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丧指安葬之前的一些仪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程序:
准备后事所谓“后事”,是指为死者准备寿衣(装殓死人的衣服,老年人常常在生前就已准备好)、寿材(棺材)、造墓等。准备后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死者临终前才准备;另一种是在死者生前进入老年之后就开始准备,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寿衣一般用棉布制成,忌用皮毛或缎料。民间认为如果用动物的皮毛做寿衣,会使死者来世变成野兽或牲畜;如果用缎料做,则会对子孙不利,因为“缎”与“断”谐音,暗含着“断子绝孙”的不祥之义。寿衣的数量一定要单数,不能用双数。因为双数是阳间的吉数,单数是阴间的吉数。
寿材多数是木制的,根据木材的硬度又可分为不同档次,以柏木、樟木为上等,松木次之,柳木最一般。做寿木是喜事,所以民间又有“贺木”的习俗:在棺材将要做成的这一天,亲友们都会前来祝贺,据说这样可以使老人增寿。
初终停丧指死者临终前后的民间习俗,包括“属纩”、“招魂”、“设床”、“小殓”、“饭含”等仪式。
属纩是检验死者是否停止呼吸的一种方法,即把新绵(丝绵)放置在死者口鼻前,看是否有气。当确知死者已断气时,围聚在周围的亲属就开始哭号。同时,要把屋顶的瓦揭开一片,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顺利地升天。
招魂是迷信的人为把死者的灵魂招回而举行的仪式,中国古代又称作“复”。有专门负责这一仪式的人,有时候也可以由死者的亲属来担任。
设床是指在一个人快要死去或刚刚死去的时候,把他(她)从床上移下来,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铺板上。所谓“铺板”,是指用门板或木板搭成的灵床。中国民间认为不能让死者躺在原先的床上,据说是怕死者背着床到阴间过于沉重。
小殓是指为死者净身更衣。净身时要用湿毛巾把死者的身体擦拭一遍,如果死者是男性,要请理发匠为其剃头;如果是女性,则要由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
饭含是在死者的嘴里放上饭,也有放玉珠或铜钱的。民间认为这样死者到阴间就不会受穷和挨饿。
报丧即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友邻里。一些地区以敲锣和吹哀号的形式,现代最常见的是采用书面讣告(报丧)的形式。
守灵当一个人去世时,死者的家人要为他停棺并供奉他的灵位。如果死者是老人,他(她)的儿孙要守护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边为他(她)守灵。在一些地方,守灵的人还要每天为死者提供三餐茶饭,以便让死去的人像生前一样享受家人的照料。
点长明灯“长明灯”是在死者脚头点燃的一盏油灯,又叫“脚头灯”或“长命灯”。民间传说脚头灯是为死者照亮冥路用的,所以,从丧葬仪式开始一直到出殡的时候都不能熄灭。如果熄灭了一次,就会使死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跌一次跤。所以,为了使亲人的灵魂少受痛苦,活着的人就必须好好看守这盏灯,不要使它熄灭。
闹丧“闹丧”是请戏班、乐工、锣鼓班子来家里演唱。一些地方在守灵期间有这种习俗。被请来的人或者在屋外演戏,或者在屋里唱一种被称为“孝歌”的歌。孝歌的内容主要是劝人行善尽孝以及述说死者的生平事迹,有时为了活跃气氛,也穿插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闹丧活动一般通宵达旦,连续数日,直到出殡。在中国,民间闹丧最有名的地区在湖北省的西北部和陕西省的南部。据说,人们把“白喜事”办得热热闹闹,是为了让亡灵安安乐乐“升天”而去。
大殓大殓是把尸体装入棺材。入殓的时间因地而异,有的在死后的当天,有的则是在第三天或第七天。中国民间所用的棺材一般是长方形,棺木外面要涂油漆,有红、黄、黑、紫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用“红棺”;50岁以上的死者用“金棺”,漆金黄色。至于棺材的铺垫、棺内的随葬晶及尸体入棺后的放置方法也有许多讲究,目的都是为了使死者顺利地升天或进入阴界。
闭殓又称“盖棺”、“合棺”、“闭棺”,即把棺材的盖子钉牢、封严。闭殓前要揭去为死者蒙面的布或纸,死者的亲人要围在四周向遗体告别。封棺的时间一般在入棺和放殓物等仪式完毕之后;也有的要等到出殡前,在死者离开家门的最后一刻才举行封棺仪式。中国民间把封棺又叫做“封材”,也称“进材”,为的是取“进财”的谐音。封材时要用长长的棺材钉将棺盖钉合,并用生漆将棺木的缝隙涂牢、封死。在山西还有一种习俗,即钉棺的时候,死者的儿子要立在棺木旁边喊“躲钉”。
选择墓地墓地又称“阴宅”,由于人们相信墓地的好坏将会影响到死者在阴间的生活和家族在阳世的盛衰,所以在中国古代,无论君王、官吏还是百姓,都十分重视墓地的选择与建造。有些帝王如秦始皇在登基后不久,就开始营建墓地。中国历代有关“阴宅”风水之说的盛行,也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