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
胡锦涛同志指出,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党性修养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自觉把加强党性修养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以持之以恒的党性修养培育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从而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从一定意义上说,坚强的党性就是一种政治信仰,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就是一种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有了坚强的党性,就会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就会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自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就会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就会在艰难困苦面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锋在前、浴血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不畏困难艰苦创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强的党性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党的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优良作风不是自发产生和自然发扬的,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保证。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的优良作风才能真正在全党发扬光大。
通过持之以恒的党性修养来培育和弘扬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和光荣传统。我们党始终把党性修养作为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培育形成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作风不正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创了以坚强党性保证作风建设的先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尤其注重从制度层面解决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问题,为在十年动乱后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实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内涵,为推动全党与时俱进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抓作风建设,丰富和拓展了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路,出台了许多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回顾我们党90多年来开展一系列整党整风和教育活动的丰富实践,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建立在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锤炼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新的时代内涵;必须贯彻整风精神,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注重制度建设,确保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经常化制度化;必须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上发挥表率作用。这些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是加强党风建设的宝贵财富,必须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不断坚持和发扬。
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是从根本上解决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要清醒看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党性不强、作风不正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相当严重。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需要我们党高度重视抓好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的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达到“党性”和“德性”的统一。要把加强党性修养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党章的要求,经常检点自己,做到人前和人后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我们的队伍当中,有少数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种人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却另搞一套,台上讲廉政、台下搞腐败。这种“两面人”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觉。因此,必须把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在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管理上,对党员、对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达到“政治形象”和“道德形象”的统一。因为政治上的坚定正确和道德上的高尚纯洁构成了共产党员的总体形象,脱离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降低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都不会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首先必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具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原则和立场。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形象,不能指望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会在政治上坚定。所以,政治上的坚定性,并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其中也包含道德的因素。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面上拥护,内心里抵触,在政治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暖昧,这就不仅是政治问题,很明显也是道德问题了。同样,不是说党员政治上坚定了,就没有必要注意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甚至认为个人生活上的问题只是生活小节无足轻重,如果是那样的话,最终也一定会在政治上出问题。
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这是新问题,也是老话题。说它是“新问题”,是因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人谈论这个问题少了,在不少情况下甚至有意无意地回避它。说它是“老话题”,则是因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共产党员主观世界的改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都要改造。不仅那些基本立场没有转过来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都应该不断改造,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重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解决认识问题、改进思想作风。最根本的,是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着力解决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强、作风不正、遵守或执行党纪不严的问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化为增强党性、提高觉悟、改进作风的自觉行动。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党性修养的过程,其实就是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造主观世界比改造客观世界更难,不仅需要洞察入微的智慧,而且需要无私无畏、自我革命的勇气。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常常解剖别人,也常常解剖自己。要敢于正视自己,严于剖析自己,勇于自我批评,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打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
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自身的改造伴随着客观世界的改造,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当前全党面临的一项中心任务。在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把社会实践纳入作风建设之中,也是共产党人修养同一切传统修养的本质区别。中国古代儒、法、道等各家学派尽管修养方法和要求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忽视实践在自我修养中的作用。虽然他们中也有人主张“躬行践履”,强调“习行”,重视“经世致用”,但这些都不是今天所说的社会实践,并没有摆脱个人“修身养性、闭门思过”的范围。共产党人修养的基本要求就是注重社会实践,正如刘少奇同志曾经说的那样,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当前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结合这种斗争去总结、学习和运用历史上的革命经验。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加强修养和锻炼。检验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党性,党性观念强不强,不是听他自我标榜,而是看这个党员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言所行。共产党员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是头脑中先天固有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人的正确思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中来。因此,党员干部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作风建设,也就是说,只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的党性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使自己不断增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意识,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具备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品质。
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造思想意识。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反复认识的过程中,总结和概括出了坚持“两个务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提高了全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特征的认识,调动了全体党员投身建设和改革的热情。新的形势使得党员思想意识改造的任务更加艰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与思想意识改造结合起来,才能够抵制腐朽思想,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我们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这与我们主观思想意识上的进步与落后是紧密相连的。党中央强调指出:“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汲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带领群众前进,又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因此,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都要积极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这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党员干部按照党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进行正确评价、调节和引导的一种自我意识活动,它依靠党员干部高度的自觉性来完成。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同一历史阶段和同样的环境下,有的同志进步很快,有的同志则进步缓慢,还有的成为落伍者。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因此,加强作风建设不是依靠外力,而是依靠党员干部内在的自觉性,作风建设贵在自觉。所谓自觉性,一般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的认识,特别是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主动地去选择、决定自己的行为。有了自觉性,就能够克服认识和行为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主动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目标,勇往直前。也就是说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在作风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中,要明确认识自己进行作风建设的目的和社会意义,主动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周恩来同志把修养称为“革心”,就是革自己思想之命的意思,这是很有道理的。修养就是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头脑中的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思想意识作斗争,清除自己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在必要的时候,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还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要求自己与自己搏斗。这是一场十分艰苦的搏斗。因为,搏斗的对手就是自己,其艰难程度常常在战胜险恶敌人之上。司马迁说过,“自胜之谓强”。这就是说,真正的强者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共产党员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取得这场搏斗的胜利,制胜的决定因素是自己的毅力和自觉。党员干部修养行为的这些特性,客观上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没有这个基础,作风建设是搞不好的。
党员干部修养的高度自觉性还在于不为环境和条件所左右。在艰苦的、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在事业遭到失败、挫折之时,在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受到委屈之后,应不气馁、不畏缩、不自暴自弃,不动摇为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的自觉性;在优越的、顺利的环境和条件下,在事业顺利、成功之时,在自己受到领导和群众信任、受到组织上的重用、受到群众的拥戴之后,要不骄傲、不自满,不忘乎所以。作为党员、党的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纵自己,要始终做到严于律己。
在当前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党员干部加强作风修养和锻炼,要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共产党员、党的各级干部在积极投身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更新观念,肃清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的束缚和影响;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增强改革意识和观念,真正使自己的素质适应改革和建设的需要。要特别提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创造性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情况、新矛盾。要切实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就必须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和善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本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果只是照抄照搬,无所用心,不负责任,得过且过,那么党的工作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加强党性的锻炼和修养,必须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大胆探索,不断地创新,努力成为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加强作风修养和锻炼,还要立足于本职,踏实肯干。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办事、制定计划、明确方针、注重实际。不能三分钟热度或是光说不练。有些党员干部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准备干一番大事业,想一鸣惊人。但是,他们又不愿脚踏实地地工作,埋怨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给自己成就事业提供条件。列宁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成就改革大业,必须有千百万实干家从一件件平凡的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党员、每个干部不仅要在改革的实践中培养改革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在本职工作中培养和锻炼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改革和建设需要这种精神,实现共产主义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也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新世纪新阶段党性所要求的时代精神,才能够在新形势下树立起共产党人的良好作风形象。
作风建设要有计划地坚持进行。作风建设是共产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它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必须把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贯穿于共产党员终身的学习和实践之中。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既要体现为主动性,又要体现为计划性。所谓计划性,就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否则,作风建设的目标也很难实现。这是因为,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渐进性等特点,不循序渐进,不一以贯之,修养是搞不好的。加强修养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个党员、每个干部在修养中都必须确立所要达到的境界,树立明确的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按党员标准和党性原则来约束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党员,做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了总目标,还要有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党员干部在确定自我修养的具体目标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切实可行。周恩来同志1943年在重庆红岩村整风时,制定了“我的修养要则”,要求自己:加紧学习;努力工作;与自己和他人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坚决斗争;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等等。自己制定修养要则,立座右铭,优点在于能针对个人的情况,刻骨铭心,长久不忘,这是一种制定修养计划的好方法。当然,有了计划还不够,还要自觉地将计划付诸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修养目标。
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决不是一阵子,而是伴随一生的过程,从入党的那天起及至终身,都不应稍有松懈。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活到老、改造到老。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刻苦地、恒久地加强作风建设,改造主观世界。共产党员要把作风建设作为自己毕生的任务,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要像周恩来同志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加强修养、永葆革命青春,都同样重要,同样必须引起重视。刘少奇同志说过,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都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刘少奇同志半个多世纪前发出的这一忠告,在今天仍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总要给共产党员不断提出新的修养课题。任何党员、任何干部都不应满足于过去或现在而停滞不前。一个党性很强、作风很好的人,如果不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用工人阶级思想意识、用党性观念去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思想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因此,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必须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情况,不断地自觉地加强作风建设。
总而言之,作风建设贵在自觉,重在持之以恒。这也是作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党性修养的自觉性,正确地运用修养的基本方法,努力学习,刻苦读书,投身改革,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坚强党性的、有时代觉悟的、清醒的、有作为的优秀共产党员。
关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我们在这本书里,就谈以上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