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俊禹
由于喜爱文学,且酷爱小小说,最近,一个叫魏东侠的作者进入我的视线,她的作品连发报刊,《退休》、《两个村主任》、《难舍难分》、《二号葛朗台》、《您不是“铁公鸡”》、《温暖的麦子》、《一句话,一辈子》、《秘密》、《神童》……(散见《衡水晚报》中《平原季风》、《衡水日报》中《滏阳花》栏目版面)……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好奇,随着她的小小说,找到并看到了她的博客“花儿亮了”,汇总她的博文资料,探求她的成长历程和写作轨迹,赞叹,难得!真是一个好苗子。
魏东侠,一个女孩之母,人过而立之年,武邑县财政局一名普通财会人员。近几年来,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爱好,业余时间一直勤奋、好学,坚持笔耕不缀,文章情深、纯真,文风亲切、清新,写作水平日臻提高,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优秀作品时常推出见报。并积极协助魏长举老人,参与武邑县乡土文学刊物《劲草》的编辑工作。
小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综观魏东侠这些发表的写作作品,她的着笔点首要放在了她熟悉而亲热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了。由于她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辈的艰辛、童年的悲惨,使她怀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深思熟虑,感悟快、睿智明,她写起农村生活来栩栩如生,情真意切。在《温暖的麦子》里,铁山媳妇背负着丈夫去世、带领两个孩子忍痛收麦,而父老乡们亲热情相助。“他爹,你放心走吧,麦子都收回来啦!”“说完后站了起来,把俩孩子也叫过来,然后娘儿仨一起扑通向众人跪下”,这语言、这场面催人泪下。农村的朴素、农村的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句话,一辈子》里,描写了随着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丈夫思想发生变化,开始“喜新厌旧”,但在进退两难的选择面前,纯真善良的农民意识根深蒂固,质朴守规的本性又永远没有失掉,最后,夫妻没有决裂,婚姻保留了,磨合家庭、围城坚守,幸福延续了,“人命好,心好”。在《两个村主任》里,阎村主任“大出风头”,大搞浮夸风、不讲实际,弄虚作假骗荣誉;董村主任“不动声色”,实事求是,为民请命受羞辱,“好在一切都会过去,又多少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人知道阎村主任的坟头到底在哪儿了,可董村主任的坟年年有人培土,越来越高大”,时代的悲哀,社会的印记,表现了广大农民祈求“好人有好报”的因果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一幅幅活生生的场景,写出来是如此的熟悉和真挚,想必是作者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有心积累。
我们常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而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着一个作者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考验着作者的文学功力。魏东侠的另一个写作着笔点就放在了她工作单位——财政战线上。一个系统、一个领域,大千世界,社会的缩影。歌颂真善美,高扬主旋律。在《退休》里,财政局里的马主任人老心红思想进步,面对蓬勃发展的财政喜变,自己要退休了,心不甘、情不愿。“我想把手头的工作交给那个刚来不久的大学生小刘”,推荐后生、关心事业;“要求马上变成看门马师傅”,还要发挥余热、继续贡献力量。而单位上,局长劝慰、热心开导;同事们“祝我们最好的主任生日快乐”、“局里全体干部职工为咱捐款的两万块钱”,要给老伴看病。充分表现出一个单位共事融洽、情感深厚、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更彰显出当今社会提倡的“人走茶不凉”的高尚世俗风尚。在《您不是“铁公鸡”》里,财政局的“小吴是单位最爱沾小便宜的”,通过小人物所言所为衬托出局长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法,塑造了一个廉洁奉公,一心为群众着想的好局长形象。在《难舍难分》里,借助农村马壮、任蔷夫妻俩养猪,在弄虚作假,虚报母猪头数,冒领国家补贴上不同观点认识而闹离婚的故事,伴随着村支书和财政局杨股长相互调节,矛盾中表现、冲突中升级,通过夫妻碰撞,表现出“人富觉悟没提高”,农村管理急待改革变新;“当一个现代农民可真幸福呀!”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意识急待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在《二号葛朗台》里,小葛(李光明)日常生活中,精打细算,花销记帐,笔笔清楚,对自己吝啬抠唆,而在大事大非、国家利益上,慷慨解囊,毫不含糊,是个大智若愚之人。
魏东侠出生在武邑县石海坡村,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是武邑县境内人口较多、土地辽阔、商贸发达的重要村镇之一,到了近代,石海坡村虽然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但广大村民在这块土地上不屈不挠,生活、繁衍、奋斗、发展。魏东侠的出身和童年饱含辛酸(从她的文章《童年》、《永远的遗憾》、《过去,偷吃馒头被娘打;如今,美味佳肴敞开吃》等了解),但困苦和磨难没有击倒她,家乡的文风乡韵感染着她,故土的水根本源滋润着她,父老乡亲中的榜样鼓舞着她,社会生活、家庭环境却又把她锻炼成了性格开朗、乐观豪爽,天生懂事,过早成熟,善于思考,观察细腻,悟性深邃,赋予了阳刚之美,成就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参加工作后,魏东侠生活在县城,在武邑这里,文化生活气息浓重、文学创作繁荣,高风岗、张俊华、庞学军、魏长举、任秀红、周志桥、卞毅明、魏京珍……一大批文才领导、写作高手都是她崇拜和羡慕的长者或同龄人,环境的熏染、领导的指点、好友的引导,加之从小骨子里就已经生有的文学梦想,她渐渐喜爱上文学,走上了写作之路,并不断得到那些好领导、好文友的爱心呵护和热情帮助,她加入县楹联协会,从诗歌写起,满怀激情,苦练习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她勃发散文,叫响小说。
记得有人说过,小小说的优美就在于在一个小故事里给人震撼或者启迪,从小故事里让人领悟出大道理。笔者认为,由于魏东侠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文学积淀还不深厚,见报的作品缺乏锤炼、有些单薄、零乱,在把握生活尺度上不够准确、人物描写上过于杂乱,缺少小小说的那种新颖别致、含蓄委婉之情之味。例如,《温暖的麦子》中,故事事件欠推敲,似乎不合情理,过于勉强;《难舍难分》中,事件杂、人物多、对话欠连贯;《二号葛朗台》中结尾冗长,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作者更深度的加工提炼、丰富充实、改进完善。因为好的小小说,所给予读者的或高兴,或震撼,或悲哀,或忍俊不禁,是叫读者自己读后去体会、去品味,韵味悠长、久后“醇香”。
当然,对于刚刚起步于小小说不久的魏东侠来说,这已难能可贵,不应过多责怪,好在她今后路途漫长,时光充盈,且又性情开朗,年轻有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追求上进。所以,就直言不讳了。当前必须要在基本功上更努力,再下苦功,博学众长,精读范文,“近学纯芦,远学金麻雀”,有针对性地学习些文学,特别是小说等写作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小小说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同时,要耐住寂寞,甘于清贫,诚心修性,扩大交流范围,拓宽自己视野,冲出本位地圈,广视社会全貌,关注周围热点,善抓故事“由头”,着手“细节”点滴,求真求美,独作手法、形成风格,经过时间的“修炼”,写出更多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的好小说,加入“方队”,走出衡水,打入全国行列。
所有这些,只是笔者自己的粗浅感想,有不到位和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担待。好在笔者心诚意真、愿“花”明亮。记得饶阳县何同桂老人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因为文学这东西,只有勤奋刻苦还不够,还要有几份天才因素”,是的。在笔者看来,魏东侠显然是具备了这点的,从她的每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她有这个潜质,就像她的一位好友说过得她“会编故事,也会讲”,有灵气。我们欣喜这样的年轻人,赞叹新人辈出,我们更应虚心接受年轻人的“挑战”,当好绿叶,承建平台,热情鼓呼,让他们尽情发挥展现。因为衡水文学的未来在于青年,只有写作新人不断推出,我们的文学事业才会繁荣发展。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祝愿年轻的魏东侠永葆谦虚好学之心,锲而不舍,勤笔耕耘,不断创新,写出不愧时代的好作品,与纯芦相伴,在衡水文学园地里盛开小小说姊妹花!
感谢衡水报社编辑,推出魏东侠的小小说作品,得到欣赏!祝愿魏东侠永远“花儿亮了”,且越来越“亮”!
此文发表于《衡水晚报》2010年4月29日B2版文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