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的祖先就对海陆的许多自然现象有所认识。早在秦朝时期,中国就有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山川变化现象的记载。而且还提出了“地道变盈而流谦”的地表高低形态会发生变化的观点。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对海陆变迁现象,已有比较先进的认识水平。
在春秋晚期的《山海经·北次三经》中有《精卫填海》的故事,这说明那时的中国人已萌发了海陆变迁的思想。此外,在《列子·汤问》和《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提出了地球上曾发生过西北高而倾向东南的大规模地壳变动,并指出这种变动使河水搬运大量的泥沙流向东南海洋沉积。而且,书中还指出“地不满东南”的正确看法,即是说原来的陆地下沉到海平面以下,成为海洋。但是不知要过多少年后,东南的海洋还会变成原来的陆地。这说明,那时的中国人就已有海陆变迁思想。因此,中国自古又有“沧海桑田”一词,表达了人们对海陆变迁自然现象的深刻认识。汉代的《数术记遗》一书中,也有沧海变桑田的记载。而且说明若有大范围的海陆变迁,那么就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晋代的《神仙传》中,也说明东海这个地方过去曾发生过海陆变迁。
在唐朝时期,人们又发现海陆变迁可以从动植物的化石中看出。这一发现使人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当时的颜真卿就对这一点作了详细的记载,他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中写有:“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缩变。”显然,他已经认识到了从化石可以判断海陆变迁,这就使海陆变迁这种说法更加具有科学性。
宋朝时期,中国人对海陆变迁现象认识得更加透彻。并提出了在岩石里的螺蚌即是原来在河中淤泥中的螺蚌,岩石就是原来的淤泥的看法。
在外国,尽管在古希腊也有关于海陆变迁的认识和记载,但由于受封建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摧残和扼杀,因此没有再发展起来。直到16世纪,中国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认识仍居世界最先进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