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10月,天文观测界的一代宗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与世长辞。在弥留之际,他把平生积累下来的所有宝贵观测资料都馈赠给了他的学生,一个30岁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幼年时患过小儿麻痹症,双眼视力不济,但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天文观测方面仍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于1604年发现了著名的蛇夫座超新星(现称开普勒新星),也观测过1607大彗星(后来证实,即是哈雷彗星)。他还深入研究了光学,在伽利略望远镜的基础上发明了“开普勒式望远镜”。当然他的最伟大贡献还在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
然而金无足赤,开普勒也有轻率失误时。1607年5月18日,他正在观测太阳,突然发现太阳圆面上有个小黑点。可惜的是,开普勒当时没有“跟踪追击”,而漫不经心地认为这是金星凌日。当时人们还不会计算,其实金星的凌日要到1631年才出现。为什么开普勒会这样大意?这完全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因为当时人们的头脑中,太阳是天上的火球,是最完美的球,完美的东西是不应当有缺陷的。
在开普勒时代,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竭力宣扬,太阳是上帝创造的,万能的主不会造一个有瑕疵的天体。因此太阳、月亮都是最光滑、最标准、最完美的球体,任何怀疑都被视为亵渎神灵的异端邪说。
甚至在伽利略已经发现并证实了黑子确实存在于太阳表面后,多数人还是不敢相信眼睛看到的事实。当时有个名叫席奈尔的天主教士,他也用望远镜观测太阳,也发现了那些黑点。席奈尔惶惶不安,但不管他如何调节仪器,也不论他如何揉拭眼睛,都无法使这些黑点消隐。万般无奈,他只能跑去求助于他的主教。听着席奈尔气喘吁吁的叙述,主教早已不耐烦起来,他打断席奈尔的话说道:“去吧,孩子,放心好了,这一定是你那该死的玻璃出了毛病;不然是你太累了,眼睛上有缺陷,才使你错误地把它当成了太阳上的黑斑。”
《汉书》上的黑子记载为世界最早的黑子记录,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很早就有了太阳黑子的记录。在春秋早期的《周易》中就有“日中见斗”及“日中见沫”等记载。现在世界公认最早的黑子记录也在我国:《汉书·五行志》中就记载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应为已未之误,相当于5月10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从汉代到明朝,至少有100多次关于太阳黑子的确切记录。在公元三四世纪的晋代,我国已开始正式采用“黑子”这个名词了。
日冕
现在知道,太阳表面上不仅有黑子,还有许多奇特的东西,如米粒、超米粒、光斑……
黑子在日面上呈暗黑色,“米粒”则比日面更亮一些,它的温度平均比日面高300多摄氏度。因为它是从太阳内部升上来的“气流”,所以在激烈地变化着,每颗“米粒”的寿命不过几分钟。千万别误解了,把“米粒”看做小东西,实际上,太阳上的“米粒”大得非凡,平均长1000千米左右,而两米粒间的距离约1500千米。日面上的“米粒”约有250万颗,总面积可占太阳表面的40%左右。
日环食
美国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公布了一张日冕环景象的照片。这一壮观景象是因太阳磁场增强并穿过光球层和色球层,影响到日冕层产生的。增强后的磁场控制日冕层的离子流并呈现拱形或环形的管状形态。日冕环形态多样,大多数体积巨大,其跨度往往超过数个地球。
在平日所见的日面(称为“光球”)的上空(“色球”),还有许多奇异的景象(可惜由于光球太亮,凭肉眼无法观察色球现象,除非用特殊的仪器——太阳单色仪)。其中最惊心动魄的就是日珥,它们就像一串串腾空而起的巨大的“火龙”。日珥的温度通常比光球还高,在5千度~8千度间。形状则千奇百怪,而且变化很快,有的美如拱桥,有的乱似草莽,有的像节日的焰火,有的如公园的喷泉。它们常常可以上升到几十万千米的高度,个别的可上升到100万千米以上。天文学家在1938年观测到一个最大的日珥,竟在顷刻间上升到157万千米处,这个距离是地球到月亮距离的4倍多。上升的速度可达每秒几百千米。
色球的上空则是日冕。日冕平时完全看不见,只有日食时才偶露“芳容”。因为它的亮度只有太阳光球的百万分之一,相当于萤火虫与探照灯之比。但日冕却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高温,根据各种方法测定,日冕内的温度高达1~2百万度。因此日冕中的物质多处于高度电离的状态,原子中的电子都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在空间做高速运动,因此原子核成了带正电的离子。当然应当说明的是,由于物质太稀,这百万度高温实质上对人是毫无伤害的,它只是使电子运动加速到很大速度而已。这在科学上称之为“运动温度”,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温度称为“有效温度”。当密度很大时,二者相差不大。但物质很稀薄时,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了。
太阳外部结构
在色球——日冕过渡层区域中,有时还能突然见到迅速扩展的大块亮斑,这是太阳表面上的爆发现象——耀斑。耀斑出现的时间内(102秒~103秒),它足以释放出1026焦耳能量,即一个小小的亮斑可与整个太阳1秒钟的能量相当。不过绝大多数耀斑要用单色仪观测才可见到,只有那些特别大的爆发(白光耀斑)才可用普通望远镜见到。这种耀斑出现较少,从1859年首次发现以来,至今只有30多次记录。耀斑出现与上面讲的黑子相同,有11年的周年规律。太阳上产生耀斑之后,1~2天后即会波及地球,引起大规模的极光、磁暴(地磁的剧变)及短波通讯中断等一系列地球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