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其自学课本的兴趣;通过尝试题的试做,获取学生自学课本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尝试题的编拟中,要依次按以下思路来进行: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只改变内容与数字而不改变问题的性质;虽与例题的内容、形式、结构有些变化,但难度要大致相当;与例题相比略有变化,难度也有所提高;以课本例题作尝试题。在出示尝试题的过程中,应采用“以旧带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以发挥先前知识的迁移作用。准备题是为尝试题服务的,它必须与尝试题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同题材、同结构,但在难度上要具有一定的区别,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准备题与尝试题的联系与区别。
(2)对学生“自学课本”的指导。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使之起到激发学习动机和定向思维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自学课本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在时间上有保证,一般开始时以3~5分钟为宜,以后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可逐步增加自学的时间,并对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引导。其次,“自学课本”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题是用来引路的,让学生自学课本,可以使其把自学课本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在尝试题出示之后,教师可进行启发性的谈话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以自学思考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课本是学生独立学习活动的表现,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阅历的限制,有时在自学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应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来加以引导。第四,对“自学课本”的分类指导。由于教材的要求是统一的,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自学要求上应有所区别。如在低年级刚刚开始涉及自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扶着走”,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看书,启发其看书的步骤,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等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时候,可以“领着走”,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穿插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的疑问。当学生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时候,可以让其“自己走”,边看书边思考,边看书边做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自我检查尝试题的正确性。
(3)尝试练习的设计。
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实施程序中的起始阶段,它的好坏将会影响全局。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练习的设计有关。尝试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它是尝试练习的基本形式。首先,教师编拟的尝试题是自学课本例题的一种手段,要同课本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难度大致相等,应该仅是题材上的变换。如应用题的题材最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数目不能太大,要尽可能使学生进行口算,这样可使学生在计算上不增加负担,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法则和解题思路与方法上。其次,要进行多层次练习,使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见下表6)。
表6 尝试的练习的设计表
层次类型作用功能
基本训练题铺路为新课做准备。
准备题架桥为出尝试题做准备,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尝试题探索与例题基本相似,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第二次尝试题巩固与例题稍有变化,试探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便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
课堂作业题主体是掌握新知识后的练习,可适当结合旧知识进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考题发展是机动题,留给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做,以便进行因材施教。
上述六个层次的练习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程度的信息不断地反馈出来,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调控。
(4)学生讨论的组织。
在尝试练习之后,教师已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情况,但为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弄清数学中的概念、推理等,在教师的讲解之前,增加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说出推理或解题的思路,以验证学生尝试的正确与否,它对于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广开思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讨论一般从评议尝试题开始,让学生说出各自尝试的理由及其思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判定尝试练习的对错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向深引入。
(5)教师讲解的组织。
教师从学生的尝试练习和讨论中获得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反馈信息,虽然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和讨论获得了新知,但这种新知是不系统的,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首先,教师的讲解是有重点的,以区别过去教学中的面面俱到。其次,以教师讲解尝试题为好,由于尝试题与课本的例题同类型、同结构,讲解尝试题可以启发思路,引起争论,最终达到尝试成功的目的。再次,教师可以做作业评议式的讲解,针对学生在尝试练习中的正例和错例进行评讲,分析产生正误的原因,以加深巩固在尝试练习中所获得的知识。
2.有指导地尝试成功策略
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教师的指导渗透于学生尝试的各个环节。学生尝试前,教师要认真制订课时计划,规定学生尝试的步骤,编制准备题和尝试题,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在学生尝试中,教师必须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尝试情况;在学生尝试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启发或提示学生尝试讲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正面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反馈矫正,教师根据尝试练习的状况,针对学生尝试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师在指导时还应充分发挥以下五个作用,使学生由尝试达到成功。
(1)课本的示范作用。指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上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由于有尝试题引路,诱发学生自学课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接受课本的指导、指点、引路。
(2)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是指学生在班集体中讨论、回答问题、板演练习、共同操作等。在尝试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共同解决尝试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尝试后,又可组织学生讨论,说出尝试对或错的理由,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论。
(3)师生之间的交流作用。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教师尊重、理解学生,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能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信赖的、可以坦诚交往的,学生会因此把教师的激励和要求当作大胆尝试的动力,从而进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尝试。
(4)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媒介,它为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尝试达到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像、文字融为一体,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使许多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学生的尝试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即利用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新知识对学生来说不会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七分熟”的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而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以上五个因素,再加上学生的主体因素和教师的主导因素,使尝试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成为一个不断达到尝试成功的动力系统。见图3:
图3尝试成功的动力系统
在这个动力结构中,其中心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尝试进行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及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再加上尝试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作用,最终实现尝试的成功。
3.即时反馈矫正策略
反馈与矫正原是程序教学中所运用的基本策略。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尝试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课本、集体讨论就是信息的接受过程,学生的尝试练习是信息的输出过程,教师的指导和讲解是对学生尝试的监控,并从学生的尝试练习中获得信息的反馈,以此来判定学生尝试结果的正确与否(评价信息)。这样,尝试教学的过程也同样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见图4:
图4尝试教学的信息通路
其中信息的反馈与矫正对于有效地输入信息(接受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尝试教学中,为了获得即时的反馈,必须做到:“四个当堂”,即“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检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首先,即时反馈是即时矫正的前提。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尝试情况;在学生的讨论中要给予瞬时的信息;在讨论之后,要让学生自行矫正尝试的情况,并把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则将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其次,在反馈之后,要对结果进行及时强化,表扬做对的学生,同时帮助做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及时进行矫正。再次,在矫正之前,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矫正等。对某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矫正错误。最后,对尝试结果的评价,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由学生互评,以此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往。有时,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可由学生集体进行互评,促使学生通过尝试达到成功。
4.尝试性问题提出的策略
在尝试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尝试性的问题极为重要,这是关系到尝试教学成败的重要一步。首先,尝试性问题的提出要力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向学生提出尝试性的问题:“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或椭圆形的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尝试,促使其思考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其次,创设尝试情境,设置悬念。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说几个数来考考老师”。此时,教师提出尝试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清楚地知道尝试的结果。再次,难度要适宜。问题的新颖性并不是加大难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最后,要正确处理尝试问题与课本内容的关系。尝试问题应以课本内容为依据,在形式上力求新颖,但与例题应是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的。
(二)尝试学习策略
在尝试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而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尝试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以下一些学习策略。
1.在教师出示尝试题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审题
审题包括:一读,即读尝试题,初步了解题意,边读边思考;二抄录或摘录尝试题,把题目中的数据恰当地加以整理,略去与解题无关的文字,化繁为简,为弄清题意创造条件;三复述,即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讲清楚,可以变动字词,可以调换叙述的先后,但不允许改变原来的题意。
2.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阅读课本例题
阅读课本例题包括:一看,即看例题的条件和问题,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二划,即在例题上划符号,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三批注,即在自学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批注解答的步骤,以巩固基础知识,增强表达技能。
3.在尝试练习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练习
练习包括:一比,即比较尝试题与例题的异同,借鉴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恰当地进行类比,找出解尝试题的途径;二解,即依照例题的思路、方法、格式、步骤解答尝试题,要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计算,清晰、正确、流利地进行书写,以培养计算和书写的技能;三检查,即做完尝试题后,对照例题的解答、说明,检查解答尝试题的思路、方法、格式、过程及答案的正确与否。
4.在讨论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讨论
主要包括:一判,即判断尝试练习正误,若有几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判断哪些答案最好,先看结果对不对,再看格式对不对,最后看每步计算对不对;二改,即改正尝试练习中的错误,找出自己与板演学生的缺点,改正错误的方法等;三讲理,即采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形式,评说论理,说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解答正确的道理。
5.在讲解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聆听
主要包括:一听,即听教师讲解关于尝试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及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二想,即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认真思考,深入领会教师讲解的精神实质。
四、尝试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其原因
尝试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