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24500000012

第12章 化咳止痰平喘药

凡功能化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气喘的药物,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涎与咳嗽、气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咳喘每多夹痰,而痰多亦每致咳喘,故将化痰、止咳、平喘合并介绍。但其中有的药物以化痰为主要功效,或虽属化痰而并不用于咳嗽气喘;有的则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效,或虽属止咳平喘却无化痰作用。

化痰药不仅用于因痰饮起的咳嗽、气喘,并可用于瘰历、瘿瘤、癫痫、惊厥等症。

临床使用化痰止咳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凡内伤外感的病症,均能引起痰多及咳嗽,治疗时应仔细分辨病因,进行适当的治疗,例如有外感的配合解表药同用,虚劳的配合补虚药同用。

2.咳嗽而咯血时,不宜用燥烈的化痰药,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半夏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别名”三叶半夏、野芋头、蝎子草。

“处方用名”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用法用量”常用量:3~10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夏秋两季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以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研究”半夏生品有毒,能刺激人咽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多作外用,但可随方入煎剂使用,而不宜入丸散剂使用。生用以化痰止咳、消肿散结为主,用于疮痈肿痛、湿痰咳嗽等证。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湿凝聚、咳吐不出等证。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喉痹、瘰疬等证。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湿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证。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注意事项:反乌头。其性温燥,一般而言,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毒副作用”能刺激人咽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

“现代研究”半夏中含β-谷甾醇、D-葡萄糖甙、黑尿酸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另含胆碱、烟酸、油酸、微量挥发油、原茶儿碱等。半夏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的作用。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咳抑制中枢而止呕,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降低兔眼压。

“常用单方”

“方一”

生半夏30~60克

“用法”取上药,配鲜生姜30~50克。用沸水泡后频频服用,或用武火(即大火)煎30分钟后频频服用,每天1剂。

功用主治:祛痰熄风止痛。主治眉棱角痛,表现为痛如锥刺样,多由脾不运湿、风痰相兼而致。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8例,服1~3剂而愈者59例,服4~6剂痊愈者32例,服8剂以上痊愈者17例。复发者32例,仍按原法治愈。需注意,生半夏力猛,儿童用量应随年龄酌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来源”邓朝钢等,新中医,1991.(5):56.

“方二”

组成:生半夏3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极细末,用陈醋适量调糊。敷患处,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

功用主治:化痰散瘀、消肿止痛。主治闪挫伤筋及跌打损伤表皮未破者,可减轻局部青紫肿胀。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跌打损伤30例,轻者1次即愈,重者3次告愈。

“来源”刘天骥,四川中医,1987,(10):52

“方三”

组成:生半夏6克

“用法”取上药,加醋30毫升,微火煮沸30分钟,去渣,加鸡蛋1枚搅匀,再煮沸即得。服法不拘时,少少含咽为佳,使药力持久作用于咽部。

功用主治:消炎止痛。主治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表现为咽部梗阻疼痛,吞咽不利,扁桃体、咽部红肿,舌红苔腻,脉滑数。

“疗效”应用此方治疗本病收效甚好。对于屡用抗菌素无效者效果更为明显。

“来源”陈经渡,四川中医,1985.(1):15

“方四”

组成:制半夏15克

功用主治:化痰散结、利咽开音。主治痰火互结,咽部充血水肿影响发音的实证失音,表现为声音嘶哑,以至声音全无。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3例,服药2~3天均获愈。

“来源”邵桂珍等,湖北中医杂志,1985.(5):39天南星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别名”半夏精、野芋头、山苞米。

“处方用名”生天南星、生南星、制天南星、制南星、胆南星。

“用法用量”内服:煎剂,常用量3~9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产地采收”天南星产于陕西、四川、甘肃、贵州等省;异叶天南星主产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东北天南星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省。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以色白、个大、粉性足为佳。

“炮制研究”天南星,生用辛温燥烈,有毒,多外用。也有内服者,以祛风止痉为主,多用于破伤风、中风抽搐、癫痫等证。外用以消肿散结力盛,用于痈疽、瘰疬、疮疖、蛇虫咬伤等证。生姜、白矾制后,降低毒性,增强燥湿化痰作用,用于顽痰咳嗽、胸隔胀闷、痰阻眩晕等证。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主治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等。

“毒副作用”能刺激人咽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

“现代研究”天南星块茎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黏液、淀粉、γ-氨基丁酸、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及D-甘露醇和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天南星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二哌嗪类生物碱能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实验性心率失常。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生天南星1枚

“用法”先取米醋适量,放入底面粗糙的瓷碗中,然后用拇、食指紧捏住天南星,在碗底中反复旋转磨汁成糊状。不拘时用棉签蘸擦患处。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主治发际疮,表现为项后发际处灼热红肿疼痛,形如粟米颗粒,顶白肉赤,破流脓液,蔓延成片,头顶俯仰疼痛加剧。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多例,效果良好。一般4~5天红肿痛痒症状改善,以至痊愈。

“来源”张定洪,中医杂志,1983.24(1):54.

“方二”

组成:生天南星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加入食醋中。5天后外搽患处,每天3~4次。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主治腮腺炎,表现为腮部肿胀疼痛,可伴有发热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6例,当天即退热,症状减轻,平均3~4天肿胀逐渐消退。

“来源”《中药大辞典》

“方三”

组成:生鲜或干天南星约5克。

“用法”取上药,磨醋(10毫升)成汁。涂搽患处及周围,涂搽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每天2~3次,直至肿胀全部消失为止。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治毒蛇咬伤,表现为蛇咬伤后疼痛难忍,继而肿胀。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例,均获痊愈。

“来源”庞荣光,四川中医,1988,(5):39

“方四”

组成:天南星适量

“用法”用食醋600毫升,煎熬成200毫升,加入天南星细末300克,制成糊状备用。使用前将病变部位洗净,用75%酒精消毒后敷上天南星醋膏,盖上大小适中透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用主治:消炎祛脓。主治皮肤化脓性感染。

“疗效”治疗60例,治愈42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98,5%。

“来源”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5(9):61白附子

“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别名”禹白附、鸡心白附、独角莲、雷振子。

“处方用名”生白附子、白附子、制白附子、禹白附。

“用法用量”常用量3~5克,水煎服,研末服0.5——1克。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省,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用硫磺熏1~2次,晒干。

“炮制研究”白附子有毒,生品一般多外用。长于祛风痰,定惊厥,解毒止痛,用于口眼歪斜、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经生姜、白矾炮制后,降低毒性,消除麻辣味,增强祛风痰作用。用于偏头痛、痰湿头痛、咳嗽痰多等证。

“性味归经”辛、甘、温,有毒。归胃、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现代研究”白附子含有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蔗糖、草酸钙、粘液质、有机酸、皂甙、生物碱等化学成分。本品具有降血清胆固醇,止咳祛痰,抗结核及抗癌等作用,并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白附子3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粉,备用。每次取1克,同白面粉2克用水调成浆,晚间反复擦面部,于后再涂蜂蜜1次,次晨洗去。

“功能主治”解毒润肤。主治黄褐斑、粉刺。

“来源”《家用偏方》

“方二”

组成:鲜白附子20~60克

“用法”用鲜白附子20~60克,洗净,捣烂如泥,根据疮口大小均匀敷于患处,包扎,早晚各换药1次;或用鲜白附子10~30克,洗净,煎服,每日1剂。

功用主治:消肿止痛。主治颈淋巴结核。

“疗效”单纯用内服法,治疗淋巴结结核35例,治愈31例,好转4例;内服和外用同时使用,治疗淋巴结结核10例,治愈8例,

“来源”河北中医,1990.12(2):5

白芥子

“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的种子。

“别名”辣菜子青菜子芥菜子。

“处方用名”白芥子、芥子、炒芥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服。

“产地采收”主产于安徽、河南、四川、陕西、浙江等省。7~9月间采收,在果实成熟变黄色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为佳。

“炮制研究”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和通络散结作用强。多用于胸胁闷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同时外壳破裂芥子酶受到破坏,能提高煎出效果,利于甙类成分的保存。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主治痰壅中风、破伤风、偏头痛、毒蛇咬伤、瘰疬痰核等证。

“毒副作用”外用可使皮肤发泡致皮肤过敏。

“现代研究”白附子含有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蔗糖、草酸钙、粘液质、有机酸、皂甙、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炮制后的制附子镇静作用强于生附子,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白芥子10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分3次用,每次加90克白面,用水调好,做成饼。饼大小视背部面积而定,每晚睡觉前敷背部,晨起丢掉。一般连用2~3次便可。

功用主治:通达经络,止咳平喘。主治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及哮喘,表现为咳喘痰多或伴纳呆,舌苔白厚,肺部听诊有干湿性啰音或有哮鸣音。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0例,敷第1次时症状稳定;第2次后症状大减,哮鸣音明显减弱;第3次后症状基本消除,无效者极少。

“来源”祁秀花,黑龙江中医药,1988,(1):29

“方二”

组成:白芥子5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用米酒50克调成膏状,摊在纱布上,贴敷在患侧阳白、地仓、颊车、四白4穴上,胶布固定,4~6小时取下10天内防止患侧受风。若无效,7天后贴敷第2次。贴药部位可起水泡,乃药物刺激所致,可用无菌注射器将泡内液体抽出,让其自行脱屑而愈。

功用主治:祛痰通络。主治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眼不能闭合,面肌松弛,不能鼓腮、嘬嘴,口水流出,食物易停滞。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50例,痊愈139例,有效7例,无效4例。

“来源”冀风云,河北中医,1991.(5):22

“方三”

组成:白芥子末5克

“用法”取上药,用30度的温水调成糊状。将药涂在1块20厘米见方的正方形纱布上,贴在小腹膀胱胀满部位,上盖1条毛巾,再加上热水袋热敷10~15分钟。小便自利后,再服益气活血利尿的中药以巩固疗效。

功用主治:通利小便。主治产后尿潴留,表现为小便点滴不畅甚则小便不通,小腹胀满不适。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2例,全部自行排尿,均无复发。

“来源”卢章文,江苏中医,1990.(2):36

“方四”

组成:白芥子30克

“用法”取上药,捣烂如泥状,摊在纱布上,稍加温。先在患儿背部抹一层凡士林后再行敷药,每天1次,一般每次敷5~15分钟,以背部稍红为度。

功用主治:祛痰消炎。主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痰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临床症状控制后肺部湿罗音及痰鸣音不消失的患儿50例,有效46例,疗效不明显和无效4例。

“来源”《临床验方集锦》(续一)皂荚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小型果实称为小皂荚。

“别名”皂角、鸡栖子、悬刀。

“处方用名”皂荚、炒皂荚。

“用法用量”内服:多研末服,1~1.5克;入汤剂,1.5~5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生用或炒用。大皂荚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小皂荚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质坚硬、肉多而粘、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炮制研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化痰,通窍开闭。主治顽痰阻塞、胸闷咳喘、咯痰不爽、中风不语、关窍阻塞、疮疔痈肿等证。

“毒副作用”本品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泻;因含皂甙,有溶血作用,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现代研究”皂荚含有皂荚式、皂荚皂甙、蜡醇、豆甾醇等有效成分,其中皂式可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物增多而产生祛痰作用。对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大皂角适量

“用法”用大皂角炒,研末,入醋收膏,贴敷患侧口角。

功用主治:祛风通络。主治面神经炎,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眉低口垂、眼睑扩大、目不能闭、有泪溢、食滞、流涎、漏气等症状。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00例,结果:痊愈250例,好转40例,总有效率96.6%。

“来源”李智,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

“方二”

组成:皂角籽100个

“用法”取上药,加红糖6克、陈醋500克,放入砂锅内浸泡7天后,将砂锅上火熬干,皂角籽微黄时研为细粉,分为20包。每天1次,每次1包,煎汤冲服。

功用主治:软坚散结。主治淋巴结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3例,其中临床痊愈(肿大淋巴结消失)12例,有效(淋巴结缩小软化)1例。

“来源”郭守巩,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5):312

“方三”

组成:皂角粉少许

“用法”取上药,涂入鼻腔。待打喷嚏时,用手指堵住无异物之鼻孔,以增加压力即可。

功用主治:通鼻窍。主治鼻腔异物,多见于小儿。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2例,效果满意,无副作用。

“来源”柴发,吉林中医药,1985.(3):27

“方四”

组成:皂角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用75%酒精或白酒调成糊状。用1层纱布包成小药条,塞入患乳同侧鼻孔,12小时后取出。如双侧患病,可交替塞,病人感到鼻孔内有轻微刺辣感,鼻涕增多,无其他副作用。

功用主治:通乳散结,消炎止痛。主治乳腺炎,表现为乳房局部有肿块,疼痛,伴发热,体温升高。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43例,36例早期乳腺炎全部治愈;对已有脓肿形成者,可使脓肿更加局限。

“来源”许怀瑾,中华医学杂志,1973.(11):685桔梗

“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别名”玉桔梗、苦桔梗、苦菜根、大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炙桔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3~9克。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华北产量较大,称为“北桔梗”。以华东地区产品质量为佳,称为:“南桔梗”。春、秋两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以条粗均匀、坚实、洁白、味苦者味佳。

“炮制研究”桔梗性味苦、辛、平,多以生用,具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作用,常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血。蜜桔梗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阴不足的咳嗽。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毒副作用”可引起口腔、舌及咽喉部灼痛肿胀,流涎,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面色苍白,四肢出冷汗,血压下降,头昏,头痛。

“现代研究”桔梗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五环三萜甙、多聚糖、甾体及其甙、脂肪油、脂肪酸、维生素A、维生素B等成分。具有祛痰镇咳的作用,可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使痰液稀释而排除。还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增加免疫力、降压、扩张血管、抗肿瘤、抑制胃液分泌、抗溃疡、降血糖、降胆固醇、利水消肿和利尿等作用。

“常用单方”

桔梗30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分为两份。每天黄酒冲服1份,重症者每天服2次,服后卧床休息,使局部微出汗。

功用主治:调气活血止痛。主治急性腰扭伤。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8例,轻者服药1次,重者服药3次,均获痊愈。

“来源”赵习道,赤脚医生杂志,1976.(5):22

前胡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别名”白花前胡又名姨妈菜、罗鬼菜、水防风、官前胡;紫花前胡又名土当归、野当归、鸭脚前胡、老虎爪。

“处方用名”前胡、嫩前胡、粉前胡、炙前胡、冬前胡、岩风、信前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3~9克。

“产地采收”白花前胡主产于浙江、江西、四川等地;紫花前胡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研究”前胡生品以降气化痰,散风清热为主。用于肺气不降、咳喘、痰稠、胸痞满闷、外感风热郁肺咳嗽等症。蜜炙后以润肺止咳为主。用于肺燥咳嗽、咳嗽痰黄、咽喉干燥、胸闷气促、胸膈不利、呕吐不食等证。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咳痰黄稠。

“毒副作用”:过敏反应致日光性皮炎。早期觉颜面、颈项、双耳及四肢远端的暴露部位皮肤有灼热和蚁行感,继之出现烧灼样疼痛,皮肤发红,水肿,绷紧感,甚则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血疱,部分水疱溃流水。同时伴有头昏、恶心、乏力、不思饮食。

“现代研究”:前胡含挥发油、香豆素及其糖甙。尚含有钙、铜、钛、铁、锶等微量元素。前胡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的粘液分泌,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另外还有抗炎,抗溃疡,改善心血管功能,抑制平滑肌收缩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前胡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细粉。每次服6克,每天3次。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主治细菌性痢疾,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有脓血,大便检查可有脓细胞、红细胞。

“疗效”应用本方共治疗20余例,效果显著。对慢性肠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来源”何友中,浙江中医杂志,1981.(8):358

“方二”

组成:前胡饮片适量

“用法”将前胡捣烂,入75%乙醇内浸泡,冬季浸泡5天,夏季浸泡3天。伤处消毒敷以前胡制剂,厚约0.5cm,每天换药1次,如脓多者每天换药2次。

功用主治:消肿透脓拔毒。主治手指疔疮。

“疗效”治疗38例,全部治愈,患指肿痛消失,活动自如。

“来源”陈再兴,中国民间疗法,1995.(4):47

瓜蒌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成熟果实。

“别名”泽姑、天圆子、大肚瓜、大圆瓜等。

“处方用名”瓜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打碎入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捣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炮制研究”除去梗及泥沙,压扁,切丝或切块。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祛痰,宽胸散结,润肠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毒副作用”内服过量可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等

“现代研究”瓜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皂甙、有机酸、盐类、树脂、糖类、色素、脂肪油及多种氨基酸。可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率失常等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癌、抗衰老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全瓜蒌30~6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5000毫升,煎至4000毫升。待温度适宜后坐浴,时间30分钟,以汗出为佳,冬季注意保暖。

功用主治:宣通肺气,通利小便。主治产后尿闭,表现为产后小便点滴不通、脐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安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5例,坐浴1次自行排尿者2例,无效3例。

“来源”张荣英,国医论坛,1992.(4):30

“方二”

组成:瓜蒌瓤2500克

“用法”取上药,与钾肥皂(软皂)500克混合搅拌后,制成扁圆状,每份50克。洗手时先以温水浸泡皲裂手指、足,再用瓜蒌皂少许揉搓,水洗净,擦干,每天2~3次。

功用主治:润肤生肌。主治掌指皲裂。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00例,疗效显著。7天后基本痊愈,但停用后常有复发。

“来源”李雅致,山西医药杂志,1980.9(4):56

“方三”

组成:全瓜蒌45克

“用法”全瓜蒌45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左右,取汁约2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主治:开胸散结,消肿疗痈。主治急性乳腺炎。

“疗效”治疗174例,治愈146例,好转22例,有效率96.6%,

“来源”倪爱华等,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6):379

“方四”

组成:瓜蒌1个

“用法”将瓜蒌切开,放入500克米醋浸泡24小时,取出后稍加热外敷患处,以薄塑料纸覆盖后再用纱布及绷带包扎,每日1次。一般外敷2~3次即有明显效果。

功用主治:舒筋散结,软坚化骨,活血化瘀止痛。主治关节疼痛。

“疗效”治疗28例患者,效果满意。

“来源”阎向东,中国民间疗法,2002.10(7):29

川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

“别名”勤母、药实。

“处方用名”川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入汤剂,若研末冲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研末撒。

“产地采收”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及西藏等地。春、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鳞茎质坚实、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清热散结。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咳痰带血。

“现代研究”主要含有川贝碱、西贝碱、炉贝碱、白炉贝碱、青贝碱、松贝碱、平贝碱等成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降压的作用,体外抗菌试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菌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川贝母10克

“用法”取上药,黑、白芝麻各20克,炒黄研细,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敷。

功用主治:润燥生肌。主治乳头皲裂。俗称烂乳头。哺乳期妇女常见,疼痛难忍,哺乳时疼痛更剧,有出血渗脓或不出血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8例,全部在一周内痊愈,取得良好效果。治疗期间适当减少哺乳,或患侧停乳。

“来源”张桂宝,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09

“方二”

组成:贝母适量

“用法”取上药,去心,用麸皮炒令黄,去麸皮,将贝母研为末,与适量砂糖拌匀,为丸如绿豆大。含化1丸。

功用主治:润肺止咳。主治孕妇咳嗽。

“来源”录自《灵验良方汇编》。

“方三”

组成:川贝母适量

“用法”取上药,粉碎,过80~100目筛后,备用。每天按每千克体重0.1克计量,分3次服。

功用主治:消积化食、止泻止痛。主治婴幼儿消化不良,表现为腹泻、腹痛、患儿哭闹不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例,2天痊愈4人,3天痊愈3人,4天痊愈3人,总有效率100%。

“来源”杨凤琴,黑龙江中医药,1991.(3):38

“方四”

组成:川贝10克,鹧鸪1只

“用法”鹧鸪洗净。隔水炖熟吃。

功用主治:润肺止咳祛痰。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疗效”用此方治疗上述病效果良好。

“来源”郭振东,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1):38竹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秆或淡竹或大头典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所刮下的中间层。

“别名”淡竹茹、竹皮、竹二青、竹子青。

“处方用名”竹茹、姜竹茹。

“用法用量”常用量6~10克,入汤剂。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全年均可采集。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为“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竹茹以色黄绿、丝均匀、有弹性、细软者为佳。

“炮制研究”竹茹生品长于清热化痰、除烦,多用于痰热咳嗽或痰火内扰,心烦不安。姜制后能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多用于恶心呕吐。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热、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现代研究”竹茹主含生物碱、鞣质、皂甙、氨基酸、多聚戊糖、木质素、果胶等。尚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乙酸、甲酸及铝、硅、钡、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止咳祛痰和止吐作用。竹茹粉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竹茹5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以碗煮取小半碗。徐徐服尽为度。

功用主治:清热除烦。主治妊娠心烦。

“来源”录自《家庭偏方秘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竹茹适量

“用法”取上药,晾干后研成细粉。溃疡局部常规消毒,将竹茹直接敷在溃疡面上,厚2~3厘米,略大于疮面,每天2次。

功用主治:清热消炎、止痛。主治口腔溃疡。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效果满意。一般2~5天即愈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8,9(6):32

“方三”

组成:半夏,竹茹

“用法”取制半夏15克,清水浸泡,每10分钟换水一次直至口尝无异味,加竹茹10克及水300毫升煎煮,得煎液200毫升;第二,三煎分别加水250毫升,煎出200毫升。将三次所得液混合加面粉50克,烧成稀糊,多次少量分服,每日一剂。待恶心呕吐减轻后,减为每隔日服1剂,直至痊愈。

功用主治:降逆止呕。主治妊娠恶阻。

“疗效”治疗88例,痊愈56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为97%。

“来源”赵成春,中国民间疗法,2000.8(7):44

竹沥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青杆竹的竹杆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

“别名”竹油、竹沥青、竹沥水、竹汁。

“处方用名”竹沥、鲜竹沥。

“用法用量”常用量30~50克,冲服。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产于长江流域和南部诸省。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豁痰,定惊利窍。主治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等证。

因其性寒,可致便溏。

“现代研究”竹沥含10余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愈创木碱、苯酚、甲胺、乙酸、苯甲酸、水杨酸等成分。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鲜竹沥50~200毫升

“用法”取刚砍下之青淡竹文火(满火)炙烤,取竹沥油贮瓶待用。最好1天用完,天热须防变质。每次将鲜竹沥50~200毫升由胃管注入,每天2~3次,连用2~3天。经鼻饲后数小时,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半天到1天后泡沫样稀便排出,效果更好,缺氧症状改善,高热和惊厥也易控制。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开窍定惊。主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表现为发热、嗜睡、昏迷、反复抽搐、痰声漉漉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9例患儿,除1例死亡外,经采用综合治疗加鼻饲后,患儿均逐渐清醒而脱险,疗效比较满意。

“来源”姜海涛,新医药学杂志,1984.(2):114

“方二”

组成:竹沥50毫升

“用法”取上药,与人乳50毫升一起炖温。1次服,连服2天。

功用主治:化痰利窍,润肺开音。主治癔病失语。多音七情内伤、肺金受伤、痰涎壅滞、水不上承、喉失濡养而致失音。女性多见,表现为突然声音嘶哑、难以言语、咳嗽、咽部查无异常。

“疗效”应用本方共治疗10例,疗效满意。

“来源”陈树人,浙江中医杂志,1987,22(11):494

“方三”

组成:竹沥8克

“用法”取上药,与鲜姜汁2克合在一起。1次服之,每天1~2次,此用量为3~4岁小儿剂量,其他年龄剂量须酌情增减。

功用主治: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日轻夜重,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吐粘痰。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3岁男孩,服3次后病情好转,服5次而愈,效果良好。

“来源”侯太永,赤脚医生杂志,1978,(1):23

“方四”

组成:竹沥

“用法”每次取竹沥20毫升,配等量温开水兑服。1日口服3~4次,小儿用量酌减。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主治呃逆。

“来源”欧阳剑光等,江西中医药,2002.33(2):11

昆布

“来源”为昆布科植物海带及昆布的叶状体。

“别名”纶布、海昆布。

“处方用名”昆布、海带。

“用法用量”常用量6~12克,水煎服。

“产地采收”主产于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沿海地区。夏、秋二季采捞,晒干。以身长、色棕黑、无杂质为佳。

“炮制研究”除去杂质,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主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主治瘰疬、瘿瘤、水肿、睾丸肿痛等证。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藻胶素、藻胶酸、海带聚糖、甘露醇、半乳糖、多种氨基酸、脂肪、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以及碘、钙、铁、钠、钾等元素。昆布可纠正缺碘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不足,也可抑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并具有平喘镇咳、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昆布60克

“用法”取上药,温水浸泡几分钟后,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取出昆布待适宜温度,拌入少许姜、葱末,加盐、醋、酱油适量。1次吃完,每天1次。

功用主治: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主治便秘。兼程度不同的腹胀、纳呆、口干口苦或口臭、心烦易怒或睡眠差、舌红苔黄或黄腻,多属湿热燥结便秘。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5例,8例痊愈,24例有效,3例无效。

“来源”杨秀兰,浙江中医杂志,1992.(9):398

“方二”

组成:昆布150克

“用法”取上药,再取青头白萝卜1000克、猪肚皮肉250克、花椒20粒、食盐少许,加水炖汤。分2次服,每天1剂,连服3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每晚更换内裤,用开水烫洗。服药期间不要同房。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主治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奇痒难忍。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本病效果甚佳。

“来源”舒奇古,新中医,1981.(11):37

“方三”

组成:海带适量

“用法”取上药,与适量紫菜一起烧汤,经常当小菜吃。

功用主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主治高血压。

“来源”《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验方》

“方四”

组成:海带100克

“用法”取上药,与绿豆100克共煮食。每天1剂,连服见效。

功用主治:降脂减肥。主治肥胖症。

“来源”《偏方大全》黄药子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别名”黄药脂、药脂、黄狗头、木药子。

“处方用名”黄药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10~15克;外用:适量。

“产地采收”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夏末至冬初采挖,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断面黄白为佳。

“炮制研究”黄药子采用净制和切制法进行炮制。

“性味归经”苦、平。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瘿瘤、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吐血、咯血等证。

“毒副作用”久服、多服本品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呕吐、腹泻、腹痛等,并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

“现代研究”黄药子的有效成分为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等。具有减轻甲状腺肿大的重要作用,用于治疗缺碘食物所致及原因不明的甲状腺肿。还具有止血、抗菌等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黄药子250克

“用法”取上药,用45~55度白酒750毫升,浸泡2周后服后。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2~3次,15天为一疗程,间歇10天。一次浸药酒可服用2个疗程,1次方可连浸2~3次。但久服需注意对肝脏的影响,应定期查肝功能。

功用主治:散节消瘿。主治地方性甲状腺肿。

“疗效”用此方治疗33例患者,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0.0%。

“来源”周斌,中医文献杂志,1999,(3):48

“方二”

组成:黄药子30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与白酒1500克和匀,分装于4个500毫升盐水瓶中,绵线扎紧瓶塞,放于铁锅中,加水后加温至60~70度(超过70度瓶易炸裂),4小时后取出,冷却过滤后即可。每次6毫升,每日3次,睡前加服12毫升。不会饮酒者,可少量多次服用,保持口中常有酒味。1个月为1疗程,肿瘤消失后巩固治疗半个疗程。伴肝病者忌服。

功用主治:散结消瘿。主治甲状腺腺瘤。

“疗效”用上方治疗患者48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5.8%。

“来源”马祥荣,浙江中医杂志,1996.(9):396

“方三”

组成:黄药子500克

“用法”取上药,洗净晾干,浸泡于2千克黄酒中,纳入罐中密封,加微火蒸2小时取出,密封并置于避光处7天待用。用时先洗净宫颈分泌物,然后将尾线消毒棉球浸润药汁后贴于宫颈表面,尾线留到阴道外口,24小时后患者自行取出,隔天1次。月经期停治,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炎。主治宫颈炎。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3例,经2~24次治疗。痊愈17例,有效36例。

“来源”陈远碧,重庆医药,1988,17(3):20

“方四”

组成:黄药子100克(5岁以下酌减)

“用法”取上药,与大枣10枚同水煎2次,取汁混合加入冰糖20克,浓缩至150毫升。1天内分数次服完,隔天1次,3剂为1个疗程。

功用主治:化痰止咳。主治顽固性哮喘。

“疗效”治疗小儿顽喘10例,根治7例,好转3例。

“来源”王乃山,浙江中医杂志,1983.(12):536

胖大海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

“别名”安南子、大洞国、大海子、大海榄。

“处方用名”胖大海、大发、安南子、大洞国、通大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开水泡,2~3枚;或入散剂。

“产地采收”主产于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我国的广东、海南也有出产。以个大、坚硬、外皮细、浅棕黄色、有细皱纹、光泽及不破者为佳。

“炮制研究”采用净制法炮制该药,通过炮制可使药物洁净。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利咽解毒、润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肿痛、热结便秘、头痛目赤。

“现代研究”:胖大海含有胖大海素、西黄耆胶粘素、挥发油、聚戊糖,以及由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乙酸、钙、镁等组成的粘液质。胖大海具有缓泻作用,可内服吸水,增加肠容积而产生机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增加。还具有降压、利尿、镇痛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胖大海15克

“用法”取上药,开水200毫升,将胖大海放碗中冲开。如红痢加白糖15克,白痢加红糖15克,服汁并食胖大海肉。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炎。主治痢疾。

“疗效”运用上方治疗200例,屡获良效。

“来源”冯燕等,包头医学,1994.18(2):29

“方二”

组成:胖大海适量

“用法”每次用胖大海2粒,清水洗净后用适量清水浸泡,使其充分膨胀,然后去核搅拌成烂泥状,晚睡时外敷于眼,并用纱布块适当固定即可,每晚敷1次,连敷3晚,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疗法。

功用主治:清火毒,凉血散血。主治红眼病。

“疗效”治疗30例,均获痊愈。

“来源”黄平,中医外治杂志,1995.(5):16

“方三”

组成:胖大海3枚

“用法”取上药,泡饮。

功用主治:宣上导下,润燥解结,泻热通便。主治婴幼儿便秘。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2例,均收显效。

“来源”秦亮,浙江中医杂志,1990.24(1):12

“方四”

组成:胖大海4~8枚

“用法”取上药,放入碗中,冲入沸水,闷盖半小时左右。徐徐服完,4小时后如前再服1次。

功用主治:消炎止痛。主治急性扁桃体炎。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0例,治愈68例,显效21例,效果不佳11例。

“来源”刘福平,浙江中医杂志,1966.(5):14杏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辽杏、西伯利压杏及杏的成熟种子。

“别名”杏核仁、苦杏仁、杏梅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炒杏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杏仁用时须打碎,杏仁霜入煎剂须布包,生品入煎剂宜后下。外用:适量,捣敷。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炮制研究”生杏仁性微温而质润,长于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新病喘咳,肠燥便秘。苦杏仁可破坏酶,保持甙;去皮利于有效物质的溶出,提高疗效。炒苦杏仁性温,长于温散肺寒,并可去小毒。常用于肺寒咳喘,久喘肺虚;用于肠燥便秘效亦佳。苦杏仁霜润燥作用显著减弱,无滑肠之虑,宣降肺气之力较弱。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毒副作用”杏仁对以下各个系统均有毒性反应。

消化系统:流涎,上腹不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昏,乏力,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多汗,手足轻微抽搐,牙关禁闭。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双肺有弥漫性干鸣音。严重者呼吸微弱,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心血管系统:胸闷,心悸,血压可有暂时性升高,继而下降,脉搏减慢,心音低钝无力,节律不齐,心电图显示异位心率,快速心房纤颤。

其他:部分中毒患者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四肢远端疼痛,触觉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现代研究”本品含苦杏仁甙及脂肪油、蛋白质、各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甙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而起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油对蛔虫、钩虫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润滑性通便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杏仁3克,铜绿3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混合为杏仁铜绿散备用。疮面用双氧水清洗后,将杏仁铜绿散用香油调匀,敷于疮面为度,无需包扎,治疗期间,不必应用抗菌素。

功用主治:消肿祛脓。主治脓疱疮。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48例全部痊愈。

“来源”刘兆卿,医学理论与实践,1995.8(7):336

“方二”

组成:杏仁

“用法”将杏仁用急火焙成浅褐色,取生锈的铁片,将杏仁在铁片上按顺时针方向速磨,待把杏仁磨尽后,用竹签把铁片上的杏仁泥刮下置于瓶内再加入适量的香油备用。涂药前用清水把疮面脓痂清洗干净,每日外涂2~3次,一般4~5天痊愈。

功用主治:治疮杀虫。主治黄水疮。

“来源”王素香,中医外治杂志,1998,(6):56

“方三”

组成:杏仁适量

“用法”取上药,炒干粉碎,加红糖适量,搅匀。每次6克,每天3次。

功用主治:化痰利咽。主治慢性咽炎。属气滞痰郁者,表现为咽中如有物梗阻、胸闷不舒。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效果良好。

“来源”陈家才,四川中医,1991.9(10):48

“方四”

组成:杏仁100克

“用法”取上药,加陈醋300克煎沸,然后用慢火续煎15~20分钟,冷却后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先洗净患处,涂药液,1天3次。

功用主治:宣肺清解、活血消炎。主治足癣,表现为奇痒难忍、搔破流水。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1例,有效39例,一般治疗3天可痊愈,最长7天。

“来源”李春杰,广西中医药,1986.9(5):45百部

“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4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

“别名”嗽药、百条根、山百根、药虱药。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外敷;或浸酒涂擦。用于久咳虚嗽宜蜜炙用。

“产地采收”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春季萌芽前,挖出块根,除去细根、泥土,在沸水中刚煮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以根粗壮、质坚实、色黄白者为佳。

“炮制研究”本品采用切制和蜜炙法进行炮制。百部生品长于止咳化痰,灭虱杀虫。可用于外感咳嗽、疥癣、灭头虱或体虱,驱蛲虫。生品有小毒,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内服用量不宜过大。蜜炙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并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可用于肺痨咳嗽、百日咳。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脾经。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症。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咳。

“现代研究”直立百部根含有原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对叶百部定碱、霍多林碱、直立百部碱;蔓生百部根含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原百部碱、百部宁碱、华百部碱、蔓生百部碱、异蔓生百部碱;对叶百部含百部碱、对顺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次对叶百部碱,氧化对叶百部碱、斯替宁碱等。百部有类氨茶碱样作用,有祛痰、镇咳和平喘作用;百部乙醇浸液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百部煎剂能降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力;百部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和阴虱均有杀灭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生百部50克

“用法”60%酒精500毫升加甘油50毫升,混合均匀,再将生百部50克加入,浸泡48小时即可使用。每日外擦3~4次,直至痊愈。

功用主治:祛风止痒。主治皮肤瘙痒症。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00例,痊愈113例,好转6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1%。

“来源”陈文静等,家庭科技,2001.(12):22

“方二”

组成:百部100克

“用法”取上药浸于75%酒精500毫升中,3日后去渣备用,治疗时取百部酊适量涂于头部毛发根区,每晚1次,涂药后用塑料袋扎在头部,以保持湿润,不透气。次日早晨用清水洗净头部。

功用主治:祛虱止痒。主治头虱。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0例,其中用药1次痊愈者30例,用药2次痊愈者13例,用药3次痊愈者7例。

“来源”俞华,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29

“方三”

组成:干百部20克

“用法”取上药浸泡于2000毫升温水中3~4小时,使其充分浸润,泡脚时水温28~30度,每次泡30~40分钟为宜。1日2~3次,每剂水可使用2~3次。

功用主治:杀虫止痒。主治脚气。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5例,全部治愈。

“来源”宋秀峰,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81.

“方四”

组成:百部适量

“用法”取上药,加水浓煎3次,取汁浓缩,加红糖、白糖收膏而成。每天1匙,每天2次。

功用主治:润肺止咳、消炎利咽。主治慢性咽喉炎,表现为咽喉不适、干痒难忍。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慢性咽喉炎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有显著疗效。

“来源”王华明,成药研究,1981.(9):43款冬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别名”冬花、款花、看灯花、九九花。

“处方用名”款冬花、冬花、炙冬花、炙款冬花、蜜冬花、蜜款冬花。

“用法用量”内服:水煎,5~9克。

“产地采收”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省。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及泥沙,阴干。以干燥、蕾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

“炮制研究”款冬花生品长于散寒止咳,多用于风寒咳喘或痰饮咳嗽。蜜炙后药性温润,能增强润肺止咳的功效。多用于肺虚久咳或阴虚燥咳。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治寒痰久咳、寒喘痰饮、肺痈咳吐脓痰、喉痹等证。

“现代研究”款冬花含有芸香甙、金丝桃甙、槲皮素、胡萝卜素、维生素C、鞣质、粘液质等成分。款冬花煎剂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和呼吸兴奋作用;款冬花提取物能与兔血小板膜结合,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能明显抑制PAF和角叉采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是一种PAF受体竞争性拮抗剂;款冬花酮能显著增加血管外周阻力,强烈收缩血压,其作用强于多巴胺。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款冬花适量

“用法”取上药,令患者自己将冬花嚼成糊状,涂于消毒纱布上。用淡盐水将窦道清洗干净,将药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

功用主治:活血消炎。主治慢性骨髓炎。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1例,痊愈35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来源”蔡万春,新中医,1989,(1):38

“方二”

组成:款冬花15克

“用法”款冬花15克、冰糖9克,加适量水文火煎煮15分钟。早晚空腹各服1次,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配合简短深呼吸。治疗2周后患者干咳停止而愈。

功用主治:定逆止喘,开泻郁结,止咳祛痰。主治伤风感冒后久咳不愈。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患者,效果良好。

“来源”刘秋艳等,中国民间疗法,2000.8(9):48

苏子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紫苏子、黑苏子、铁苏子、任子。

“处方用名”苏子、炒苏子、黑苏子、紫苏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煮粥食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江西、浙江、四川、河北、黑龙江等地,以湖北产量较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以饱满、均匀、灰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研究”紫苏子生品润肠力专,多用于肠燥便秘或气喘而兼便秘者。炒制后,除去了部分挥发性成分,药性缓和,使质脆易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蜜制能增强平喘润肺的功效。制霜能降气平喘,但无滑肠之虑,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降气消痰,平喘,润肠。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等证。

“现代研究”苏子含蛋白质、脂肪油,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亚油酸。可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平滑肌痉挛。紫苏油对由7,12-二甲基苯并蒽和1.2-二甲基肼诱发的大鼠乳腺癌、结肠癌和肾母细胞瘤有抑制作用;可延长易于卒中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存活期;还有提高大鼠学习能力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苏子10克

“用法”取上药,炒焦碾碎。清晨空腹用蜂蜜30克送服,连服10天。

功用主治:降气通便。主治习惯性便秘。

“来源”《实用单方验方大全》

“方二”

组成:生紫苏子适量

“用法”取上药,捣烂或咬碎嚼吃,成人每次用50~70克,4~10岁每次用20~50克,每天2~3次,空腹服,连服3天。因蛔虫引起胃痛、胆绞痛及呕吐者,用花椒、米醋250毫升一起熬水,稍温后1次顿服。待蛔安痛止后再服苏子。

功用主治:驱蛔止痛。主治蛔虫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0例,服药后排出蛔虫者92例,排虫数2~47条。无1例出现副作用。

“来源”刘天峰,四川中医,1986.4(8):47

桑白皮

“来源”为桑科桑树的干燥根皮。

“别名”桑根皮、桑皮。

“处方用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根皮、桑皮、炙桑皮、炒桑皮。

“用法用量”常用量6~12克。

“产地采收”全国各地均产。习惯认为安徽亳州产者质量最佳。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研究”桑白皮生品性寒,泻肺行水之力较强,多用于水肿尿少,肺热痰多的喘咳。蜜炙后寒泻之性缓和,并可增强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喘咳,常与补气药或养阴药合用。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主归肺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热邪郁肺、咳喘气急、腹满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现代研究”桑白皮含桑根皮素、环桑根皮素、桑素、环桑素、羟基二氢桑根皮素、桑甙、桑根酮、桑根呋喃、蹄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矮牵牛素-3-芦丁糖等化合物;尚含桦木酸、5.7-二羟色酮、α,β-香树精、挥发油、软脂酸、谷甾醇、葡萄糖、多聚戊糖及十一葵烯酸、十二葵烯醇、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等成分。本品具有明显的缓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利尿和导泻作用。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桑白皮提取物亦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并有轻度镇咳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桑白皮30~10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20分钟左右,取2次煎汁500~800毫升混匀,装入保温瓶内。每次服100~200毫升,1天服完。

功用主治:清热止血。主治顽固性鼻衄。多为肺有蕴热、灼伤血络致鼻出血,兼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数十例,一般1剂后鼻衄即止,连服3~5剂可根除。

“来源”王忠明,四川中医,1991.(10):48

“方二”

组成:新鲜桑树根皮适量

“用法”取上药,洗净去赤层皮备用。使用前用盐水清洗患部,将桑白皮自溃疡上缘2厘米处开始,呈叠瓦状排列至溃疡下缘2厘米为止,包扎稍用力,使中段正贴疮面,3~4天更换1次。

功用主治:补虚去腐生新。主治臁疮。为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经久难愈,或虽经收口每因损伤而复发。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例,收到满意疗效。

“来源”陈性双,四川中医,1991.(5):49

“方三”

组成:桑白皮

“用法”将桑树根刨去外面得黄皮,抽去中间的芯,晒干或鲜用均可。每次用干品10~20克,鲜品20~4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一般三天而愈。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可煎服一周。

功用主治:泻肺祛热。主治鼻衄。

“疗效”治疗数例效果满意。

“来源”杨树成,四川中医,1995(1):49

葶苈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葶苈子)或播娘蒿(南葶苈子)的干燥种子。

“别名”大适、大室、丁历。

“处方用名”葶苈子、炒葶苈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3~10克,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产地采收”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内蒙古自治区、山东、山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以颗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研究”葶苈子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葶苈子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同时外壳破裂,酶受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甙类成分的保存。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大寒。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肺源性心脏病。

“毒副作用”过敏反应:皮肤出现点片状红色丘疹,瘙痒。也可致过敏性休克。超量久服可导致利尿过度,引起低血钾症。本品对眼、鼻及咽部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眼眶及前额胀痛,角膜发泡,视力减弱。

“现代研究”南葶苈子含有毒毛旋花子甙、葶苈糖甙、播娘蒿单糖甙等强心甙类化合物;北葶苈子含有芥子式、脂肪油、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实验证明葶苈子的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心输出量。葶苈子的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等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他菌株均有抗菌作用。葶苈子在很低剂量,即可发挥显著的抗子宫颈癌的作用。另外,该药对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炒葶苈子粉10克

“用法”取上药。早、晚用米汤或红枣汤送服,每天2次。待尿量增多,浮肿减轻后,可将剂量减为每次5克。

功用主治:强心利尿。主治心力衰竭。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20例,利尿作用多在2~3天时出现,第5天达到高峰。随着尿量增多,浮肿消退,胸闷咳嗽、倚息不得卧等症状随之好转。

“来源”董圣群,《中医报》,1988年5月17日

“方二”

组成:葶苈子

“用法”以单味生葶苈子,每日早晚开水送服,15岁以下和50岁以上者每次6克,16~49岁者每次10克。

功用主治:泻肺行水,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主治急性咽炎。

“疗效”治疗240例病人,痊愈221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98,3%。

“来源”王广见等,四川中医,1993.11(6):50

“方三”

组成:葶苈子3~6克

“用法”将上药研末,每天3次饭后服。

功用主治:强心利尿。主治心源性、肺源性、内分泌性、高血压性、肾性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顽固性心衰。

“疗效”治疗23例病人,一般服药后第4天患者即见尿量增加,浮肿消退,心衰症状2~3周显著减轻或消失,未见不良反应。

“来源”杨孟考,中国社区医师,2002.18(20):40

“方四”

组成:葶苈子适量

“用法”将葶苈子放锅内炒至微鼓起,稍带金黄色,并有香气时取出,放冷,研为细末。治疗时先将创面常规消毒、清洗后,将葶苈子粉按0.5~1.0克/cm2剂量,均匀撒在创面上,每日换药1次,创面较大,渗出液较多时可酌情增加1次换药。

功用主治:生肌收敛,祛毒。主治烧伤、皮肤擦伤、浅表创伤以及褥疮。

“疗效”表皮层擦伤患者用药第1天后局部开始结痂,一般3~4天愈合。真皮层擦伤和2期褥疮2~3天结痂,一般5~7天愈合。3起褥疮3~4天开始结痂,10天内可脱痂愈合。

“来源”单春艳,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1):39

枇杷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

“别名”巴叶、卢枯叶。

“处方用名”枇杷叶、把叶、炙枇杷叶、炙把叶。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6~9克;或熬膏;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均产,广东及江苏产量较大。多为栽培。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以叶大、色灰绿、不破碎者为佳。

“炮制研究”枇杷叶生品长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多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蜜炙后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燥或肺阴不足,咳嗽痰稠等。

“性味归经”味苦、微寒,性平。主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毒副作用”鲜叶煎服,未经滤毛,可致严重喉头水肿。

“现代研究”本品含挥发油以及皂甙、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甙、鞣质维生素B、C,山梨醇等。经动物实验,有止咳、平喘及祛痰作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枇杷叶100克

“用法”取上药,去毛包煎,口服。

功用主治:清肺止咳。主治咳嗽。属风热燥火伤肺者,表现为干咳、口燥喉痒、痒不能忍、夜不得寐、舌边红、苔薄黄、脉稍数。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患者,2剂咳嗽消失。

“来源”徐义潮,浙江中医杂志,1992.(4):185

“方二”

组成:鲜枇杷叶适量

“用法”取上药,去除背毛洗净,加水煮沸1小时,将煎液浓缩过滤,每200毫升药液含生药100克。患儿于睡前及次晨空腹时各服药液100毫升。

功用主治:驱除蛲虫。主治蛲虫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22例,15天后复查虫卵转阴率为67,21%,肛周成虫转阴率为78,85%,虫减少率为88,14%。

“来源”江苏中医,1989,(10):46

“方三”

组成:枇杷叶30克

“用法”取上药,刷去绒毛,用水洗净,切丝晒干,第一次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再加水160毫升,煎至100毫升,滤汁。将2次药汁混合,分早晚温服。

功用主治:化痰散结、调畅气机。主治梅核气,表现为咽中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胸中窒闷、精神抑郁、舌红、苔白腻。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例,效果颇佳。

“来源”吴权国,浙江中医杂志,1989,(10):470

“方四”

组成:老枇杷叶鲜品11~17张或干品60克

“用法”取上药,去毛洗净切碎,加水700毫升,用文火煎至350~400毫升。分3次服完,每天1剂,服至停乳。

功用主治:消肿止痛,回乳。主治断乳乳房胀痛。

“疗效”应用本方回乳15例,均有效。

“来源”雷啸华,广西中医药,1987,(3):40马兜铃

“来源”为马兜科植物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的果实。

“别名”臭铃铛、葫芦、万丈龙、水马香果。

“处方用名”马兜铃、炒马兜铃、蜜马兜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3~9克;或入丸、散剂。

“产地采收”北马兜铃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内蒙古地区等地;马兜铃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以个大、完整、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炮制研究”马兜铃生品味劣,易伤胃气,引起恶心呕吐。蜜制马兜铃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功效,可矫味避免呕吐。

“性味归经”味苦、微辛,性寒。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镇咳平喘。主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漏肿痛等证。

“毒副作用”马兜铃含有马兜铃酸等化合物,马兜铃酸具有强烈的肝肾毒性,长期或过量服用易导致癌症或肾衰竭等。

“现代研究”马兜铃含有马兜铃酸A、B、C、D,马兜铃碱,马兜铃次酸,木兰碱等成分。具有祛痰、平喘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马兜铃15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分3次食后服用。

功用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37例,服药15~25天,舒张压显著下降10例,轻度下降9例,18例无效。

“来源”《中药大辞典》

“方二”

组成:马兜铃12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服。

功用主治:降气化痰。主治梅核气。自觉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入,吐之不出,时松时紧,平时阻迫难受,饮食却畅通无阻。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7例,服1剂痊愈者7例,2剂痊愈者4例,3剂痊愈者5例,无效1例。

“来源”李居鹏,赤脚医生杂志,1977,(11):12

“方三”

组成:马兜铃

“用法”用干品马兜铃研细末,装胶囊内,每粒0.3克,口服2粒,每日3次,血压正常后逐渐减量。

功用主治:平肝降压。主治高血压。

“疗效”治疗Ⅱ、Ⅲ期高血压各31、19例,结果治愈6例、1例,显效20、7例,有效5、9例。

“来源”周仕亮,河南中医,2003.23(5):24

白果

“来源”为银杏科落叶乔木银杏的成熟种子。

“别名”银杏、白果仁、公孙树、鸭脚子。

“处方用名”白果仁、白果肉、炒白果、白果、银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常用量6~9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切片涂。

“产地采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以种皮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为佳。

“炮制研究”白果仁生品有小毒,内服用量宜小,能降浊痰,消毒杀虫。用于疥癣、酒渣皮、阴虱。炒后可降毒性,增强敛涩作用,具有平喘、缩尿、止带等功效。用于气逆喘咳或久嗽、带下、白浊、肾虚、尿频、小儿腹泻。

“性味归经”味甘、苦、涩、平,有毒。主归肺经。

“功能主治”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现代研究”白果种皮中含有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酚等,尚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锰、胡萝卜素、核黄素等物质。白果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对致病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提取物是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抗衰老作用。

“常用单方”

“方一”

组成:银杏适量

“用法”取上药,浸没在菜油中,密封置暗处保存,浸泡时间至少80天,2~3年更佳。每天早饭前及睡前各服1枚(初服半枚)。

功用主治:润肺止咳、抗痨。主治肺结核。症见咳嗽、吐痰或咯血、潮热盗汗、食欲减退。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百余例,均获愈。一般服60枚左右可愈。

“来源”顾仁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7):33

“方二”

组成:生银杏60克

“用法”取上药,捣裂,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3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上药可连煎3次,服3天。

功用主治:祛风止痛。主治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前额部阵发性头痛,发作时重浊钝痛、嗡嗡作响,伴有胀闷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0例,均痊愈。大多数服药1剂见效。

“来源”张魁生,中医杂志,1982.(4):72

“方三”

组成:优质白果仁30克

“用法”取上药,研细末,4等份。每次1份,温开水送下,早晚饭后各服1次,一般服4~8次即愈。

功用主治:化痰定眩。主治梅尼埃病。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1例患梅尼埃病10余年的患者,按上方服4次即愈,随访5年未复发。

“来源”侯泽民,中医杂志,1986.27(11):63

“方四”

组成:白果适量

“用法”取上药,烧炭存性,研末。每次3克,每天3次,用酒吞服,于发病后连续服完。

功用主治:祛痰定痫。主治癫痫。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例,长时间不发作,效果满意。

“来源”《贵州中医药验方选》

“方五”

组成:银杏叶干品10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待水温降至35度以下时,浸泡搓洗秋季腹泻患儿双足20分钟,每天2次,一般1~3天治愈。

功用主治:通调脾胃、温涩止泻。主治婴幼儿秋季腹泻(病毒性腹泻),表现为水样大便,日数次、腹胀、纳呆、口渴喜饮、精神不振等。

“疗效”应用本方治疗57例,痊愈5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治愈率93%。

“来源”张立云,浙江中医杂志,1992.27(1):22

同类推荐
  • 求医不如求己小全书(MBook随身读)

    求医不如求己小全书(MBook随身读)

    《求医不如求己小全书(Mbook随身读)》集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经验之大成,荟萃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的养生精华,凝聚了华佗、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等古代名医的养生智慧,是每一个中国人健身养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身体调养宝典。
  • 别让食物偷走你的健康

    别让食物偷走你的健康

    本书结合人们日常饮食的实际,从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食品的安全隐患、需慎重对待的食物、储存和保鲜食物、烹调上易出的差错、食物的搭配、药食的搭配、患者的饮食禁忌、婴幼儿的饮食禁忌、孕产妇的饮食禁忌、各种饮食习惯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食物可能给您以及家人带来的危害,旨在帮助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掌握科学、安全、健康的饮食方法,真正做到:别让食物偷走你的健康。
  • 越活越健康

    越活越健康

    本书从0岁到100岁,分10个年龄段介绍了相对应的健康饮食、保健养生、疾病防控等关键问题。
  • 美丽食用主义

    美丽食用主义

    本书重点对各种美容难关把脉,对症下药,既介绍了多种美容难关,又介绍了多种天然食材美容品,让你从里到外彻底美容,让食物真正成为你的美容专家。
  • 我是小医生

    我是小医生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世界,生活中的危险无处不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知识教育对于他们非常重要。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应变能力,尽可能减少和杜绝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热门推荐
  • 少年本纪

    少年本纪

    西风烈烈,黄沙骤起。马鸣萧萧,黄昏映在绵绵的流沙城。这是沙漠中的一座城池,四野茫茫,空无一人,城中却是草木茂密、郁郁葱葱。少年的羊皮袄子上被辟出一道疤痕,脸上血迹干涸。少年从马背上跌落,又爬上去,赳赳马鸣彻响黄沙,他匆忙向流沙城赶路,风骤起,飞沙弥漫,吹的他睁不开眼睛,此地距离他的家乡龙城已经超过一百余里,前方逐渐显现的轮廓就是他要找的流沙城。
  • 遇见墨香

    遇见墨香

    本系列丛书共三册,分别为:《飞翔的蒲公英》《青春的序曲》《遇见墨香》,是一位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深圳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习作精选,题材多样,包括散文、随笔、诗歌等;内容广泛,不仅有对大自然的观察、赞美,还有对生活小事的反思,对亲情的歌颂,对故乡的思念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感情细腻、真挚。
  • 晨曦大陆历险记

    晨曦大陆历险记

    这是一个有点猥琐的胖子但这也是一个有原则懂感恩的胖子凭良心做人,展现本色的自己蓦然回首我们已经站在当初不敢企及的高度
  • 简遇

    简遇

    书生晨摇玉,将军夜引弓。“在下云慕尘,字静思,将军何事之有?”“哧。”她一笑而过。“在下柳慕言,字瑾睿。”佳人远行,暮雨潇潇。“静思……再为我长笛一曲……好吗?”
  • 创世新录

    创世新录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终究还是迎来了毁灭天体吞噬,本以为就此消失但绝境遗留逢生之机均禹国防大学古文研究生,毁灭中遗留下来临危受命一场拯救人类世界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 入俗

    入俗

    五年相聚,相离一瞬。不能嘶吼,不会痛苦,不想挽留...然...教会相爱,继续成长...
  • 天师传人

    天师传人

    中国鬼神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数不清的妖孽作祟或能人除魔卫道的故事……我在偶然中承下一身道术,生活从此不再平静,杀恶鬼、驱蛊毒、斗僵尸、入绝坟、闯十八层地狱、救人于阴阳之间、游走在生死边缘……-----------------------------------【郭家书友群】163630452
  • 横刀向天啸

    横刀向天啸

    一个奴隶星球,无人能摆脱奴印的束缚,只能拼命地采矿干活,直到生命耗尽,或者无力劳作,才会被看守扔进鳄鱼渊。恒武星球的百里家族,被仇家陷害,女人全部送去军营为妓,男人全部送往奴隶星球。危机时刻,百里红云女拌男装,跟随整个家族的男人,被种上奴印,发配奴隶星球。她,成了奴隶星球唯一的女人。十二年后,从奴隶星球逃出一个少年。他的身上没有奴印。但可惜的是,他也没有记忆。有的只是隐私之处,刺下的四个殷红血字——百里青烟。————————————————
  • 亲爱的,我们在一起

    亲爱的,我们在一起

    事发生在经济发展的深圳,主人公夏情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来到深圳发展,却发现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有着那么多的虚伪与不真实,即将对生活厌倦了的他在萌生退意的时候遇到了自己这辈子最爱的女人,于是他重新稳定了下来,面对工作,面对爱情,夏情面对的巨大的压力,可是最后依然靠着他青春的激情和态度续写了他的故事!
  • 群雄逐鹿之大明王朝

    群雄逐鹿之大明王朝

    历史教授李行意外身死,投胎和朱重八成了发小,从此追谁朱元璋转战南北,纵横沙场......王朝初建,天下已定,还让历史重蹈覆辙吗?一丝怀疑,一场矛盾,几许恩怨,一场强权之争已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