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形式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情况。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八百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
本段主要描绘市郊风景,有寂静的原野,以及村落田畴,人群马车错落出现。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等。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特定描写,重点指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打开《清明上河图》,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驮队,远远地从东北方向的汴梁走来、五匹骡马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驱赶驮队,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驭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看起来与现在鸦雀筑窝方式与高度别无二致。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是秋收时脱粒用的,此时还闲置在那里。羊圈里有几只羊,羊圈旁边似乎是鸡鸭圈,仿佛圈里饲养了很大一群鸡鸭,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令人不由得惊叹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如此发达的农业与养殖业。
再看过来的画面已是农业与商贸的接合部,右上面是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地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前面一乘轿子应是新娘坐的,因为轿子的侧面都用各种草木花卉装饰着,此可谓“花轿”;“花轿”即新娘出嫁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就源于此民风民俗吧。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贵有鱼(余)。
迎亲队伍渐进街市,前面的艺人立刻歌舞起来,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更显出热闹场面,不知是此情此景引起了茶馆里几位茶博士的注意,还是另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使他们目瞪口呆,就连旁边一位上身赤膊、技艺精湛的杂技艺人的精彩表演都被忽略了,茶博士都扭头往这边看。原来对面不远处一头刚卸了货的叫驴见了对面茶馆前拴着的驴子,这时立刻发出了求偶的叫声,有异性相求,茶馆前面的驴子立刻响应,扭转身体前蹄起跳腾空,试图响应,无奈缰绳拴得太牢,挣脱不得。这头叫驴也试图向茶馆方向的驴子奔去,这时一个小孩距驴子前奔的方向不远,一桩险情就在眼前,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车旁的车夫欲向前跑出,抱开小孩,但人哪能跑得那么快呢?这时另一车夫上前一把抓住驴缰,一桩严重的交通事故避免了,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茶馆边的一家农舍饲养着两头牛,虽然就在附近发生了一件如此惊心动魄的大事,但两头牛却无动于衷,它们还是优哉游哉地反刍着,远处田里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农夫正在为禾苗浇水施肥。
南边一家两口出行,雇佣了两头牲口及驮夫,还有一个脚夫挑着他俩出行所需物品徐徐向东南方向走去。
茶馆前街道正对面有一个酒店,由于不经营早点,所以才迟迟地撑起招揽顾客的旗幡,酒店开在散装货运码头,生意自然很兴隆,只是客人正在忙着做生意,还不到吃饭喝酒的时间,码头上货主正在清点要发往某地的货物,码头工人正在把运来的货物堆码起来,准备根据运货地点远近,适时安排装卸,正所谓先上船后起坡。另一条船也正在卸货,在这一二百年树龄的大树枝叶缝隙中,可以看到粗大的帆桅及绳索,也应是六七十吨左右排水量的大船了。酒店与茶馆之间的街道中间,有一个人正在喊一位打卦算命的先生,可能要他测算一下什么事情。算卦先生听到来了生意,脚步轻快地走上前去,可见他的喜悦之情。往街里边看过去,一家包点店的人与一位挑担买卖人正在谈事情,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对话,明天还点什么油盐酱醋之类东西和什么时候结账之类话语,再过去又是几家店铺字号,又是一条大道伸向远方,并有行人、骡马行走。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
再过去几家店铺,就是主干道汴梁大道了,主干道两边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都围着这风水宝地的货码头与货运栈了,这座货运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街道四通八达,南边紧靠深水港湾,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货物,一条靠码头的船正在卸货,几个码头工人正把像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舱里有人正在翻舱与上货,似乎能听到船舱里传出给人把货物麻袋上肩的劳动号子声。紧靠货栈码头停泊着待卸货与装货的船只,等船老大上船后就吃饭开船,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刚结完账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怠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与之寒暄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这时脚步早已转向,急奔船上去的样子已卓然若现。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舷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时刻应对,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在江河行走安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船头正前面另一艘船停泊在码头,船左舷已出来一位水手,时刻注意着行船的动向,准备排除船只之间的碰撞,行进中的船只似乎要泊岸了,该船的“头纤”(拉纤队伍的第一位纤夫)已回过身来招呼伙伴们收纤。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地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汴河大桥上抛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拴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固性,左舷上的水手用船篙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撑篙,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该是此客船的水手长。客船体形宽大,稳定性相当良好,船工各司其职,工作相当熟练,动作非常协调,看来是一帮素质非常高的船工,舱体与舱面有封闭与阻隔,并有舱门便于客人进出,船没停稳之前舱门绝不打开,安全措施相当严谨,可以断定是一艘安全性能良好的长途客船。
码头上还有不少人向客船上的人打招呼,他们是迎接自己家人或亲朋好友的,有的还上了汴河大桥,借大桥的高度招呼,以便早点见到亲人,旁边一只小一点的客船上也有人挥手呼喊,那是在招揽生意,呼唤需要到分河航道码头的客人,可以想见当时汴河流域的交通多么发达,水旱各路构成了很发达的客运货运交通网络。
汴河大桥气势非凡,高大得即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也是一个很大的创举,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由于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试想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桥边有牢固的护栏,以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使工程的使用性能与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境界。
汴河大桥是两岸的咽喉要道,桥面上车水马龙,由于过往行人多、人气旺盛,商贩不失时机地占道经营,有的摆地摊,有的卖食品,还有一家卖刀剪、牛尾锁等小五金的摊子,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货摊设计成斜面,这样的场面,一直延伸到桥头,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
桥下一艘船逆流而上,似乎要去泊船,船头的船工正在试探河道深浅,因为在桥头的河床里一般要放置一些大石头,以免因流水冲刷桥头坡岸而发生垮塌,所以在此位置移船要特别小心谨慎,以免搁浅损坏船只。
上游不远处已有几艘船依次泊在岸边,主航道中有两艘船在航行,橹工的汴江号子与纤工的汴江号子的合唱回响在空中,渐渐地远去。这些人文场景与秀丽的河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俗画面,所以成为一些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休闲的好地方,在对岸的河湾缓冲区,商人不失时机地安置了两条游船,让他们在上面饮酒喝茶、欣赏汴河的风景。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
本段中主要表现了东南城内外的市街和繁华的商业活动。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有专门经营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商店,此外也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的店铺,各行各业,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这儿是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特别有利于商贸活动,随着多年没有战乱,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鳞次栉比,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地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再看过来是一块不大的劳务广场,又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商务活动频繁。一位算命大师不失机缘地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过溪沟小桥的脚行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脆躺下休息,脚行里面还有骡马也拴在那里,看来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以便来了生意后精力充沛地工作,虽然现在还没有事做但也不会哄抢别人的生意,他们是很遵守脚行规矩的。广场上的劳务人员生意非常好,一乘轿子已起肩上轿,另一乘轿子也在待租,小桥上一位摊贩已把货卖完回家,那边还有一些住户农家,桥头还有几头毛驴,屋旁有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小孩,旁边不远处还躺着几头硕大的肥猪。
劳务广场拐弯就是护城河大桥,生意人不失时机地在这里摆上了货摊,一个摊贩摆的藤竹编织篮筐,这种物品轻巧坚固耐用,一个做灯笼的更是生意兴隆,这种物品点上灯烛后既明亮又防风,是夜间照明的好伙伴。有人买了一个转身正要离去,小贩又在招呼另一个买主,桥上行人如梭,桥的两边护栏还有不少人向河里观看,是否有人在河里钓上了大鱼什么的。城门前有一个地摊更有意思,摊主正在起身做半蹬状并与一位骑马的人招呼,似乎不放过每一个行人兜售他的货物,后面的几个人也在注意着他的生意动向,真有点像生意的托儿。
城门高大宏伟,几峰骆驼缓缓地向城外走去,这种动物内地没有,是戈壁滩的特产,被人们用来作运输工具,应是西域商人来汴梁做生意的,或许是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商团。
城内更有一番特色,一家商号好似已具货运物流雏形,隔壁是一家香油加工作坊,香油销售形势很好,还有车马运送,并且货源充足,已是初具规模了,一栋几层楼的客栈,门前客人熙熙攘攘,里面客人也不少,定是大贾富商住的,过街的一间店铺还有修面的,在城内是特别注意仪表的。城市功能相当齐全,吃穿住用样样都有,一家绸缎庄店面很宽,里面放满各色彩绸锦帛,可见当时的养蚕织锦业相当发达了;送水的生意也很好,地下水好似矿泉水般甘甜清爽。就在城内这一小块地方有两家诊所,王大夫精于疮瘰外科,赵大丞医术更高明,男、妇、儿科都很精通,各种丸散样样齐全,当时医疗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从内城方向走来一队人马,前面有仪仗开道,好不威风,常言道“文官坐轿,武官骑马”,来的是一个武官,后面还有人替他拿着一把大刀。另有两人在马头两侧拉着嚼口,这是害怕马惊或马失前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里的画面与前面一相比,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这样的武官怎能打仗,养尊处优到这般程度,内城的文武百官、达官贵人还不知是怎样呢,画家觉得实在难往后画了,就此打住吧!
这幅画作对于各种形态的正确描绘性使其负有盛名,也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据香港艺术馆馆长称,画中有脚店(猪肉店)、又有正店等建筑物,既能描绘当年的民生,又能把细致的东西勾画出来,所以宋徽宗酷爱此画,还用“瘦金体”在图上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