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兴奋剂的历史
竞技者通过使用药物来增强体力和刺激精神的事早有历史。运动员最早在体育比赛中服用兴奋剂可以追溯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近代体育运动中使用可以提高运动成绩的药物更是大有人在。1896年现代奥运会诞生之前的19世纪中叶,已有关于比赛选手服用兴奋剂的报道。在20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人类使用兴奋剂来提高运动成绩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在比赛途中服食了大剂量混合着鸡蛋清的士的宁,成为现代奥运会历史上有案可查的首位服药选手,从那时起运动员相互效仿,滥用药物之风愈演愈烈。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季奥运会举行滑冰比赛时,运动员更衣室内到处都扔着用过的空药瓶和注射器,一片狼藉,景象可怕。进入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历史上着名的“苯丙胺悲剧”终于发生了。在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在公路自行车比赛中死亡。当时的报道披露詹森死前曾服用酒精和苯丙胺混合剂。虽然詹森的死亡使人们感到震惊,但悲剧并没有到此停止,滥用提高成绩的药物而致死的运动员名单还在不断扩大,国际奥委会痛下决心,在1968年的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和墨西哥夏季奥运会上,第一次正式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实施了全面的兴奋剂检查。
13.2兴奋剂的概念、种类及危害
1.兴奋剂的概念
目前所称的兴奋剂实为禁用物质和禁用方法的统称。国际奥委会把“使用兴奋剂”定义为:运动员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的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由于体育比赛中最早使用的兴奋剂药物是刺激剂,尽管后来被禁用的物质并非都是兴奋剂,但国际上仍使用“兴奋剂”这一称谓。
2.兴奋剂的种类
1999年1月31日公布的《国际奥委会医学章程禁用物质类与禁用手段》中便可略知。
章程中规定“兴奋剂”分为三大类近200种,三大类是禁用物质、禁用手段和限用物质。
(1)禁用物质
①刺激剂——这是人们平常理解中的兴奋剂,即在比赛中可以短时间地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和耐力,如麻黄素、可卡因、苯丙胺等。
②麻醉剂——包括吗啡、杜冷丁、芬太尼等。蛋白质同化制剂(含成类固醇及激动剂)——这也是人们平常理解中的兴奋剂,即在训练中长期使用,可以强化肌肉并加快训练后的恢复。对运动员的副作用是巨大的,如女运动员男性化等。包括睾丸素(睾酮)、康复龙、大力补等。
③利尿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不能算是“兴奋剂”了,常被用于按体重级别进行比赛的项目,如举重、拳击、摔跤、柔道等。它可以使运动员快速减轻体重。另外还可以稀释尿样以遮蔽其中的违禁药物。如速尿、利尿酸、安体舒通等。
④肽激素类——用于刺激人体器官(如睾丸、肝脏、肾脏等),以促进自身过量分泌或人工补充相关激素,如人体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促性腺激素等。近期出镜率很高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本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肾衰竭的。
(2)禁用手段
①血液兴奋剂——即在比赛前通过输血来提高红细胞的数量,以增加携氧量。
②物理的、药物的、化学的篡改手段。
(3)限用物质
①乙醇——也就是生活中的酒,这恐怕是人类最古老的兴奋剂了。1908年伦敦第四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曾出现了一幕感人情景:一名瘦小的运动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跌跌撞撞地冲过了终点。其实他使用了当时的常用兴奋剂,酒加马钱子碱。
②大麻(酚)类。
③局部麻醉剂。
④皮质类固醇——常用于关节、肌腱和肌肉的消炎,因而可以“掩盖”伤势,运动员的老伤就是由此形成的。
阻断剂——它可以说是起到与兴奋剂相反的作用,也就是人们平常理解的镇静剂,如心得安、心得舒、心得怡等。原用于精神病的治疗。以前射击、汽车拉力赛、跳台滑雪等项目的运动员常用,后扩大到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技巧项目,甚至棋类,以防止运动员过度兴奋。
3.兴奋剂的危害
服用合成类固醇有较大的潜在毒副反应:男性可导致阳痿,女性出现男性化特征,即使停药也不可逆转。更为严重的是不论男女,均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与脑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破裂,以及引起肝癌、肾癌等疾病。
长期服用麻黄素会有头痛、心慌、焦虑、失眠、耳鸣、颤抖等不良反应,严重中毒会因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大量用可卡因时会出现中毒症状,呼吸快而浅,血压上升,严重时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滥用阻断剂会引起头晕、失眠、抑郁、心跳过缓、低血压,严重可引发支气管哮喘。若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则会引发心跳过速、心肌梗塞,乃至突然死亡。
13.3兴奋剂使用现状
全球服用兴奋剂的所有丑闻中,加拿大的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无疑是最出名的一个,当年他在汉城奥运会上以9秒79的惊人成绩创造了人类百米跑的新纪元,然而这份荣耀两天后就成为惊天骗局。1988年9月24日汉城奥运会主会场上,男子百米大战上演,门票从200美元被炒到5630美元,9秒79这个用世界上最先进药物合成的世界纪录终于在此被制造出来。赛后刘易斯留下尿样而且很平静,而约翰逊却手执国旗在场内慢跑,他此举是为了拖延时间,他的医生告诉他只要拖延两个小时便没有人能查出来,直到两小时后约翰逊才留下尿样。然而他们错了,9月27日清晨,汉城电视台第一个向全世界公布约翰逊服用了违禁药品,尿样呈阳性。10时,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约翰逊尿样中发现了禁用药物蛋白酮化荷尔蒙的代谢物康力龙,决定9秒79的世界纪录取消,金牌由刘易斯获得,约翰逊在停赛期后1991年1月11日重返赛场,可悲的是两年后又东窗事发,1993年3月3日传来消息,在1月17日赛后进行的药检中再次呈阳性,他被终身禁赛。
与众多不同原因、不同目的的个案相比,那些具有“集体行为”特征的事件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中叶,前东德所取得的体育成绩就震惊了世界。当然也引来其他国家有关人士的关注和猜疑。1990年德国统一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前东德的体育官员、教练员、队医、运动员流散到世界各地,继而有关前东德运动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服用兴奋剂的消息开始从他们口中陆续披露出来,直到1998年德国司法部门在清理前东德政府的档案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相关卷宗,随即展开了大规模调查。调查显示在整个事件中莱比锡体育学院体育运动研究所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它研制并指导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在国家高层领导的支持下,汇集了当时东德药物研究领域的精英,其直接结果是使整个国家的体育成绩突飞猛进,并赶超美苏与之并驾齐驱,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事后饱受病痛折磨的“畸形药人”。在20世纪70年代兴奋剂问题已经被国际体育组织普遍禁止,前东德却建立起高度保密全国统一协调的兴奋剂研究计划——“国家计划14·25”,旨在研究更新、更有效的兴奋剂及使用方法,并研讨更新的对付兴奋剂检测的方法,在这个计划下至少2000余名前东德运动员在队医、教练的指导下,有组织按步骤服用过违禁药物。创建于190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可谓是源远流长,伴随其发展的兴奋剂与反兴奋剂冲突,亦是历史悠久。1995年该项赛事兴奋剂检查却遭到运动员们的强烈不满与抵制。即便如此,组委会强硬地收回了拒绝接受检查的法国自行车选手安盖迪的金牌。第二年英国车手普森在比赛中突然死亡,尸检证实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1998年在比赛途中,法国警察在费斯蒂纳本队随行按摩师威利·福特的汽车中搜出约400支违禁药品,随即又传唤了车队老板、队医并搜查了车队下榻的宾馆。调查证明该车队车手是在严格的医疗指导下系统地服用兴奋剂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从车手的奖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购买违禁药品的基金。随后丑闻不断曝光,甚至惊动了法国总统。法国警方的步步紧逼引起了车手们的不满和恐慌。在第17赛段途中,全部车手不约而同停下来以示抗议。后来在劝说下虽然恢复了比赛,但车手们一同保持低速,集体到达终点,致使组织者不得不取消了该赛段的成绩。2000年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160余名运动员又有45%的人药检呈阳性。近几年意甲连续的诺龙事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98年罗马队教练泽曼在一次公开讲话时声称怀疑有人使用违禁药物,并提到两个大球星——皮耶罗和维亚利。后来警 方先后传讯了皮耶罗、迪诺巴乔、基耶萨及意大利足协主席尼佐拉,经过全国性的调查,证实其中大部分意甲球员服用的是一种可以提高肌肉增长速度的药物——肌酸。不过肌酸并没有列入禁药范围。1998年初意大利奥委会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在一次例行尿检中,一名官员授意工作人员隐瞒其中一例呈阳性的结果,从而炮口直指意大利兴奋剂检测机构及体制,并导致包括意大利奥委会主席在内的一批官员辞职。2000年底意大利实施反违禁药物新法律。第二年春季,警方针对体育界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大搜查,行动中抄出了5000余瓶违禁药物,一些大牌球星纷纷落马,像戴维斯、库托、加丽亚等。
13.4反兴奋剂的斗争
1.国际奥委会对兴奋剂宣战
为了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减少和消除体育运动中滥用药物的丑恶现象,国际奥委会在世界上最早成立医学委员会,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成立于希腊雅典。1964年东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试验性地对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了小规模的几种药物检验,这也是首次在奥运会上进行兴奋剂检测。作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国际奥委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反兴奋剂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任务。如在奥运会上实施反兴奋剂检查,召开各种国际反兴奋剂会议,考核并批准合格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公布体育运动中的禁用物质与方法名单,协调各运动项目国际联合会对滥用药物运动员的处罚标准,建立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出资成立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已经面临道德危机的当代体育运动进行道义上的领导。近40年来,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反兴奋剂斗争付出了艰难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国禁止兴奋剂的工作
1988年国家体委开始在一些运动项目的全国比赛中进行兴奋剂检查,随后1989年国家体委提出“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并下发《全国体育竞赛检查禁用药暂行规定》。1989年11月10日,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接受了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的资格考试并顺利通过,这是世界上第20家、亚洲第三家、发展中国家第一家被认可的药物检测机构,惩治兴奋剂从此有了利剑,而且中国开始在国内进行一系列的检测,1993年抽样尿样608份,阳性率1.49%,而当年国际上的阳性率为1.13%,中国禁药不容乐观。
1993年12月24日,中国反兴奋剂委员会首次通过新闻媒体公布324名违禁者。
1994年4月5日,中国反兴奋剂大会在北京召开,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表示: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如是个人行为,应受取消名次、取消成绩和停赛的相应的技术处分;如果运动员在教练员的同意下使用,就成为一种集体行为,相关人员不仅要受到技术处分,还要受到行政处分;如果有官员参与其中就是知法犯法,严重渎职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四不用,拿不到金牌也不要用兴奋剂,别人用了我们也不用,让我们用我们也不用,查不出来我们也不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
1997年中国共进行赛内检查3540例,阳性结果21例,占0.6%,其中不乏一些着名运动员。迈入新世纪,中国的检查力度大大加强,悉尼奥运会前启动了国际最新的EPO血检,将十几名超标运动员留在国内,并进行了处罚,2001年九运会上按国际标准共检查了1349例,比八运会增加87%,对耐力项目进行了EPO血检,阳性率0.6%。据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张长久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规划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工作,不仅要圆满完成任务,还要在科技方面创新。反兴奋剂的任务在体育界将是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2004年2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反兴奋剂条例》,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反兴奋剂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