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当彗星突然出现在天空时,地上的谣言和传闻也会跟着不胫而走,而且越传越离奇。其中最为老生常谈的是关于“彗星蛋”的事件:天上一旦出现彗星,地上的母鸡就会生下带星空或彗星图案的蛋来。而且绝大多数彗星蛋与哈雷彗星有关,这是真的吗?
第一个有记载的“彗星蛋”,问世于1680年12月11日,那天正好是一颗最明亮的大彗星光临欧洲的日子。欧洲到处人心惶惶,于是“奇迹”也跟着出现了。罗马教廷出版的一份杂志迅速报道说:“一只母鸡生了一个蛋,壳上有彗星图形。”紧接着,一大批小册子在欧洲各地广为流传。尊贵的法兰西科学院一向是对这种事不屑一顾的,这回也觉得问题非同小可,有责任出面调查和辟谣:
上周星期一夜里,大约8点钟,一只从未生过蛋的母鸡以一种异常的声音咯咯大叫起来,生下了一只不同寻常的大蛋。它并非像许多人相信的那样有彗星图形,但是的确有几颗星星的模样。
奇怪的是,哈雷彗星从1682年开始的5次回归,次次都伴有神秘的“彗星蛋”问世,无不引起社会极大的轰动和惊恐。
1682年哈雷彗星回归时,德国马尔堡农舍的一只母鸡,生下了一只壳上布满星星的蛋,让人见了无不啧啧称奇。
1758年,在英国霍伊克附近的一个小乡村里,一只母鸡也生下一只“彗星蛋”。有报道说,上面出现的哈雷彗星图像出奇地逼真,简直同天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哈雷彗星蛋”最轰动世界的一次,是在1834年彗星回归时。在希腊的科扎尼有个名叫卡拉斯的农夫家里,有只母鸡产下了一只“彗星蛋”。蛋壳上的哈雷彗星,正在群星的背景衬托下拖着尾巴出现,就像是画家写生的杰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主人见状不禁惊诧莫名,随即跪拜于地,连连在胸前画着十字,虔诚地祈祷上帝保佑。卡拉斯在惊魂未定之时匆匆禀报当局,于是信使星夜飞马兼程,以最快速度将这颗奇蛋呈送罗马教皇。
事后,一位画家亲眼看到这颗神秘莫测的“彗星蛋”,专门为它制作了一幅木刻画,还配上说明文字:
大怪事,母鸡也怕彗星。一只母鸡生了一个蛋,蛋上刻有彗星的图案。
后来这幅木刻画在战争中被拿破仑三世的法国军队掠去,收藏在巴黎的国立图书馆中,上面又多了一段说明:
经教皇和瑞典女皇陛下证实,此事确凿无讹。
1910年5月18日,哈雷彗星的长尾巴又扫过了地球。在此前一天,法国农妇布莉亚尔声称她的母鸡产下一个色彩斑驳的“彗星蛋”。当时的报纸报道说:“彗星图案在蛋壳上如雕似印,任凭如何擦拭也不会减色。”……
对于这一连串的奇闻,许多人嗤之以鼻,但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大多数人则是将信将疑。“彗星蛋”一旦成了社会争议的热点,则“炒蛋热”就会经久不衰。在1986年哈雷彗星尚未来临之前,一些国家就早已考虑如何去找“彗星蛋”了。前苏联的有关当局预先同几万农民联系,要他们在彗星回归前后仔细察看自家鸡窝里的鸡蛋。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彗星蛋调查机构。结果总是不会落空的:1986年的“哈雷彗星蛋”,生在意大利博尔戈的一个农户家里。
科学界对“哈雷彗星蛋”事件和找“彗星蛋”的行动争论激烈。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里面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因果关系等待我们去揭示。例如,前苏联生物学家涅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也许这种现象与免疫系统或生物进化有关。
但更多的许多科学家则认为,“彗星蛋”作为科学之谜是值得怀疑的,科学家不应浪费时间去研究这种无稽之谈。他们问道:
为什么母鸡偏偏选择哈雷彗星回归时才下这种怪蛋?
为什么其他大彗星就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蛋呢?
为什么每次发现的“彗星蛋”都那么少?
要知道,哈雷彗星不过是千亿颗彗星中很普通的一颗,而且它的亮度也只排在五六位,算不上“名列前茅”,更远非“独占鳌头”,凭什么就对母鸡有如此奇特的影响?
也有人认为,“彗星蛋”并非全是无中生有,还是事出有因的,原因大概是“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吧。正如我们看奇峰异洞,听导游一指点,就会越看越像他说的东西。要在亿万个鸡蛋上找到带有星星点点、斑斑驳驳的痕迹,并把它们说成是星座或彗星什么的,也并非难事。
但“哈雷彗星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谜。
一团不断减肥的旋转冰泥球
由于天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哈雷彗星的回归日误差一次比一次缩小。1835年它再次出现时,通过近日点比推算的晚了9天。1910年,它通过近日点比推算只晚了3天。1986年回归时,预测值与观测值的误差就更小了。
现在我们知道,哈雷彗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76年,离太阳最近处(近日距)为8800万千米(0.59天文单位),离太阳最远处(远日距)为53亿千米(35.31天文单位),有着很扁长的椭圆轨道。
哈雷彗星出现时,它的形状奇特神秘而又壮观无比。1910年的那次回归,天文学家发现彗星正与地球迎面而行,“扫帚星”肯定要把地球横扫一下了。
5月初,它的亮度达到1等星,在早晨的天空中与太阳相辉映。
5月17日,彗尾长达视角100°。
5月18日,经过太阳的圆面前,看不见一点痕迹,仿佛整个儿被融化进太阳这个大熔炉似的,这表明彗核很小,彗发和彗尾都是稀薄透明的。
5月19日至21日,距离地球仅2400万千米,而观测到的彗尾长达视角140°,横贯半个天空,就像是高炉喷射出的一条火流和银河相争辉,实际长度达到2亿千米,正好掠过地球。
人们本以为“世界末日”又来临了,结果还是一场虚惊。原来,彗星尾巴扫过地球,绝不会像鳄鱼的尾巴扫过鸡蛋那样可怕。天文学家作过比较,如果把地球比做体重为5吨的大象,则最大的彗星也不过是一只50克的鸡蛋而已;至于多数彗星,只能算是一只只小小的蚂蚁罢了。但是一些精明的商人,却乘机大发“灾星财”:推销“彗星口罩”、防毒面具者有之;抛售“抗彗星丸”者有之;尤其是美国芝加哥经营石棉服装的商人们,更是商机无限,他们都“紧紧抓住天上这把难得的大扫帚”,扫到了一大笔意想不到的横财!
1986年2月,哈雷彗星在20世纪中第二次回归。国际天文协会哈雷彗星观测组建立了全球性地面观测网,约有1000个专业人员和2000多个业余爱好者参加了有组织的观测活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射了彗星探测器,其中包括前苏联的“维加1号”和“维加2号”,美国和欧洲空间局联合建造的“乔托号”等。通过太空现场考察和取样,千百年来笼罩在哈雷彗星头上的神秘面纱开始揭开了。而通过对哈雷彗星的考察研究,关于彗星的千古谜案也会迎刃而解。
彗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19世纪以来,关于彗星(特别是彗核)的模型形形色色,但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沙砾模型”,认为彗星是由一大团固体粒子构成,它们在相似轨道上各自独立地绕太阳运行,粒子逐渐向中心密集为一个松散的弥漫核,彗核并不是一个整体。这一模型还假定这些固体粒子是在太阳系之外形成的,包含有恒星际空间的物质。现在还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多。
另一类是“致密核模型”,有人认为彗核是由各种气体凝固而成的冰块,还有人认为是石块。1949年,哈佛大学史曼斯天体物理天文台台长韦伯提出“冰冻团块模型”,认为彗核实际上是“脏雪球”,由混有细尘粒的冰块组成。
现在,千百年来的猜测和谬误,无尽的争端和冲突,将在高科技的圣火下一朝冰释!
“维加1号”率先飞进了哈雷彗星的电离层和大气层,“乔托号”则在离彗核仅600多千米处拍摄了一些高质量的彗核的“尊容玉照”。三艘飞船都证实:哈雷彗星的彗核是一整块像土豆形状的东西,长约15千米,宽和高均约8千米。彗核部分呈红色,可能是含有有机物成分的缘故。但彗星的中心部分实质上是黑色的,看上去甚至比煤炭还要黑。它的表面物质喷发很不均匀,大量气体和尘埃从大约占20%的表面下喷射而出。彗核表面仅能反射4%的阳光,温度超过30℃,但由于长年覆盖着尘埃,内部仍然保持一个巨大的冰冻世界。这层尘埃虽然只有1厘米厚,却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作用。
据估计,彗核质量约为1000亿吨,平均密度比水低好多倍,每立方厘米只有0.1克~0.2克,其内部结构极有可能是多孔的海绵状冰胶合团块,自转一周大约需要53.5小时。
“维加1号”飞船飞近哈雷彗星时,测得当时彗核每秒钟释放出1.3×1030(130万亿亿亿)个分子,主要成分是水分子,此外是冻结的各种混合气体的升华,其中甚至有极毒的氰化氢(HCH)以及一氧化碳(CO)等等。也就是说,哈雷彗星每秒钟要失去40吨的冰块(凝固的水与气体)、7吨多的尘埃。照这样的速度“减肥”,看来它至多只能环绕太阳再转几十圈就会消失殆尽了。
可见,韦伯的“冰冻团块模型”更为正确。但是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哈雷彗星与其说是“脏雪球”,不如说是“冰泥球”。如此神秘而壮观的哈雷彗星,竟是一团旋转着的冰泥球!
但是,对哈雷彗星和其他彗星“庐山真面目”的认识,还只是刚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比已解答的问题还要多:这团冰泥球是在哪里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如何形成的?它还由哪些化学物质构成?彗核的中心是什么物质?它对地球和地上生命的演化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还有待人们去发现和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