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在健康与疾病、疾病与死亡之间根据程度的不同划分为若干阶段状态。如有人分为健康、健康中间状态、不健康、半健康状态、病态、疾病、死亡等7个阶段,也有人提出分为最健康、健康、良好状况、小病、大病、危重病、死亡。进而还有形态健康、机能健康和遗传健康的观点。但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似病非病”的状态被称为“亚健康状态”则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什么是亚健康状态?它是指机体无明确疾病,但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常伴有乏力、头昏、头痛、耳鸣、气短、烦躁等症状。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8.3影响健康的因素
人体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制约。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即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心理因素及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1.环境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平衡,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噪声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常以某一种因素较为突出,人类的部分疾病就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环境污染又占最主要的位置。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肆意开垦土地、滥用化学药物等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已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健康。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组合。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提出了新大众健康概念,它进一步说明了健康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关系,它包括:
①健全和完善健康政策;②开创有利健康的物质和社会环境;③鼓励民众团体积极参与;④提高民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⑤改革医疗健康服务结构,使其适应人们的健康需求。
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劳动条件,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出现了不同的健康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贫困地区,寄生虫病、肠胃炎、呼吸道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流行。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种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等成为主要疾病,营养不良变成了营养过剩。另外,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决定着人的健康观,决定着人是否能做出有益于健康的决策。
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遗传和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遗传是生长发育的先天条件,对个体后天的健康和体质起着决定的作用。在遗传的同时存在着变异现象。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是生物体发展进化的基础。由于遗传在人类的病理和生理性状态中的作用与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由生殖细胞或遗传物质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和遗传病,由非遗传的出生时伴有缺陷称先天性疾病。目前已知遗传性病,先天性疾病有4000种以上。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307%,即每年约有26万缺陷儿出生,其中70%80%由遗传因素所致。遗传因素在影响人类健康时常与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制约。
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内容较广,对人体的健康有良好影响的生活方式,有科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不合理的饮食、吸烟、酗酒、吸毒等。由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如艾滋病、性病、癌症、心脏病、中风等,这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15年死于生活方式病的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0%70%,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有效的手段是预防,即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4.心理因素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影响心理活动,同样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理的一系列反应。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和内心体验。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时,如高兴、快乐、满足等,大脑内的啡肽分泌增多,大脑的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内分泌功能协调,免疫功能提高,从而增强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当人产生消极情绪时,如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诱发一系列的器质性疾病。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心理因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5.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卫生保健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针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健康需要所提供的必要的、可能的服务。良好的卫生服务对健康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危害健康。良好的卫生服务包括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的服务网络,充足的卫生资源及合理的配置。但是,卫生服务的投入与效益并非成正比,个人对卫生服务的利用能力是影响卫生服务投入效益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8.4良好个性养成
1.个性及其结构
人出生后没有个性可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父母及社会生产和生活接触日渐增多,从而发展了人的自我意识,使自己的思想能与客观世界相联系,进行有个人特点的活动,形成了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的个性也各不相同。
人的性格和气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热情直爽,有的人含蓄冷漠,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有的人坚强,有的人脆弱。
每个人的个性都由不同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构成。个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个人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之总和。个性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在心理学中,个性也称人格。
个性是心理现象中稳定、独特的成分,它可以制约和调节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可以说,个性是一个系统,而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激情、心境、信心等心理状态都是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组织协调是个性自发完成的,并在此过程中使个体的个性有了稳定的结构,从而使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形成了个体的独特个性。
2.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复杂的,它的形成既受先天的制约,又有后天的影响,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孩子长的像爸爸,脾气性格像妈妈,习惯动作酷似祖父的现象是常有的事。这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因此可以说,遗传因素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自然前提——潜在的可能性。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可能性,对个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身体因素
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尤其是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健全与否;内分泌腺包括脑下垂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胸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形成和发展个性的一个因素。常见的大脑外伤或内分泌失调者,其个性变化往往很大。此外,身体的外表特征如体态、气色、相貌,通过世俗的议论,也能够影响到个体的个性形成与变化。
(3)家庭因素
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个性形成关系甚大。对学生来说,其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父母的文化程度与个人修养,成员的相互关系,家庭的气氛等都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个性特征。
家庭中父母等长辈所持的教育观点、态度、方法、水平是支配干涉的,或是专横拒绝的、漠不关心的、娇宠溺爱的,民主友善的等,都会使孩子从小形成截然不同的个性。
许多事实证明,缺少母爱、父母离异、家庭分裂、教育分歧等都是造成孩子不良个性的根源之一。家长帮助孩子科学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帮助孩子摆正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无不对孩子的个性完善有益处。
(4)学校因素
接受教育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人生观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他们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第二影响源。教师的德才学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尤其是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集体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不可缺少的途径。学校教育在个性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5)实践因素
一是指个人生活经历。个性是一个人历史的记录,伴随着个体的人生而相应地变化发展。学生参加劳动,参加军训,家庭中突遇重大变故,高考失利等,这些经历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都会对其个性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少会改变人的个性。
二是指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文化生活、社会交往等。在多种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学会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看待自己,会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个性。
(6)年龄因素
人的个性发展是有阶段、分层次进行的。在婴儿期没有形成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心理活动是片面而易变的,没有稳定的倾向性,是无个性期。从幼儿期开始,儿童的心理活动有了变化,认识过程中有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有了形象思维,意识过程开始存在和产生,能一定程度地调节自己的行动,是个性的萌芽期。到了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时代,个性的自我意识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理智、信念逐渐产生,这一时期是个性大体形成时期。此时的学生正逐步摆脱依赖于外部要求的幼稚性,达到更多依靠自身内心活动的独立性,从而个性日渐形成地表现出来。
总之,个性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由此也就构成了个体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生物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对个体的个性形成和改变起着主要的影响。
3.塑造良好的个性
①具有良好个性的人,面对诱发情绪的刺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有节制和适宜的。并善于运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当的方法转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情感与所处环境相适应。
②具备良好个性的人,如果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他就可能修改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这些都是通过主体认真仔细的自我评价来决定的。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能够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这正是健全良好个性的重要内容。
③生活的意义对人来说是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激发人们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整自己,使生活富有兴趣。没有明确生活目的,不去寻求生活意义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④具备健全良好个性的人,能够充分认识生活本身是充满紧张刺激这一基本事实。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知道不冒风险就不会成功,而冒险免不了有痛苦和焦虑,而面对困难他们能够拿出各种各样通过实践摸索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恰当地加以解决。
总之,个性的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生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自我调整,取决于个体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个体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