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比较唯美的人,所以,当许多我喜欢的书并列于书架上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它,我喜欢这个名字:曾在天涯。
“曾在天涯”,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地点,那样的人,还有那样的故事,一定很美的。
然后,我看这本书,跳过引子直接看了第一章,一直看到尾声,我觉得自己好像漏了什么的。翻回到第一页,原来被漏掉了的是引子。
我看小说,素来是不看引子的,而这一次居然给我一个很大的误导。如果一开始就看了引子的话,我绝对不会把这本书只当作一部普通的情感小说来看待。
在这个商业化世俗化的时代里,这本书的宣传标语是:这是一个中国男人在北美大陆异国他乡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只怕作者看了之后是哭笑不得的吧。我想,作者一定是在无奈之中才把创作随感给附上去的,甚至于那引子也可能是后来才加上去的。
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中会以人物自身的形象来说话,其实是用不着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说些什么的。然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却不得不自己跳将出来,大声复大声地标榜。这也是一种悲哀了,这个现代文明里的悲哀。
《曾在天涯》所叙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它所承载的是对生命的思考,那是一种痛彻心肺的思考。“曾在天涯”,那也绝对不是一个美字所能概括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无限时间下和无限空间里的沧桑与凝重。
我想,我是看懂了作者的,要不然,我不会在半路上越看越迷糊,以至于将小说翻回到第一页,并一直翻到了最后的创作随感。
正如作者所说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不难清晰地想象自我面对的时空是多么的浩荡无际,而在这种时空背景下,自我又是如此地渺若微尘,说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尘都过分夸大而虚张声势。人们怀着神圣感情比重追求的目标,却是世界漫不经心地忽略的。世界不会因为一个平凡人的愿望和努力而有所触动。
又如作者所说的:人生最宝贵的生命,这生命像无尽的时间之流中的电光一闪,无法也没有必要去追寻最后的意义,那电光一闪的瞬间就是终极意义。明白这一切的过程中,我遭到了情感本能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此激烈,使承认真像如此艰难。而说服的结果则是心中空空荡荡,无所依皈,悲从中来,于是也明白了彼岸性虚幻意义的现实必要性。人类对彼岸性意义实有的情感需要与对彼岸性虚幻意义虚无的理性透视之间的对抗,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焦虑。意义的焦虑将人们置于价值选择上无所适从的境地,我不能一厢情愿地去设想意义之外又有某种看不透的意义。对乌托邦的反思一旦展开,便无法重建,这是觉醒的悲凉。尽管在情感上无限眷恋,无限追怀,人们还是难以在精神哲学层面继续坚守乐观主义。难得糊涂在这里便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摘下这许多的话,手都累得酸了,但是,我不得不摘下这些话,不得不,因为它们如鼓棰一般,一下又一下地重重地撞击在我的心上。这些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正是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烦恼不已的问题。
我的心中狼奔豕突。虽然依旧有说有笑,但是我却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巨大的阴影,总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呲牙裂嘴地看着,它的牙冷森森的泛着白光,像是磷火,似乎一个疏忽便会纵身过来,将我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然,我的烦恼还是盲目的、不确定的,所以,我并不知道自己痛苦的根源在何处。而作者却用文字形象地将这些烦恼梳理了出来,虽然,我并不一定接受作者的观点,但是,我至少知道了自己烦在哪里恼为啥事,这样一来,我的烦恼已经轻得多了。
从来没有人和我说及这些烦恼,我也从来不和别人谈论这些。我还得好好地想想自己: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些?究竟是什么叩响了灵魂?究竟是什么袭击了精神?让我和作者一样焦渴不安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结果又将怎样?这些,我都得好好地想想。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让我得见这样一本书,一定是天意,老天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着它的特殊含义的,我相信,老天爷他一定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点拨我的。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但是,我终究没有这么做。既然我的烦恼无人能共,那么我这种释放的喜悦也是无人能共的。与其让这本书被别人玷污为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我宁愿让它烂在书架上。至于有缘之人,他自会有缘得见这本书的。无缘之人嘛,不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