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水过于清澈的地方不会有鱼出现,人太过于精明就很少有人亲近他。
“相关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善于捕盗的人,他用眼睛随便在人群中一扫,就能指出谁是盗贼,而经过审讯,十有九中。
后来,他被大臣引荐到宫里,国王听说他有这种本领,相当高兴,让他每天领着一伙人,上察那些对国政有不同言论的大臣,下察市井里巷的盗贼。
一时间,很多盗贼纷纷落网,宫里的大臣也都不敢同他靠近,他成了国王身边的红人。可是,隔了一段时间,他每次出去都捕不到盗贼,而且只要他一出门,人们都纷纷躲开他,原本川流不息的街市变得人去街空,商家关门闭户。
由于捕不到盗贼,也抓不住大臣们的把柄,国王便误认为他越来越不办正事了,所以经常对他喝斥。
他手下的人觉得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引火烧身,便劝他归隐,可他执意不肯,于是这些人个个都溜之大吉,而这个捕盗的能人最终被国王所杀。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会时时出现令人烦恼的事情。
“相关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家三口——父亲和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忠厚、肯干,小儿子放荡、懒惰。两个儿子长大后,小儿子提出分家单过,父亲便把家财分给他们每人一份。
小儿子拿起分得的钱便去了外地,他在外面胡吃海喝,结交了一些酒肉朋友,没有多久,手里的钱就花光了。为了活命,他只得给人家放猪,可养猪的人家还经常不给他饱饭吃,有时他饿得只能偷吃猪食充饥。日子久了,人瘦得皮包骨头,直到这时,他才后悔当初只顾一时享乐,没把钱用到长远的打算上来。
老大因为会精打细算,春天他精耕细作,存了很多粮食,冬天他用手里的钱买些杂货去集市卖,每天都能挣些零花钱,所以他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一天,饿得两眼昏花的小儿子逃回家里,看到哥哥把家治理得比以前还富有,他赞叹不已。此后,哥哥教他如何安排农时,如何料理生意,他照着哥哥的样子,很快也积攒下了一份产业。
“原文”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译文”
成功的事情不要到处去宣扬,泼出的水很难再收回来。
“相关故事”汉朝时,有个叫朱买臣的人,他非常喜欢读书。由于家里贫困,他有时还要上山砍柴,担到集市上卖。一次,他因只顾着看书,担到集市的柴却没卖出去,结果没钱买米。回到家后,妻子崔氏不但对他一阵数落,还就此赌气要离开他。朱买臣怕妻子去而不归,忙拉住她说:“我要到五十岁才能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跟我吃了这么多苦,再熬几年不行吗?”崔氏说:“读这些年书,也没派上什么用场,照这样下去就快饿死了,还谈什么富贵!”说完逼朱买臣写休书,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此后,崔氏另嫁了他人,朱买臣仍然边打柴边读书。几年以后,朱买臣终于金榜题名,被皇帝任命为会嵇太守,还特地让他还乡祭祖。这天,朱买臣骑着高头大马,后面的官吏前呼后拥,很是排场,百姓们都站在路边围观,崔氏也在人群里,当她看到是朱买臣时,便迎上前,要与朱买臣破镜重圆。朱买臣说:“当初我劝说你别改嫁,你再三不从,现在我荣耀了,却来认我为夫。如果我将一盆水泼到马前,你能把水收回来,我们就言归于好。”崔氏自知做不到,羞愧万分自缢而死。
“原文”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
“译文”
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勤学早练,过了些年就变成了无所事事的老人。
“相关故事”唐朝的时候,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出了一个大书法家,他的名字叫颜真卿。
颜真卿三岁丧父,由母亲殷氏把他抚养大。他从小谦恭好学,喜欢习字读书,尤其喜欢儒学。但当时他的家很穷,买不起纸笔,他便用黄土当纸,树棍当笔练习写字,最终所习的文字自成一体,并为后人所模仿。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对颜体字进行如下评点:“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
颜真卿的书法独具风格,自成一派。他不仅自己勤习书文,而且对后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既是他幼年苦学的写照,又是他劝学的名句。
后来,颜真卿通过刻苦用功,成了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书法“亚圣”。
“原文”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译文”
行善和作恶最终都会有相应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相关故事”西周的周厉王即位时,旱涝无常,饥民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横陈街头,但官府却无人出来赈济,他们依旧花天酒地,歌舞升平。
周厉王为了聚敛财富,命虢公长父和荣夷公遍告天下:将山林川泽统归王室所有,不准百姓樵采和渔猎。王命遍谕全国后,厉王又派人到处查看施行情况,发现拒不执行的轻者杖责,重者杀头。于是,平民之间的议论就变成了怨言和咒骂。为了能堵住众人的嘴,厉王派人从卫国请来了巫师,让他用巫术去人群里寻找私议朝政和咒骂厉王的人。卫巫倚仗厉王的权势,开始肆意陷害,随意栽赃,很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迫于卫巫和厉王的淫威,人们在公开的场合不敢说话,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示意,一时间人们都行色匆匆,不敢在有人的地方驻足。
三年后,由于厉王仍然作恶,一意孤行,哀愤已极的百姓举行了暴动,把厉王赶出了京城。
“原文”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译文”
十年苦读没有人去过问你,一旦功成名就,便会名扬天下。
“相关故事”东汉时,信都(今河北冀州)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因为孙敬常常通宵达旦用功苦读,邻里们都戏称他为“闭户先生”。他读书时还有一个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常一边看,一边记,所学的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转化。可是,他这么用功,有时也会感到疲倦,每晚看书到后半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打起瞌睡来。因此,他常为打了一个盹儿而懊悔。
有一天,他抬头琢磨诗书中语句寓意的时候,目光落在了房梁上,他忽然灵机一动,随即找来一根绳子,将一头挂在房梁上,将下端拴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紧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来克制睡意。
通过十年苦读,孙敬成了一个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天南地北的人都知道了他的名气,并把学子们送到他的门下。孙敬此后不仅严谨治学,而且成了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原文”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译文”
因为做官廉洁,连手下的人都跟着过清苦的日子;因为神明灵验,连庙里管香火的人都沾光。
“相关故事”清朝乾隆年间的刘墉是个有名的清官,他嫉恶如仇,视贪为孽,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弹劾大贪官和时,被和反咬一口,皇上因此将他赶出了京城,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去任小吏。
路上,轿夫们因平日很少能吃到营养丰富的鸡鸭鱼肉,大都身体单薄,没走出多远就累得气喘吁吁。刘墉知道大伙儿平日跟自己吃了很多苦头儿,也没埋怨什么。他让大家停下轿,又让大伙儿把这顶轿给拆了。
轿夫们以为拆轿是为了赶走他们,忙跪在地上哭着说:“大人哪!是我们不中用,您可千万别撵我们走啊!您把轿拆了,我们以后靠什么过活呀?”
刘墉听后哈哈大笑说:“谁说我要撵你们走,我是嫌它笨重,平时又没让大伙儿保养好身体,我是不忍心再让你们老哥儿几个为我受累。”说完,他就同轿夫们弃了轿子,嘻嘻哈哈地上路了。
“原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译文”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去努力拼搏,等到老了伤感后悔也是没用的。
“相关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棋艺高超的人,名字叫弈秋。
有一年,弈秋收了两个弟子,他决心把这两个弟子教成数一数二的下棋能手,就每天都认真地授课,手把手地指点。可是,这两个弟子中只有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却心不在焉,表面上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若有所思,其实是精神溜号,外面只要有一点儿动静,他都会产生一种联想。
有一回,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他盯着这群大雁,心里想:“要是这时候有一张弓就好了,我一箭把它射下来,然后再美美地烤着吃。”这时,弈秋看出了他已经走神,便突然问道:“刚才讲的你记住了吗?”这个学生马上回答:“记住了,一共是十二只。”弈秋马上起身叹道:“玩童不可教也。”然后气呼呼地走了。
此后,弈秋便把心思都集中在那个学习好的弟子身上,寒来暑往,这个弟子棋艺大有长进,可以与弈秋对奕,分不出高下。而那个爱溜号的弟子则一事无成。
“原文”
将相胸前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译文”
将相的胸怀宽广,可任由驰骋,公侯胸怀博大,可以摆渡行船。
“相关故事”古时候有个宰相,有一天,他去理发、刮脸。
因为理发师知道他是宰相,所以手忙脚乱。最要命的是,他在给宰相刮脸时,一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一半。理发师一时吓得手脚冰凉,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宰相的肚皮。
宰相不解地问道:“肚皮有什么好看的呢?这里又不长胡子。”
理发师听了宰相的问话,他灵机一动,马上回答说:“听人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可我见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行船呢?”
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这句话是说宰相气量大,对多大的事儿都能包容。”
理发师听了,连忙跪倒在地,说:“大人!小的该死,刚才给您刮脸的时候,把一边的眉毛给刮掉了。”
宰相一听,心里是老大的不痛快。可转念一想:刚才还夸宰相的度量大,怎么能为这点小事治他的罪呢?想到这儿,宰相温和地说道:“起来吧!眉毛掉了还能长,先找支笔画上不就行了。”理发师一听连忙磕头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