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时机把握不好。有的因原材料准备不及时或其他原因延迟接种,虽然发菌正常,但到长菇期气温低于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后,色泽和形态也不大理想。也有的为了产品赶头市,卖好价,盲目提前接种,结果高温侵害,长出菇体小,品质差,产量低。
(2)菌种质量低劣。常因母种转管扩接次数过多,加之培养基营养成分偏衰,造成菌种退化。有的栽培者购买2级原种,自行扩制2级栽培种,由于制种处于夏季高温季节,又缺乏空调设备,致使菌种受高温危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3)菇棚结构不合理。常因生产者利用庭院旧房,单门房间空气不对流,通风不良;也有人利用栽培其他食用菌的菇棚,多架层密集通风不好,中上层保湿性差。理想的菇场要保持空气流畅,棚内只能搭3~4层排袋架,这样有利地湿和空间相对温度的均衡。
(4)培养基碳氮比失调。常因主料采用100%棉籽壳,辅料麦麸又加量,还有的增加玉米粉和尿素等高氮添加剂,致使培养基碳氮比例失调,菌丝营养生长过于旺盛,使原基分化延迟,到了长菇时已进入寒冬,不利出菇和生产管理。
(5)后熟催蕾欠妥。菌袋一般在适温条件下培养40~50天,菌丝发满袋后,还必须继续培养10天左右,这称为“后熟期”。常因后熟培养时间不足,袋内养分的分解和积累不够,就匆忙把菌袋放进棚内催蕾,结果出菇提早,品质下降。也有的因后熟培养时间太长,出现袋内出菇,造成畸形或欠产。
(6)疏蕾环节忽视。催蕾后常从光线较好的方向长出菇蕾,长菌袋多在袋头、袋壁不规则出菇,短菌袋由于袋口氧气充足,幼蕾多在袋口丛生。栽培者常舍不得疏蕾或疏蕾方法不当,致使幼菇互相挤压,体态变形,影响外观,降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