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运动卫生
1.一般成年人的运动卫生
①体格检查。
②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进入“工作状态”。
③剧烈运动后要做整理放松活动,使运动器官得到最好、最快的放松。
④体育锻炼时必须穿符合运动项目的服装和运动鞋,既方便锻炼又保护身体。
⑤冬季锻炼应注意保暖,防凉,注意呼吸,尽量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影响。
⑥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进行冷水浴或去游泳。
⑦饭后1小时再去运动,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宜马上大量饮水或吃冷食。
⑧在新鲜的空气环境中进行锻炼并要注意皮肤的卫生,早晨不宜做剧烈的运动。
2.女子运动卫生
①女性可多做些平衡性、柔韧性、节律性、动力性的动作,静力性练习要适当降低要求,运动量不宜过大。
②女子进行力量练习时负荷不宜过重,时间不宜过长。
③对腹腔、盆腔震动较大的动作不宜练习。
④月经期间不宜做过于激烈的活动、持续时间较大的运动、对抗性强的运动,不宜参加竞赛。
3.自我医务监督
是指体育运动参加者采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身体反应进行观察,以便更好、更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防止意外的发生,提高锻炼效果。
自我监督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主观感觉包括运动欲望、自我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等。客观检查包括对脉搏、体重、大小便的检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年人晨脉一般为4460次/分。
7.2生活环境卫生
从事体育锻炼,除要遵循人体生理规律和符合运动卫生要求外,还必须遵守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合理的饮食卫生和体育锻炼的环境卫生。
合理的饮食卫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有足够的进食量,以保证每天营养的需要;②要重视蛋白质的补充,因蛋白质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所必需的;③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营养要全面,不可偏食;④戒除不良嗜好,不可暴饮暴食。
7.3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疾病防治
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因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如不注意或不及时处理好,对身体不利。
1.肌肉酸痛
①原因: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
②症状:局部肌肉痛、发胀、发硬。
③处理:热敷、按摩、进行静力牵张练习、口服维生素C。
④预防:科学安排运动量负荷,避免肌肉负担过重,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肌肉的伸展性练习。
2.肌肉痉挛
①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收缩失调或损伤,肌肉受到寒冷刺激,长时间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疲劳过度,体内缺少电解质引起的。
②症状:肌肉突然变得坚硬、疼痛难忍,一时不易缓解。
③处理:牵拉屈曲的指(趾)或肌肉使其伸展,局部按摩热敷,离开寒冷环境,喝盐开水。
④预防: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冬季注意保暖,夏天喝些盐开水,疲劳时不宜剧烈运动。
3.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①极点: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能力落后于运动器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机能障碍,氧债不断增加,酸性物质积累在血中,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出现如呼吸困难,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迟缓,并伴有恶心等现象,这种运动生理反应称为“极点”。
②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化供应增加,极点逐渐消失,生理过程出现新平衡,运动能力又得以恢复或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4.过度疲劳
①原因:生活无规律,病后身体未恢复,疲劳未清除,训练不当,短期内参加竞赛过多,休息、睡眠不足。
②处理:早期发现可调整计划,减轻身体负担,注意休息。有症状阶段要暂停训练,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如药物、按摩、医疗体育等。
③预防:合理安排学习或体育锻炼,注意休息和饮食,加强自我监督。
5.运动中腹痛
①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运动过于剧烈,内脏器官功能尚未达到适应状态,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腹痛,或是肠胃痉挛,肝脾淤血,腹腔脏器有慢性病。
②处理:弯腰跑、减速、深呼吸或暂停运动,对胀痛的腹部揉按,也可按或针刺内关、足三等穴位。口服十滴水可解除胃肠痉挛。
③预防:合理安排训练或体育锻炼时间,注意运动节奏,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6.低血糖症
正常人的血糖为80120mg/100ml,若低于正常值50%60%,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称低血糖症。
①原因:运动或比赛前处于饥饿状态,过分紧张,长时间运动,血糖消耗太大,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疾患。
②表现:轻者感觉饥饿、疲乏、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重者出现低血糖性休克。
③处理:轻者喝浓糖水,平卧保暖休息,重者掐或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合谷等穴位,并迅速作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④预防:不要饥饿状态下参加剧烈运动,有较轻症状时,应停止运动,饮些糖水,有糖代谢疾患者,应及早治疗。
7.运动性贫血
①原因:因运动引起血红蛋白减少,即称运动性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量的正常值男性为12g/100ml,女性为10.5g/100ml)。
运动时肌肉对蛋白质和铁的需要量增加,饮食中摄取的蛋白质不足,可引起运动性贫血。此外,红细胞的新生与衰亡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也可导致运动性贫血。
②表现:头晕、恶心、呕吐、气喘、体力下降,运动后心悸,心率加快,面色苍白。
③预防: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比较饥饿情况下不要长时间大运动量,运动后补充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物质。
8.运动晕厥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次性失去知觉称为运动性晕厥。
①原因:由于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使大量血液聚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脑供血量不足所致,致使心输出量减少。另外,不吃早饭,空腹运动,血糖含量低,造成能量供应不足而引起头晕,由于重力引起的乏力性休克。
②表现:先是全身乏力、头晕、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接着失去知觉,突然倒地,出现手足发凉,脉慢而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瞳孔缩小等症状。
③处理:有先驱症状时,应下蹲或休息片刻,正晕厥者应使其平卧、头低足高,解松衣领,注意保暖,不醒者可掐或针刺人中、百合、涌泉等穴位。
④预防: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久站时要经常交替活动下肢,急跑后不要骤停不动,久病体弱者暂不参加剧烈运动。
9.运动性血尿、蛋白尿
剧烈运动后,尿中发现肉眼或显微镜下可见的红血球者称为运动性血尿,运动后引起尿中蛋白质排出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①原因:肾小球一时性机能障碍,外伤,泌尿系统有器质性疾患。
②表现:尿色清红,严重蛋白尿者有贫血或浮肿表现。
③调整运动量,加强自我监督和医务监督。
10.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①原因:红血球破坏增加,血浆中的球蛋白含量降低或缺乏。
②表现:一般无特殊症状,化验可确诊。
③处理:一般可自愈,也可口服维生素C。
11.中暑
①原因:在高温环境下时间长久,缺乏饮水。
②表现:轻者有头晕头痛、全身乏力,烦躁、恶心呕吐、口舌干渴;重者会发生昏厥不醒、面色苍白、出冷汗,体温不高,脉细弱、血压下降,呼吸表浅,瞳孔扩大等现象,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死亡。
12.溺水
①原因:不熟水性在水中受伤,造成水从口鼻进入肺引起呼吸困难而窒息。
②救护:先将患者救出水面,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和分泌物,然后迅速使其头部低俯进行“倒水”,并做人工呼吸或胸外节奏性按压。
7.4运动创伤的处理
运动创伤的处理分两个阶段:一是伤后的现场处理,二是离开现场以后的彻底处理。常见的运动创伤有软组织损伤、出血、骨折、脱臼、脑震荡等。
1.软组织损伤
从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类;从其表面看,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属开放性损伤的有擦伤、切刺伤、碰撞打击引起的皮肤破裂伤、骨断端穿破皮肤的开放性骨折等。属闭合性的如扭伤、拉伤、挫伤、挤压伤等。
①表现:疼痛、肿胀,活动功能受到影响。
②处理:若是开放性伤,一般有外出血,应止血并对伤口进包扎;若是闭合性伤,主要是控制肿胀和疼痛,可先用手直接按压伤处,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等替代物进行加压包扎。
2.出血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类。外出血又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3种。动脉出血呈喷射状,颜色鲜红;静脉出血呈漫涌状,颜色暗红;毛细血管出血为缓慢渗出。
止血方法有以下两种。
(1)压迫止血法
该方法是运动创伤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常用的压点有:颞动脉、颌外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
(2)止血带法
动脉出血及较大静脉出血时用止血带,使用止血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带下局部要加衬垫物,以防损伤皮肤;②上止血带时,先用指压法压住动脉;③应立即填写止血带时间,并标志于显眼处,然后再运走伤者。
3.骨折和脱臼
①骨折常见症状与体征:疼痛、畸形、活动失常、肿胀、压痛、骨擦音。
②脱臼的症状与体征:关节畸形、活动失常、患肢缩短、局部肿胀或积血、压痛。
③诊断:若骨虽已折但无明显移位,周围组织无严重损伤属于闭合性单纯性骨折;如果骨断端穿破皮肤外露则属于开放性骨折;骨断端刺伤神经、血管,内脏就是复杂性骨折。
脱臼有单纯性脱臼和复杂性脱臼。
④现场救护:止血止痛以抗休克;制动以防发生其他损伤;对开放性伤口进行冲洗、包扎、防感染,并注射破伤风血清。
⑤制动方法:夹板固定、身体固定、其他物体固定。
4.脑震荡
①表现:一时性意识丧失或休克,醒后有头晕、头痛,重者还有呕吐。
②治疗方法:早期安静休息、理疗、药物治疗。
③现场救护及转运过程应避免头部的震动。
7.5现代医疗体育
1.医疗体育的概念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即从医疗的目的出发,利用体育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患者自身特殊的身体练习,以达到防病治疗,促进健康和各种功能的恢复,加速疾病痊愈,这种以体育为医疗手段的方法称医疗体育,也称体疗。
2.体育疗法的对象
体育医疗的对象是病后体弱、术后或其他伤病之后活动功能不全的残疾者,它的适应症包括:内科疾患、神经系统疾患、外科疾患等。禁忌疾病有:病情严重、极度衰弱、高热、严重炎症;肺结核活动期、咯血、心律明显失常、心绞痛发作期,心肌炎或心力衰竭者;骨折患者;精神病不能合作者。
3.医疗体育的特点
①能充分发挥病者自身功能的特点;②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更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系统性;③局部恢复与整体改善并举;④有防与治的双向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