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实际上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竞赛,或者是大家协作去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各自为政去比赛谁更强。既然是竞赛,就要有一个竞赛的规则,只有规则确定,比赛才能继续,否则就无法进行博弈的竞赛,而只能进行混战了。
那么,博弈的规则是什么?博弈的规则又由谁来制定?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博弈的规则,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着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形成的。而规则不一定非要有一个制定者,因为许多博弈的情况,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局势,也有的是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对惯例的遵循,只有在少数的情况下是由具体的人来制定一个规则的。
规则制定之后,就必须由博弈的各方共同遵守并且执行。如果有人不遵守博弈的规则,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他在这个博弈对局中被规则所淘汰,另一个就是他主动脱离这个博弈对局不受这一规则的约束。
因为要围绕着规则进行博弈,那么如果双方是要通过博弈来决定胜负,那么,如果规则是明显对一方有利,另一方就会对规则不满,进而对这个博弈过程表示质疑。
有的时候,规则是隐蔽的,秘而不宣的,所以竞争的各方都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否胜出,所以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意愿变成规则——反正大家也不知道真正的规则是什么。这种表现,正是对博弈规则的突破,从原有的博弈对局中冲出来,建立一个由自己制定规则的新博弈对局。
有一句话,叫做成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对错与否先不去说,就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来讲,是把努力在成功中的作用高度强调了的。
有的事情是努力就会成功的,比如用铲子挖坑,只要努力,就会把坑挖大挖深,有的事情则不一样。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去努力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在别的方面下工夫。其实,作弊的道理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考卷要考查哪些知识,自然会想到比较省力的办法,就是夹带、抄袭、替考。这里举抄袭的例子,并不是说抄袭是可以得到允许的,而是说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能达到考好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可能会采取特殊的方式去完成这个目标。
事实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很多的规则、途径都是秘而不宣的,之所以要这样,就是为了保持一种对资源的控制权——只有制定规则的人才拥有公布谜底的权力,这样资源自然就围绕着他聚集了。可正是这种秘而不宣的方式,让为了这个谜底而追逐的外围人群无所适从,因为制定规则的人可以随时改变说法,无论追逐者如何努力,都可能最终愿望落空,只因为他们手中没有控制着谜底解释权这个资源。
所以,追逐者和规则制定者之间,就展开了一种博弈。一方面,规则的制定者从不公布得出谜底的途径,以免追逐者知道这一途径之后按部就班地进行努力,这样子谜底毫无神秘感可言,控制了谜底解释权的规则制定者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谜底的追逐者想尽办法想要知道得出谜底的途径,如果无法知晓这个途径,他们就无法努力,因而他们往往会在无法知道途径的情况下,采取特殊的方式,自己制造出一个谜底来,逼规则制定者就范。
这种谜底追逐者反过来逼规则制定者就范的情况,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规则制定者诞生的过程。因为追逐者逼制定者就范的过程,本身就是追逐者按照自己的利益制定出一套新的规则,并在这一规则下制造出一个新谜底的过程。
追逐者成为新的规则制定者,有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有通过非暴力手段实现的,这关键在于追逐者的实力。所谓水到渠成,当实力足够,自然不需要暴力也能完成从追逐者到制定者的转化。而历史上非暴力的追逐者身份转化案例,最为明显的,就是明朝后期通过“梃击案”而成为太子的朱常洛。
明朝中后期,出了一位十分古怪的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他本人并不荒淫,但是在他在位期间,明朝政治荒废,因为他长达几十年不上朝,不处理朝政,处于消极怠工状态。万历皇帝罢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中的大臣们不同意他立自己所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福王为太子。
按照旧有的惯例,太子应该是皇帝的长子来做的,可是问题就在于,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万历皇帝少年时代所生,太子的母亲也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喜爱。而相反,福王虽然并非长子,但是他的母亲郑贵妃却是万历皇帝一生都十分宠爱的女子。按照万历皇帝的意思,是要废长立幼的,可是许多的朝廷大臣都认为这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皇帝不能因为自己的感情就轻易决定太子的人选。因而,万历皇帝对于传位的事情一直犹豫不决。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很多的规则、途径都是秘而不宣的,之所以要这样,就是为了保持一种对资源的控制权——只有制定规则的人才拥有公布谜底的权力,这样资源自然就围绕着他聚集了。
而继承皇位的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在朝的太子朱常洛,一个是在野的皇子福王朱常洵。按当时的礼法上来说,朱常洛是太子,有先天的优势,因为他具有长子这一优势身份;而福王朱常洵,相对朱常洛来说,既能得到万历皇帝的喜爱,又比较接近老百姓,了解一些民间的状况,特别是头脑比较清楚。实际上,万历皇帝心里,是要把皇位传给福王朱常洵的,只是因为大臣们一再反对,才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只能随便把长子朱常洛册封为太子来缓解大臣们施加的压力。正是这种尴尬的局面,才让太子朱常洛铤而走险,一手策划出了“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
此案的过程其实十分简单:一个叫做张差的傻大汉,提起一根枣木棍冲进皇宫,见人就打,但很快就被制伏。他被抓后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要行刺太子的,在审问的时候,他招认自己是受到郑贵妃(福王朱常洵的母亲)指使。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栽赃嫁祸的行为,目的就在于疏远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母子的感情。可是此案有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凶手张差一口咬定自己是受人指使的刺客,而且指使自己行刺太子的正是太子的竞争对手福王的母亲。
这个事情一闹,朝中的许多大臣都认为郑贵妃母子确实有谋害太子之心,一些原本处于中立状态甚至是支持福王登基的大臣也都改变了立场,要求严惩凶手。大臣们这样一介入,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后果就是左右了万历皇帝的决定,让万历皇帝在理智上认为确实是福王在背后搞阴谋危害太子(在情感上皇帝是肯定不会觉得福王有什么不好的),这样一来,万历皇帝对太子就从冷落、漠视到同情、保护,也就自然会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坚持由太子登基的原则。另一个后果,就是如果万历皇帝并没有受到理智上的影响,而是继续从感情上考虑问题,维护福王和郑贵妃,就会形成一种十分紧张的政治空气,加剧朝野对立,这样一来,福王就会成为被大臣们指责、对立的人了,而且万历皇帝就算是仅仅要保持社会稳定,也不能轻易免除太子的皇位继承权。
这个案件是太子朱常洛在幕后策划的,应该说,整个事情都是按照他的想法发展的,局势全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通过梃击案,太子一方面拉拢了朝臣,另一方面打击了福王的政治吸引力,而且还影响了万历皇帝的决策。太子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万历皇帝表态,谁来继承皇位,就是皇帝不表态,他也能通过这个事件增加自己的支持率,在万历皇帝百年之后依靠这一支持率登上皇位。
这个事件的最后结果,是郑贵妃和朱常洛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具体谈了什么不得而知,在会谈之后,万历皇帝召见群臣,确认了太子在皇位继承权上的合法性。可以说,这个最后的结果,是太子朱常洛硬塞给万历皇帝的,因为这是太子自己想要的结果,然后他通过阴谋的手段,让万历皇帝不得不承认这一结果。
朱常洛利用梃击案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原本神秘的皇位继承标准,用自导自演的阴谋手段争取了舆论的支持,又在舆论的支持下逼得万历皇帝就范,不得不承认他的继承权。最终,朱常洛正是靠着万历皇帝对他继承者身份的确认,在万历皇帝驾崩后登上了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