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以为花6个小时看日出是浪费时间。不,从金星上看到的日出是宇宙间的奇观。因为金星浓密大气造成的大气折射特别厉害,在地平线附近可使原来的光线改变近180°。所以尽管太阳刚从西边地平线上升起,但你若朝东看去,可看到天空中有着一连串的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太阳像。这种神奇的景色,会使任何人都如痴如醉、乐而忘返的。
从金星上遥望故乡——地球,也是一件趣事。在金星上看,地球的大小也在时时变化:最大时有一个小小的圆面(视直径为1′10″),而较远时,只是一个亮点。金星与地球最近时(金星下合),地球的蓝色光亮到-6等以上,而且在离地球34′的近旁(34′只比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球圆面稍大一些),就是1颗-2等的星星——月亮。由于月亮在绕地球转动,所以还可看到它们互相交食的情况。
不过,实际上在金星表面所见的天空也并没有真的那么富有诗意,因为有几百千米厚的大气和终年不散的厚厚云层,虽然还有些透光,但却永远把金星与外界隔绝了起来。既然在外面无法看到它表面,那么在大气之下的金星表面向上看,也未必能见到任何星星。事实上,金星的上空一直是灰蒙蒙的大阴天,即使白天也不是太明亮,而夜晚倒也不会太黑暗,大气折射使得它的白天和黑夜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
宇宙飞船的探测证实了这一点。从它们发回的照片上看,金星的天空带有橙色,其原因在于云层吸收了阳光中的蓝光部分,所以照到金星表面的光是带有橙绿色的黄光,于是,地面显出略带淡绿的黄橙色彩,天上是朦朦胧胧的橙色的云彩,甚至昼夜之间的亮度也没有多大的区别……真有一种神秘的异域情调。
值得一提的是“麦哲伦”探测器,这个重970千克、装有许多先进仪器、造价达9亿美元的无人飞船于1990年8月到达金星后,一直绕金星转了千日之久,直至1994年10月12日才坠入稠密的大气层而“光荣牺牲”。
这个剪辑图是由美国宇航局的航天器拍摄的照片组合成的。图中的前景是地球,好像是从月球上观察似的。由“先驱者”号拍摄下的金星盘旋在月球的地平线上方。其他可见的几颗星分别为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麦哲伦”沿着金星的子午圈运行,离金星表面最高点为8028千米,最低处仅249千米,转1圈的周期为189分钟。当它冲向最低点时,就可获得金星表面的立体地形照片,每张照片相当于地面上16100×24平方千米,最好的分辨率达120米,比以前所得的最好资料至少清晰10多倍。几年下来,它已把金星表面99%的地区看了个够。
粗粗看来,金星的地貌确也多姿多态,与地球有不少相同之处。表面60%~70%是极为古老的玄武岩平原,高高耸立的麦克斯威峰高达12000米。由于大气的保护,金星表面的环形山很少,倒是有数以千计的火山口,有的火山口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与巴勒斯坦相比也小不了多少。在一些火山口的周围也有一些因陨石撞击形成的沉积物,宛如一朵朵白色的花瓣。种种迹象表明,至今还有部分火山仍在活动。
“麦哲伦”还见到了金星表面上数以千计的地层裂缝,已经凝固的熔岩河流以及众多的山脉盆地。
资料分析还表明,金星的表面在3亿~5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灾变,今天“麦哲伦”见到的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图像:上面的环形山极不规则,痕迹也非常年轻,数量又特别稀少。测定后发现,它上面所有特征的年龄都不大,平均只几千万年,最老的也不过10亿岁,这与它46亿年的历史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绘制出了金星的表面图。重要的地貌都以女神的名字来命名。例如靠近北极的一个高原便称为伊斯达尔高原——这是古巴比伦的丰收女神,同时也是爱情和战争的女神。还有阿克娜山(阿克娜是墨西哥神话中的女神)。此外,还有以已故的著名妇女名来命名的,如两个环形山分别命名为莉莎·梅特娜(奥地利物理学家,1968年去世)和萨福(古希腊女诗人)……
可惜,初衷——一律以女性名命名,以符合“维纳斯”的身份——并未能贯彻始终,那12000米的最高峰后来被命名为麦克斯韦。这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不过这是目前金星上唯一以男性名命名的地形。
金星卫星之谜
金星的地形很像地球,但是它却没有磁场。所以,宇航员将来如果有办法踏上金星表面,他是不用带罗盘的,因为它在金星上不起作用。但奇怪的是,金星大气中也存在着类似我们地球上极光那样的辉光。辉光的原因至今不明。
岩崎贺都彰笔下的金星世界
在诸多的金星之谜中,最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卫星之谜。
在现在所有的天文书上,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科普读物,在谈到金星时,总认为它的天然卫星数是“0”。
然而在历史上却不是这么回事。300多年前,即在1686年8月,法国著名天文学家乔·卡西尼郑重宣布,他发现了金星的一颗卫星。卡西尼家族是17世纪~18世纪四代相继的天文学家族,乔·卡西尼是第一代,也是成就最大的学者。他1625年生于意大利,25岁就当上了天文学教授。1669年,法王路易十四慕名把他请到巴黎筹建巴黎天文台,并担任首任台长。1673年,48岁的卡西尼加入了法国国籍。
巴黎天文台是世界上第一座装有望远镜的现代天文台,乔·卡西尼则是那个时代蜚声世界的最精细、最卓有成效的观测大师。在1666年时,他就测到了火星的自转周期(其结果与现代值仅差3分钟),发现了木星的扁率及一些木星的大气现象,画出了火星的极冠。在巴黎天文台,他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了台里那些当时堪称世界第一流的大望远镜的作用。他描绘的月面图质量之高,在一个多世纪中,无人可以超越。他利用火星大冲测到的太阳视差(并求出天文单位值),使全世界天文学家大吃一惊。他还测出了木星的自转周期,发现了土星光环中的间隙——卡西尼环缝……
乔·卡西尼更是一个发现卫星的专家。在他以前,除了伽利略发现了4个大木卫(称伽利略卫星)外,仅有荷兰惠更斯发现的土卫六(1655年),那几颗都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而乔·卡西尼则先后发现了很难寻找的土卫八(1671年)、土卫五(1672年)、土卫四(1684年)及土卫三(1684年)。应当说,他在寻找发现卫星方面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他声望很高,也决不会草率行事的。
乔·卡西尼对这个新发现的“金卫”进行了多次观测,并且测出了它的直径是金星直径的1/4左右。这个比例与月、地之比相差不多。根据他公布的金星轨道数据,当时不少人也观测到了这颗卫星,以至到18世纪时,金星卫星似乎已成为定论。例如1740年(乔·卡西尼已去世28年了),英国一个制造望远镜的专家肖特也报告过他见到了金卫。1671年,蒙太尼也对它进行了多次观测,并留下了不少详细的观测记录。接着德国数学家拉姆皮特还重新计算了金卫轨道,认为其轨道半长径是40万千米,绕金星的公转周期为11天5小时。直到1764年,还有三个天文学家(两个在丹麦一个在法国)报告过他们观测到金卫。可是,从此之后,竟再也无人见到它了。
金卫在人们的观测中“存在”了78年,现在再也没有丝毫踪迹。现在的大望远镜比17、18世纪的威力大了几十万倍,而且又有了能穿云破雾、撩开金星面纱的射电望远镜和雷达,若干个宇宙飞船还到达了金星,已完全肯定:现在金星没有卫星。
那么在卡西尼时代是否真有卫星呢?难道这许多天文学家的观测都是幻觉吗?倘若相信乔·卡西尼,那么金星的卫星为什么会在200年前突然消失呢?有什么巨大的能量能把一个半径约1500千米、质量达几千亿亿吨的“金卫”一下子“消灭”干净呢?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天文界至今仍有两种水火不容的观点:一是根本否认金卫的存在;一是认为它的确存在过,但后来因某种尚不清楚的原因,例如被其他天体吸引,卫星挣脱了金星的控制而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