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种类繁多,由于各自的原产地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遗传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栽培过程中,只有满足它们对环境条件的各项要求后,才能使花卉生长健壮,发育良好,花繁叶茂,果大子多。
花卉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肥料等外界条件。这些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影响着花卉的生长发育。
1.温度与植物的生长
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的重要因子,常见的花卉一般在3~36℃的范围内都能生长。在此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速度也相应加快。当温度进入适宜温区范围内,生理活动最旺盛,生长速度也最快;当温度超过最适区域,虽然温度继续上升,生长不再加快反而减慢,直至停止,进入休眠状态。例如唐菖蒲在5℃左右开始萌发,10℃以下生长缓慢,20℃左右是生长最适宜的温度,39℃高温对其生长极为不利。各种花卉由于其原产地的气候不同,它们所能适应的温度范围也有较大的差异。人们常把植物开始生长的温度称为下限温度,低于此点即不能生长,生长最快的温度区域称为最适温度。每种花卉都有其自己的下限、最适及上限温度,因此可把花卉分成耐寒花卉、半耐寒花卉和不耐寒花卉等种类(见第一章)。
2.温度与花卉的休眠
植物的生长常要经历季节性不良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如遇严寒或干热,植物常以休眠来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所谓休眠是指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活动处于停滞状态,它是一种保护性的防御不良气候的方式。耐寒的花卉,如月季、牡丹、石榴、金银花等,当秋季日照逐渐缩短时,便为过冬贮藏大量糖类物质,脱去叶片以减少蒸腾作用,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停止。不耐热的喜凉花卉,如水仙、郁金香、仙客来等花卉,则于高温酷热的夏季暂停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在植物休眠期间不要施肥,并减少灌水。要通风、降温,使其安全渡过炎夏。还有一些花卉虽无明显的休眠习性,但遇到不适宜的温度条件时,也会处于生长极为缓慢的半休眠状态,如天竺葵、吊钟海棠等。
3.温度与开花的关系
温度对植物的花芽分化有重要的影响。各种花卉的花芽分化都需要一定的温度。秋播的草花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形成花芽,并进一步开花。春播的一年生草花必需经过适当的高温才能形成花芽。
人们把低温促进越冬花卉花芽形成的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低温处理过程,叫做春化作用。人为地降低温度促使植物花芽分化,称为春化处理。例如对秋植的球根花卉,夏季进行冷藏处理,冬春能提前开花。有的花卉在种子萌动时必须经过一段低温处理,而有的在幼苗子叶展开后进行春化处理。
4.过高、过低温度对花卉的危害
高温季节花卉蒸腾水分量大,如吸水不足植株易死亡。过高的温度,如夏季烈日下可达45℃左右,可使植物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而死亡。不过各种植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耐热力最强的是水生花卉,其次是仙人掌类及其它肉质植物、一年生草花。还有能在夏季连续开花的扶桑、唐菖蒲、橡皮树、棕榈、夹竹桃、紫薇、苏铁等。而春、秋两季开花的牡丹、芍药、菊花、大丽花、鸢尾等花卉的耐热力较差。耐热力最差的是秋植的球根类花卉和原产于热带及亚热带高山、雨林中的花卉,如仙客来、吊钟海棠、马蹄莲、朱顶红、龟背竹、君子兰等。对这类花卉,在炎夏时必须防暑降温,否则常会使叶片发黄脱落,甚至死亡。
在冰点和冰点以下的低温条件下,可使大多数草本花卉和原产热带的植物死亡。主要是植物体细胞内结冰,细胞受到机械损伤,或结冰后使细胞失水、蛋白质沉淀,致使植物受伤或死亡。低温还常使木本植物的根部不能吸水,而造成组织失水而受伤或死亡。花卉对低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一般秋播越冬、春花、夏实的隔年生花卉,如金盏菊、雏菊、石竹、三色堇等大多可在露地越冬,或稍加防御,即可安全越冬。耐寒力强的甚至在隆冬季节也能傲霜雪而怒放,如梅花、腊梅、金盏菊等。这些抗寒性强的花木,越冬前在体内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分,使细胞汁液浓度增加而降低了冰点,避免了因0℃以下低温而造成的结冰现象,缓和了低温对其伤害的程度。
5.昼夜温差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白天的温度总是高于晚上,日夜的温差有利于花卉体内积累光合产物。因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速度高,夜间温度低,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养分的消耗。所以家庭养花晚上最好把盆花放在室外(冬、初春季节除外)。适当降低夜温还可延长开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