间,冰觉醒了,他恢复了过去的记忆,虽然此时已经是物是人非。迫于生命即将流逝,冰不得不重新走上永生之路!
  • 我的都市之旅

    我的都市之旅

    看未来一片黑暗,望身后无尽沧桑。可笑!可悲!可怜!只希望有你,太阳的出生,美好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