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寻求匹配,择准形式。上一步的作用在于不仅帮助你认清了自己的资源、能力、优劣势,以及即将从事的事业,还为你选择合伙形式提供了依据。你可以选择有利于实现你从事的事业的合伙形式,比如寻找那些恰好能与您取长补短的人。那些态度消极的人,往往在事业启动遇到波折时,成为公司的负担。
第三步,有的放矢,物色伙伴。这一步,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它具体到了合伙人的寻找和选择。假如,前步你选择了智力型合伙,那么,你除了要求未来的合伙人具备你需要的专门知识外,你还需要进一步清楚他应具备的其他条件。比如,他应具备什么知识结构,什么学位,性格内向还是外向,甚至是男性还是女性等,都需要胸中有数。
第四步,沟通交流,共绘蓝图。第三步结束,只能算你找到了准合伙人。对方要能理解你创业的愿望、与你在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要确保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对公司有共同的蓝图,这些都还需要深层次的沟通、交流,直到对方主动表示愿与你共创大业。
第五步,落实谈判,明晰股权。最后,你还需要就合伙条款与你的合伙人进行谈判,其中,核心的条款是股权配置或投资比例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各合伙人以后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还关系到合伙人的利益分配等实质性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落到白纸黑字上。
四、创业团队为何容易分裂
创业金言
创业团队为什么容易分裂?这里面的具体原因可以有很多,但“重感情、轻契约”应该是一个关键因素。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率之高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对100家成长最快的小公司所做的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在公司头五年中顺利存活。
很多创业企业是由亲朋好友或同学组建起来的,有的虽一人出资,但起初加盟的都是熟人。由于彼此十分熟悉了解,因此在创业期常常凭借昔日的感情自觉做事,忽视了必备的契约安排。这种“重感情、轻契约”的工作关系,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矛盾和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很多企业的创业同盟者起初很少提报酬多少或报酬相对较少,可随着企业业绩的增长,一些创业者由于考虑公司的财务还相当紧张,因此认为报酬还不到提高的时候;另一些创业者由于过于守财,则故意默许起初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薪酬标准;还有一些创业者提出了遥遥无期的股权分配计划。这一问题不解决,必须成为日后效率低下、分道扬镳的根源之一。
概括说来,创业团队的构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这种创业团队一般是有一个人想到了一个商业点子或有了一个商业机会,他就去开始组成所需要的团队。例如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创业当初就是由维诺德·科尔斯勒确立了多用途开放工作站的概念,接着他找了两位分别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位具有实际制造经验和人际技巧的麦克尼里,于是,SUN的创业团队诞生了。
第二类称之为群体性的创业团队,这种创业团队的建立主要来自于因为经验、友谊和共同兴趣的关系而结缘的伙伴,经由合伙彼此在一起发现商业机会,例如Yahoo!的杨致远和斯坦福电机研究所博士班的同学大卫费罗,微软的比尔盖茨和童年玩伴保罗艾伦,HP的戴维·帕卡德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比尔·体利特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创建多是先由于关系和结识,基于一些互动激发出创业点子,然后合伙创业,这种的例子比比皆是。
简单地来说,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是先有创业点子再有创业团队,而群体性的创业团队则恰好相反,先有核心创业团队的结识才有创业点子的提出;此外,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比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更强调人际关系在创业团队构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中国的创业团队类型来看,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数千年来形成的行为方式,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数量远远超过了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曾经对所服务的70多家民营企业客户做过分析,发现80%以上的民营企业创业团队属于群体性的创业团队。
而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一个企业从产生、成长到最终衰落或扩张,一般有四个阶段。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及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上具有相当可预测的形态,各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的过程。
创业团队分裂最容易发生在企业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组织的创立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和市场的技术活动中,以求得在市场中的生存,企业的组织是非规范化和非官僚制的,工作时间较长,大家为了生存而奋斗,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而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企业已经度过了生存期,组织获得有利的领导并开始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部门也随着权力层级、工作分派及劳动分工而建立。
企业在由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这段时间中,随着企业从不规范过渡到正常经营管理状态,创业团队中的很多矛盾很容易暴露出来,而这些矛盾正是创业团队分裂的主要原因。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四大因素:
首先,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有些成员因其能力已经不适应更大规模、更规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点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乡镇企业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乡镇企业的创业元老文化程度不高,当初的成功往往是因为敢拼敢于,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千别人不敢做的事而发展起来,但随着企业进入一个规范发展的时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制约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团队很有可能走向分裂。
其次。创业团队成员的经营理念与方式不一致,团队思想没有统一,有些成员不认可公司的目标或策略价值观有冲突,导致创业团队解散。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柳传志是一位有科技背景的企业管理者,而倪光南是一名科学家,他们的分歧是经营理念的不一致,柳是市场导向,而倪光南是技术导向,这一根本的分歧导致了曾被誉为“中关村最佳拍档”的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当然,联想创业组合的分裂并不是发生在联想从创业阶段向集体化阶段过渡的时期,而是发生在联想从集体化阶段向规范化阶段过渡的时期。
第三,创业成员之间因为性格、个性、兴趣不合,导致磨合出现问题。创业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创业团队解散。群体性的创业团队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群体性的创业团队是由一些因为私交很好而在一起的伙伴来共同创业,例如朋友、同事、同学、校友、亲戚等,多是由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或是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例如具有相近技术研发背景的人,基于对某一技术的狂热而结合。可以说,在人际上的交集是成为群体性创业团队成员最重要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在性格上的差异和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就容易被掩盖,有些团队从表面上看,好像大家都在努力工作,但真正全身心投入者只有一到两个人,同时团队内又缺乏真正的沟通,那么该团队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团队,充其量只是几个人力量的加总而已。若团队成员间目标不一致,则造成的结果就是1+1<2了。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创业团队的解散。
第四,团队在创立初期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随着企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在利润分配时出现争议导致创业团队解散。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初期,或者是没有考虑到,或者是碍于面子,没有明确提出未来具体的利润分配方案,等到企业规模扩大的时候就开始为利润怎么分配而争执了。青岛的A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王副总和刘总在创业初期没有确定利润分配的方案和比例,等到企业发展壮大了,由于利润分配的原因最终导致团队的解散。
创业金言
从团队的稳定性来看,群体性的创业团队不如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主要原因在于有核心主导的创业团队是由一个核心主导来组成所需要的团队,他在挑选成员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成员的性格、个性、能力、技术以及未来的价值分配模式,这保证了团队成员的能力不会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张而不适应经营的要求,同时不会出现由于创业成员间因为自身性格、兴趣不合,导致创业团队解散的情况。
五、保持团队稳定有何秘诀
1.目标明确
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目标任务。对业务这一块有销售目标、回款目标等。例如作为区域经理,你的任务就是把公司的大目标大任务逐条分解到每个市场、每个人。在设计目标时要注意这几点:责任分清、目标到人;切合实际、具体量化;时间限定、一致通过。
创业故事
2002年赵先生所在的公司在开拓华中A区域市场的时候。赵先生带领了一个10人的销售团队,目标就是将销量由120万提高到200万以上。团队中有1个办事处经理,负责开拓周边市场并协助赵先生的工作;4个业务员负责铺货结款,并协助经销商的工作。4个终端员负责客情、以及日常的终端维护。A市场有医药批发公司8家,终端药店200家。首先赵先生参考了去年同期的销售完成情况并和大家一道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月,并制订了A区域月度工作计划汇总表(见下图),将每月的具体工作逐步分解并落实到每个客户,以及每个业务员的头上。
通过对目标的分解,让每个团队成员心中都有了一笔帐。有了一个明确和可行的目标只是成功了一小步,领头羊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对关键环节实施管理和控制。
2.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