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用途
尽管所有资本都会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但等量资本所推动的劳动量随用途的不同而不同,进而对一个国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也不相同。
我们可以将资本的用途概括为四类:(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使用和消费的原生产物;(二)用以加工原生产物,将其制造成可以直接消费的产品;(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将其从富足的地方运往匮乏的地方;(四)用以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小份,并加以包装,以供临时需要。第一种方法是从事农业、矿业、渔业的人对资本的用法;第二种方法是制造业主对资本的用法;第三种方法是批发商人对资本的用法;第四种方法是零售商人对资本的用法。
以上四种资本使用方法,每一种对其他三种的存在和扩大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的一般福利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如果没有资本用来提供充足的原生产物,任何制造业和商业都将无法存在。
第二,有一部分原生产物必须经过加工制作才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加工,它将没有任何交换价值,因而对社会财富也没有裨益。
第三,如果没有资本投入运输业,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从富足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它们的生产量就不会超过附近地区所必需的消费量。
第四,如果没有资本投入把原生产物或制成品分成适合于人们临时需要的小包,每个人就只得购买远远超过他临时需要的大量货物。
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如果他们的劳动使用得当,就能够固定且实现在劳动对象上,至少可以把他们自身消费掉的价值加在劳动对象的价格上。
农场主、制造业主、批发商人、零售商人的利润,都来自前两者所生产及后两者所销售的货品的价格。但是,投在这四种用途的等量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却并不相同,从而对于所属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比例也不相同。
向批发商购买货物的零售商的资本,补偿并提供批发商的资本及利润,使其营业得以继续。零售商的资本,只直接雇用了他自己,所以其资本的使用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只是他自己的利润。
向农场主购买原生产物、向制造者购买制成品的批发商的资本,补偿并提供农场主和制造业主的资本及利润,使其营业得以继续。这就是批发商间接维持社会生产性劳动,增加社会年产物价值的主要方法。另外,他的资本也雇用了运输货物的水手、脚夫,所以批发商对于这种货物的价格所增加的,不仅等于他自己利润的价值,还包括水手、脚夫工资的价值。
制造业主的资本,有一部分作为固定资本用来购买其生产工具,补偿这些工具所有者的资本及利润,其余就是流动资本。在流动资本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材料,补偿出卖材料的农场主和矿商的资本及利润。不过,他的资本大部分还是分配给了他所雇用的各种工人。所以,与批发商人的等量资本比较,制造业主的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大多了,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也多得多。
但是,没有任何资本能与农场主的资本所调动起来的生产性劳动量相比。不但他的劳动工人,就连他的劳动牲畜都是生产性劳动者。
投在农业和零售业上的资本,总是保留在本社会内。它们的使用有一定地点,它们的所有者大都是本社会的居民。当然,偶尔也有例外。
批发商的资本,却从来不固定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没有必要固定在什么地方。因为要贱买贵卖,他们的资本往往遍布各地。
制造业主的资本当然要停留在制造场所,但在什么地方制造却没有确定的必要。有时候,制造的场所不仅离材料出产地很远,而且离销售地点也很远。
事实上,把资本用于出口剩余产品的商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并不重要。如果他是一个外国人,雇用的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必然要比他是一个本国人少些,不过也只少一个,因而其年产物的价值也要少一个人的利润。同样的道理,他所雇用的水手或搬运工人仍然可以无关紧要地分属于自己的国家、本国,甚至第三国。
然而,制造业的资本保留在国内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必然会把数量更大的生产性劳动调动起来,给社会的年产物增加更高的价值。不过,即使它没有保留在国内,仍可能对国家十分有利。
像一个人一样,一个国家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本改良和耕作本国所有土地,把国家全部原生产物加工和制成适宜于直接消费的物品,没有足够资本把年产物的剩余部分运往能够交换到国内所需要的一些东西的远方市场。
此时,这个国家按比例投在农业上的份额愈大,它调动的国内生产性劳动量也将愈大,且给社会的年产物附加的价值也就愈高。继农业之后,投入制造业的资本调动了最大量的生产性劳动,对年产物附加的价值也最高。投入出口贸易的资本在这几种目的中效益最小。
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资本不能满足这个目的,说明其富裕程度还没有达到自然所允许的最高点。但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当条件不成熟时企图满足这个点,都不是取得充足资本的捷径。事实上,只有当资本的用途可以给国内全体居民提供最多的收入,从而使全体居民都能进行最多的积蓄时,国民资本才会迅速增加。
的确,相同的资本在一个国家能调动起来的生产性劳动量的大小,对社会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资本用于农业、制造业和批发业的不同比例,而且由于资本的多少以及所投入批发业的种类的不同,其结果也极其不同。
所有批发业可以归纳为三类:国内贸易、消费品的对外贸易和运输业。国内贸易是在同一国家内的某地购进该国工业产品,然后在另一地区出售,其中包括内陆贸易和沿海贸易。消费品的对外贸易是为本国消费而购进外国货物。运输业是从事国外商品的交易,即把一个国家的剩余产品运到另外一个国家。
投资在国内贸易上,购买国内甲地产物运往乙地售卖,一般买卖一次可以偿还农业和制造业的两种不同资本。当资本从商人处发送一定商品时,通常可以带回至少是同等价值的其他商品。如果这两种商品都是国内制造,必然能同时扶持这两种商品生产的生产性劳动的资本。
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如果是用本国的产物来购买,那么每交易一次,投在这种贸易上的资本也能换回两个不同的资本,但其中只有一个是用来维持本国产业的。
任何国家投在运输业上的资本都是从扶持该国生产性劳动的资本中抽出来的,但它却用以扶持外国的生产性劳动。虽然通过每一次运作用于这项贸易的资本都可以偿还两个不同的资本,但没有一个是属于本国的。
由此可见,与投在国外贸易上的等量资本相比,投在国内贸易上的资本所维持的本国生产性劳动量较大,所增加的本国年生产物价值一般也较高。但投在国外贸易上的资本却比投在运送贸易上的等量资本,在这两方面,能够提供更大的利益。所以,为了本国的利益,与其把资本投在国外贸易上,不如把资本投在国内贸易上;与其把资本投在运送贸易上,不如把资本投在国外贸易或国内贸易上。
但是,如果这三种贸易是自然发展起来的,没有受到拘束,没有遭受压力,那么无论其中哪一种,都不仅有利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私人利润的考虑,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无论是投在农业、工业、批发业,还是投在零售业,都得看什么用途的利润最高。至于什么用途能推动生产性劳动量最大,什么用途所能增加的社会年产物的价值最高,投资者从来不会考虑。所以,在农业最有利润,耕作最易致富的国家,个人的资本自然会投在对社会最有利的用途上。然而,一旦国外贸易可以带来巨大利润,那么投资者必然将其他领域的资本撤出来,转而进行国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