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祝寿礼仪发展到明清时期,其意义已突破了单纯的祈寿求祥,而与人们的娱乐、享受、炫耀等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寿礼的规模越来越大,费用也越来越高。
皇帝们的寿庆活动自然较前更为隆重。当时,皇帝的寿圣之日统称为“万寿节”,皇后的寿诞则统称为“千秋节”。清代康熙皇帝六十寿庆时,京城中搭设长达二十二里的祝寿彩棚,文武官员穿戴朝服向康熙致贺。康熙大帝在大清门内举行寿庆大典,然后携皇太后游畅春园,摆设寿宴。慈禧太后六十寿庆时,要各省地方“贡献”为她祝寿,从故宫到颐和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沿路还要办“万寿点景”,五步一景,穷极奢侈。
民间祝寿的排场也越来越大。《红楼梦》中的贾母八十寿辰时,宁、荣两府到处张灯结彩,摆设古玩画屏之物,奏起笙箫鼓乐之音,入夜时整条街上灯火一片通明,整整闹了八天八夜方才结束。上海知县叶廷春的母亲七十大寿那天,衙门中到处张灯结彩,一日预祝,一日正寿,一日谢客,足足庆贺了五天。
贺礼赠送的规格也越来越高。《红楼梦》中的贾母八十岁寿庆时,前来赠送寿礼的人员不计其数,礼品的规格也很高。其中,礼部赠送的寿礼有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各四件、帑银五百两;贾元春赠送的礼品有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支、伽楠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等等。其他亲王驸马以及文武官员赠送的寿礼也极多。当时贾府堂屋内设下大桌案,铺垫红毡,将所有礼品摆设其上,供大家欣赏。
近代皖系军阀、安徽督军倪嗣冲做五十大寿时,所受寿礼有整颗象牙雕刻的“八仙过海”、“西湖全景”、黄金镶玉的麻将牌、名贵的古董字画、金光闪闪的纯金关公像等,真是奢侈之极。
明清时期祝寿活动中演戏唱曲之风很盛。皇帝万寿节时的戏剧演出活动最为隆重,京城内要搭设三层高的戏台,几百名儿童和演员分别扮作仙童、寿星、八仙等上台表演,有时还会扮成各种珍禽异兽登台亮相,渲染祝寿的喜庆气氛。
王公贵族人家做寿时也经常请戏班来演戏唱曲,上演一些具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剧目。《红楼梦》中曾多次写到贾府中贾母、王熙凤等人做寿时请戏班唱寿戏的情形。民间做寿时也会请戏班子唱戏,常演的戏曲有《五女拜寿》、《郭子仪上寿》、《寇莱公思亲罢宴》等。《郭子仪上寿》演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寿辰时,唐皇赏赐甚厚,百官、子婿纷纷前来庆贺,朝笏满床。幼子郭暧之妻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不肯拜寿,暧心怀不满,怒打公主。公主进宫向唐皇哭诉,唐皇反斥公主无礼,适逢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进后宫,温言相劝,使其夫妻言归于好。
一碗热气腾腾的寿面,金灿灿,黄腾腾,吃在朋友的肚子里,喜在寿星的眉梢上。在我国,凡遇到生日,不论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更遑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请亲戚朋友或者同事邻居,吃上一碗寿面,已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祝寿礼仪。
做生日吃寿面的习俗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关系,谁的寿命长,那么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朔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此说本是讽刺汉武帝的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就也一定很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于是民间便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面条形状绵长不断,“面”与“绵”两音也相谐,容易使人联想到长寿。《清稗类钞》中载:“馈人以米面及炒热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新唐书》上曾载有这么一则佚事:开元年间,唐玄宗的王皇后恩宠渐衰,颇不自安,某日向玄宗哭诉说:“陛下独不记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这里的阿忠指王皇后的父亲,半臂是唐时妇女的一种服装,汤饼就是面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去王父曾经用女儿的衣服换来一斗面粉做面条,给唐玄宗做生日。这则佚事说明唐代已经盛行过生日吃面条的习俗了。
旧时寿面还经常被作为馈赠生日的最佳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便要专门派人用竹筐抬送寿面到其家中。寿面的长度多在三尺以上,分量重达十余斤,一般还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束束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再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经过这样装束的寿面送到做寿人家,除了送上馈赠者祈祝长寿的一片心愿之外,自然也为整个寿庆增添了一种隆重热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