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题解】
励士,即激励士气,吴起在《励士》篇中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激励军队的士气。对士气高涨的标准,吴起提出了“三乐”。“发号布令而人乐闻”,上级发布的命令人们都乐意去听从;“兴师动众而人乐战”,出兵打仗时军队士兵都乐意去参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两军对阵将士甘愿舍生忘死,拼死作战。
为了让军队士兵士气高涨,吴起提出了两条具体的建议:一是重奖有功将士,二是激励无功将士。对有功的将士,武侯在庙廷前大宴有功将士,论功劳大小排座次,在用器和菜肴的档次上也有差别。同时对于战死沙场的将士,武侯每年都派出使者慰问并赏赐家属,表明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
吴起也非常注重“激励无功”,对无功的将士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励他们向“有功”的将士那样作战。
(一)
【原文】
武侯问曰:“严刑明赏[1],足[2]以胜[3]乎?”
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4]。虽然[5],非所恃[6]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7],兴师动众[8]而人乐战[9],交兵接刃[10]而人乐死[11]。此三者,人主[12]之所恃[13]也。”
【注释】
[1]严刑明赏:严明赏罚的意思。
[2]足:足以。
[3]胜:打胜仗。
[4]悉:知道,了解。这里指说得详尽。
[5]虽然:意思是即使打了胜仗。
[6]恃:依靠,凭借。
[7]乐闻:乐于听从号令。
[8]兴师动众:指出兵打仗。
[9]乐战:愿意对敌作战。
[10]交兵接刃:指两军对阵交锋。
[11]乐死:舍生忘死。
[12]人主:指君主。
[13]恃:依赖,依靠。
【译文】
魏武侯问道:“做到惩罚严厉,奖赏分明,就能打胜仗吗?”
吴起回答说:“奖励惩罚的事,我不能详细地说明。即使打了胜仗,也不是完全依赖于奖惩分明。上级发布命令人们愿意听从,出兵打仗军队愿意作战,两军对阵将士舍生忘死。这三条才是君主可以依靠的。”
(二)
【原文】
武侯曰:“致[1]之奈何?”
对曰:“君举[2]有功而进飨[3]之,无功而励[4]之。”
于是武侯设坐庙廷[5],为三行[6]飨士大夫[7]。上功坐前行[8],肴席[9]兼重器[10]上牢[11];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12];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13]功为差。有死事之家[14],岁[15]遣[16]使者劳赐[17]其父母,著[18]不忘于心[19]。
行之三年[20],秦人兴师[21],临[22]于西河,魏士闻之[23],不待吏令[24],介胄[25]而奋击[26]之者以万数。
【注释】
[1]致:取得,得到。
[2]举:挑选。
[3]飨:用酒食款待人,犒赏。
[4]励:激励,勉励。
[5]庙廷:庙,旧时指奉祀祖先、神佛或前代圣贤哲人的地方,也指王宫的前殿、朝堂。庙廷文中意为宫廷。
[6]三行:三排座位。
[7]士大夫:这里指将士。
[8]前行:第一排。
[9]肴席:摆放肉食的酒席。肴,熟肉。
[10]重器:国家的宝器,即钟鼎等礼器。
[11]上牢:牢这里指作祭品用的牛羊猪,据《礼记?王制》记载:祭祀时牛羊猪三样祭品齐全叫“太牢”,只用羊猪的叫“少牢”。上牢即“太牢”。
[12]差减:依次地减少。
[13]以:按照。
[14]死事之家:阵亡将士的家庭。
[15]岁:每岁,每年。
[16]遣:派遣。
[17]劳赐:慰劳赏赐。
[18]著:表明,表示。
[19]心:指君主内心。
[20]行之三年:这个奖励办法实行了三年。
[21]兴师:出兵。
[22]临:接近,到达。
[23]闻之:听到这个消息。
[24]不待吏令:不等待将领发布命令。
[25]介胄:即甲胄,披甲戴盔。
[26]奋击:奋起抗击。
【译文】
魏武侯说:“怎样才能做到这三条呢?”
吴起回答说:“君主应挑选有功的人设宴款待他们,对那些没有立功的人要激励他们。”于是魏武侯在宫廷设宴席,分三排席位款待将士。立上等功的将士坐在前排,席位备有荤菜,用贵重的礼器,并且有整只的牛羊猪三牲。立二等功的将士坐在中排,席位备有荤菜,礼器的使用稍次于立上等功的将士。坐在后排的是没有立功的将士,虽然席位备有荤菜,但是没有使用礼器。宴席结束后,武侯站在宫门外,对立功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也按功劳大小进行赏赐,对阵亡将士的家庭,武侯每年都派使者慰问并赏赐他们的父母,以此表明没有忘记他们。
这个奖励办法实行了三年,秦国兴师出兵,临近西河,魏国的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不等将领发布命令,已有上万人穿好盔甲奋起抗击入侵的敌人。
(三)
【原文】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1]前日之教行[2]矣。”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3],气[4]有盛衰。君试[5]发无功[6]者五万人,臣请[7]率以当[8]之。脱[9]其不胜,取笑于[10]诸侯,失权于天下[11]矣。今使[12]一死贼[13]伏[14]于旷野,千人追[15]之,莫不枭[16]视狼顾。何者?忌[17]其暴起[18]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19],足惧千夫[20]。今臣以[21]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22],率以讨之[23],固[24]难敌矣。”
【注释】
[1]子:指吴起。
[2]行:有成效。
[3]短长:短处和长处。
[4]气:士气。
[5]试:尝试。
[6]无功:没有立过战功。
[7]请:请求。
[8]当:抵挡,抵御。
[9]脱:通“倘”,倘若,如果。
[10]于:被。
[11]失权于天下:在天下诸侯面前失去威信。
[12]使:如果,假使。
[13]死贼:亡命之徒。
[14]伏:隐藏。
[15]追:追捕。
[16]枭:猫头鹰。
[17]忌:顾忌,害怕。
[18]暴起:突然出现。
[19]投命:投,抛弃。投命意为舍生忘死,不顾性命。
[20]足惧千夫:足以令上千人感到害怕。
[21]以:率领。
[22]为一死贼: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亡命之徒。
[23]讨之:征讨敌人。
[24]固:一定,当然。
【译文】
魏武侯召见吴起,对他说:“你以前实行的办法,如今已看出成效了。”
吴起回答说:“我听说人各有长处和短处,士气也有盛衰之分。您可尝试派五万没有立功的将士,我请求率领他们去抵抗秦军。如果不能取胜,就会被诸侯所耻笑,在天下诸侯面前失去威信。现在如果有一个犯下死罪的人隐藏在旷野之中,上千人正在追捕他,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像枭鸟和狼那样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害怕死罪之人突然出来伤害自己。所以说一人拼命,足以使上千人感到害怕。现在我率领五万人,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为亡命之徒,率领这样的士兵去抗击敌人,敌人一定难以抵挡。”
【原文】
于是武侯从之,兼[1]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2]也。
先战一日[3],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4]。车、骑与徒[5],若车不得车[6],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7],皆无功[8]。”故战之日,其令不烦[9]而威震天下。
【注释】
[1]兼:加派。
[2]功:功效,效果。
[3]先战一日:在作战的前一天。
[4]受敌:意思是与敌人展开战斗。
[5]徒:步兵。
[6]若车不得车:车战中没有缴获敌人的战车。
[7]破军:打胜仗的意思。
[8]无功:没有战功,不能算立下战功。
[9]烦:繁多。
【译文】
魏武侯听从了吴起的建议,于是给他加派了五百辆战车,三千匹战马,吴起率领这些士兵击败了五十万秦军,这都是激励士气的功效。
在作战的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各位将士都要跟随我去抗击敌军。战斗中不论是车兵、骑兵还是步兵,如果车战中没有缴获敌人的战车,骑战中没有俘获敌人的骑兵,步战中没有俘获敌人的步兵,就算是打了胜仗,也不能算立下战功。”所以作战那天,他发布的命令不多,但却威振天下。
【评析】
两军对阵,军队的士气是否高涨是夺取战斗胜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吴起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起作为战国初期的军事家,认识到军队打胜仗不能靠严格的惩罚,而是靠激励。他认为作为一国的君主,必须做到“乐闻、乐战、乐死”,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依靠,因此吴起非常重视“奖励有功”,不但对活着的立功人员“论功行赏”,亲自“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而且对为国捐躯的死难士兵也厚爱有加,“岁遣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
吴起的“论功行赏”的做法,在魏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一人立功,全家荣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地刺激了无功人员,全军上下便形成了“人人争立功、人人争荣耀”的风尚。吴起不但重视“奖励有功”,更重视“激励无功”,他要求全军士兵都要有一股“亡命之徒”的气势,做到“一人投命,足惧千夫”,在作战中他要求士兵“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这其实是对士兵最好的激励,士兵都想立功受奖,都想获得荣耀,那么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奋勇杀敌,破敌不是立功的表现,关键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如何。士兵缴获的战利品越多,表明你作战越英勇,受到的奖励就越高,在这样的激励下,士气自然高涨,士兵当然是舍生忘死、英勇作战了。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吴起率领的魏兵,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以实战证明了自己的励士原则和思想。
【战例】
巨鹿之战
项梁是秦末农民起义军著名的首领之一,是项羽的叔父。陈胜死后,项梁听从军师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仍称楚怀王,楚怀王封项梁为武信君。在与秦将的战斗中,项梁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连连得胜。项梁不免骄傲起来,认为秦军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对秦军也放松了警惕。不料章邯重新布置了兵力,趁项梁不备,突然发起反击,项梁措手不及,战败身死。项羽、刘邦只好退守彭城。
公元前207年,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军已经元气大伤,暂时放弃了对楚军的进攻,带领秦军北上去攻打赵国,弱小的赵国不堪一击,章邯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只得逃到巨鹿。章邯派秦将王离包围了巨鹿,自己带领秦军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并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为王离军队运送粮草。赵国被围,赵王歇立即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听从了老臣的建议,派刘邦攻打咸阳,另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带领20万大军到巨鹿去解赵国之围。
宋义和项羽带领秦军赶到了安阳,项羽建议立即出击,与赵军里应外合,击退秦军。但是宋义贪生怕死,听说秦军兵马众多,声势浩大,不敢与秦军交战,主张按兵不动,想让秦军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去进攻。于是宋义命令楚军停止前进,按兵不动,秦军在安阳一住就是46天。项羽急了,对宋义说:“秦军包围巨鹿,形势紧急,咱们应该赶快渡河,和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却说:“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同时下令:“将士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就要按军法砍头论处!”项羽气愤不已。这时北方已经临近冬季,天气寒冷,连日下着大雨。楚军军粮接济不上,士兵们饥寒交迫,一时间怨声载道。但是宋义仍然整天饮酒作乐,不思战事。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一怒之下拔出剑来杀了宋义。楚军将士们大多是项梁的老部下,再加上宋义在军中本没有太高的威望,大家见项羽把宋义杀了,都表示愿意听项羽指挥。
项羽把宋义被杀的事派人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虽然很不满,也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命他统领军队向北进发。当时战争形势十分危急,赵将陈馀的5000兵马全部阵亡,齐、燕的军队慑于秦军的气势,不敢应战。而秦将王离率20万人将巨鹿围困,章邯率20万大军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并通过两侧筑有土墙的通道为王离军提供粮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项羽果断地派将领率军两万渡过漳水,切断了敌人的通道,并断绝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项羽决定立即率领全部楚军渡河与秦军决战,为了激励将士的斗志,项羽下令全军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口粮,把部队用来做饭的锅都砸碎,把渡河的船只全部凿沉,以破釜沉舟之势与秦军决一死战。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项羽激励将士们说:“这次战斗,我们是有进无退,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把秦军击退。”
在项羽的激励与鼓舞下,楚军将士士气大振,战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将士们把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杀敌,楚军个个以一当十,越战越勇。受楚军的感染,齐、燕等各路援军也都冲出阵营助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经过九次较量,楚军活捉了秦将王离,大败秦军,顺利解了巨鹿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