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首次进行了导弹拦截试验,2007年12月6日,印度再次成功实施了此类试验。这标志着印度本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对于印度及其同周边地区乃至美国的全球战略都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的概况
发展的历程
印度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始于2000年。2000年2月,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了租借俄两套S-300PMU防空导弹系统的合同。该系统的有效射高为10千米至27千米之间,其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有效拦截距离40千米。2001年,印度从以色列引进了用于“箭”式反导系统的“绿松”陆基预警雷达。之后,在以色列、法国以及美国的帮助下,印度开始在“大地”战术弹道导弹和“绿松”陆基预警雷达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2006年11月27日和2007年12月6日,印度先后成功进行了上述导弹拦截试验。
系统的组成
印度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原有的防空网改进而成,因此与原来的防空系统和武器引进状况有密切关系。从印度引进计划和分层防御方案来看。担任80-85千米拦截任务的可能为以色列的“箭”式系统,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距离为90-100千米,担任20千米拦截任务的可以是现有的S-300或“安泰”2500,也可以是印度正在发展的“蓝天”导弹。S-300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距离不超过40千米,“蓝天”的射程也只有27千米。从长远来看,担负中程拦截任务的可能是俄罗斯新近装备的S-400,而担负近程拦截任务的可能是美国“爱国者”3和S-300、“蓝天”导弹。
与此同时,印度正加紧建设由指挥控制系统、综合地面防空环境系统、卫星侦察系统和电子侦察系统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C4I系统,这种能将空军司令部、地面空军指挥部和作战部队连结起来的信息交换网络是一种以数字方式为主体的综合性通信网络,可使偏远地区的作战单位通过卫星、光纤、对流层散射系统实现指挥控制。为进一步提升C3I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印军不仅积极从西方国家购买超级计算供系统逐步完善“信息传输系统”,而且还自行研制了“第三只眼”的通信保密系统,该系统能将密级文件、声音、照片和图像等信息实现数字化加密,具有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此外,为消除核爆产生的电磁波对C3I系统的影响,印度空军正倾力开发新型“防火墙”技术。印度军方宣称,在2008年前,印度将建成一张上达最高统率部下至一线作战部队的大网,实现反导系统中作战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无缝链接。
发展的趋势
从目前来看,未来印度将建立由陆基末段和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中的陆基防御系统将首先建成。据印度“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DRDO)的说法,印度计划于2008年4月进行“大地”反导弹导弹和AAD导弹的联合试射,于2010年前开发出本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将可探测、拦截和摧毁来自任何国家的中程和洲际弹道导弹,预计将于2015年以后装备部队。另外,印度可能引进“爱国者PAC-3”导弹、俄罗斯的S-300导弹以及“箭”式导弹这三种系统中的一种,与其自研的防御系统构成高低搭配、互为补充的防御体系。
在海基防御系统方面,印度也将以从美国引进的“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为基础,构建海基中段防御系统。2007年5月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日前向印度下议院人民院证实,美国已经同意向印度海军出售3套“宙斯盾”舰载导弹防御系统。
在导弹预警系统方面,印度在以色列、法国等国的帮助下,将逐步建设陆、海、空、天“四位一体”的导弹预警系统。其中,陆基预警系统将由改进型“绿松”远程搜索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和跟踪能力更强的新型雷达组成;海基预警系统的主要装备将是自美国引进的“宙斯盾”预警系统;空基预警系统将以从以色列进口的3套“费尔康”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和自研的EMB-145新型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等为主要装备;空间预警系统将主要由“试验评估卫星”星座构成。该星座属于印度正在实施的一项侦察卫星计划。该卫星系统为6颗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轨道高度500公里,分辨率为1米,用于向军事情报部门提供高清晰度图像。
不过,由于印度工业和科技基础薄弱,相关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印度要建成真正有效的导弹防御体系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两次拦截试验的差异
印度业已实施的两次导弹拦截试验均由印度DRDO负责实施,两次试验所采用的拦截系统均为点防御系统(或称末段防御系统),在试验中均采用了“碰撞-杀伤”的拦截方式和类似的靶弹(“大地”战术弹道导弹)。不过,这两次拦截试验也有多处不同:
试验的拦截弹不同
第一次试验采用的拦截弹为由“大地”单级战术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大地”反导弹导弹。该弹是一种两级导弹,全长11米,第一级与液体燃料型“大地”导弹类似,第二级则采用了全新的部件,包括固体推进剂;该弹的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方式,末段采用主动寻的制导方式(即雷达寻的制导方式)。
第二次试验则采用了“先进防空(AAD)导弹”。该弹全长7米,是一种单级固体导弹,按照印度DRDO的说法,它也是一枚“拥有强大的软件集成和高机动性的全新导弹”,而不是现有导弹的改型或升级型;“具有强大的自动搜索系统和导航系统”。
试验的预警雷达不同
第一次试验采用了以色列埃尔塔电子工业公司研制的EL/M-2080“绿松”远程搜索雷达。该雷达前者以“费尔康”机载雷达系统的技术为基础研制,探测距离500千米,能同时跟踪14个目标。
第二次试验采用了法国泰利斯公司研制的“马斯特-A”(Master-A)多功能三坐标雷达。这是一种工作在E/F波段的固态便携式防空雷达,在仰角方位上采用电子扫描方式,最大探测距离460千米。(一说为“绿松”雷达的改进型,探测距离600千米,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可探测飞行速度5千米/秒的中程弹道导弹,从而使拦截弹可在来袭导弹飞行的助推段、中段和末段实施拦截)。
试验的对象范围不同
第一次试验的主要对象是拦截弹及雷达系统,而第二次试验的对象范围则更加广泛,试验使用了该导弹防御系统的所有子系统,包括远程跟踪雷达、多功能火控雷达、任务控制中心、发射控制中心、移动发射器、机动和多层通信系统以及与拦截弹相联的数据传输器等。
试验的具体任务不同
第一次试验主要检验拦截弹的大气层外拦截能力,其拦截高度为50千米左右;第二次试验则主要检验拦截弹的大气层内拦截能力,其拦截高度为15千米左右。
能力分析
具备初步的末段导弹防御能力
从两次拦截试验结果来看,印度所用拦截弹的拦截高度在15千米至50千米之间,在拦截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方面,印度初步具备了与美国的“爱国者PAC-3”导弹、俄罗斯的S-300导弹以及以色列的“箭”式导弹相似的末段防御能力。而且,印度AAD导弹的拦截高度和射程稍优于美国“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
预警子系统严重依赖国外技术
由于无法解决技术障碍,印度“三位一体”的导弹预警系统建设进展不顺,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不得不求助以色列等国。如上所述,这两次试验中所用的雷达均为从外国引进的雷达。按照DRDO的计划,要到2012年,印度“电子研究与开发组织”开发的中远程雷达才能替代上述法、以两国研制的雷达。
实战能力尚需检验
上述两次拦截试验均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进行,与实战环境有很大差异。首先,两次试验所使用的雷达最大作用范围为500千米至600千米,对来袭中程弹道导弹的探测预警能力有限,无法为拦截弹提供足够的反应时间。其次,两次试验中的拦截导弹阵地与来袭导弹阵地相距仅83千米,试验人员事先对靶弹的所有参数都了如指掌,因此不具有普遍的实战意义。正如印度DRDO自身所说,要想建成真正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还需要好几年时间。
发展的意义
尽管印度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它为印度进一步发展该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具有如下意义:
完善战略力量体系,强化印度战略威慑能力。2007年以来,随着印度试射成功“烈火-3”远程弹道导弹,印度“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的建设获得重大进展。但同时印度的传统对手在战略导弹的发展上与印度也亦步亦趋,其最先进的弹道导弹“沙欣-2”射程可达2000千米至2500千米,对印度构成较大威胁。印度一旦拥有有效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那么印度的战略威慑力量将具备攻防兼备的能力,其有效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乃至中国的导弹威慑力量的有效性则会大打折扣。
印度在战略力量上获得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近年来加强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核、导弹防御和反恐等领域。其中,印度是美国正在构筑的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欧洲和亚太导弹防御网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美国同意向印度出售“宙斯盾”反导系统和“箭”式反导系统的原因。印度在弹道导弹防御领域的突破将有助于印度在印美军事合作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从而为自身进一步发展战略威慑力量争取更多技术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