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水工结构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吴中如,1939年10月21日出生于宜兴新庄乡。早年就读于当地汇滨小学、宜兴和桥中学。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安全监测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三峡重大基金课题、重点基金和973等8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二滩等工程项目5项,龙羊峡和佛子岭等科研项目60多项,先后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14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在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反分析理论,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等专著8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2月17日,吴中如院士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18日)1995年2月18日,我国化学工程的一代宗师李寿恒病逝
李寿恒,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倡导并实现了“三志”、“三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一系列教育思想,制订并推行了一整套教学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一至四届浙江省民盟省委委员,五至七届民盟省委顾问,浙江省政协第一至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对中国化工教育、化学工业的创建、发展和振兴,对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以及浙江大学、浙江化工学院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的一代宗师。
李寿恒,字乔年,1898年2月21日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1910年进上海龙门师范附小,1913年9月入江苏省常州中学。1918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于1920年8月赴美国留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和研究助教的职位,1925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问,与王箴、庄长恭发起成立“留美学生中国化学学会”。同年7月学成回国,在东南大学任教授。1927年4月初,应聘到浙江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同年8月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次年4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任教授,1928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化学工程学学士。1936年5月,校长竺可桢聘李寿恒兼工学院代院长。1947年8月后,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兼化工系主任。1950—1952年,任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工系主任,浙江省化工试验所主任。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化工学院院长。1985后任浙江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工学院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浙江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2月18日,病逝于杭州。
(19日)1942年2月19日,宜兴县第一个农民消费合作社建立
1942年2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农村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在闸口的万福村建立。当时,宜兴县县长张之宜提议,指定蒋泽民、吴其昌、蒋镇三人负责,在闸口地区筹办消费合作社,以解决群众生活之急需。消费合作社主要为方便群众,服务于社员,不是为了赚钱,因此供应的商品一般都要比周围私人开的商店便宜二成,而且对一些暂时无钱的社员还可以短时赊欠。广大社员和农会会员把消费合作社当成自己的商店,人人关心爱护遵守规章,从未发现一起社员将商品转手倒买,从中牟利的事。同时,由于社址适中,离杨桥三里、钟溪三里、楝树港四里,而且供应商品对象是社员和农会会员,因此与邻近街镇上的商人也无利害冲突,对平抑周围街镇的物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宜兴县第一个在党领导下办的消费合作社,从开办到停业只有二年半时间。但广大农民知道了消费合作社的优越性,而且有了亲身经历的感性认识,合作社这个名词在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信誉。
(20日)2003年2月20日,全市完成农网改造,城乡实现用电同价
2003年2月20日,全市农业生产用电及非、普工业用电实行同网同价,从而实现城乡用电全面同网同价。2000年3月,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宜兴成为全省首批完成农网改造的市(县)。自1998年11月启动农网改造工程后共投入2.538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329千米,低压线路5048千米,新增更新配电变压器1883台,农村电价降到0.59元/千瓦时,低于省“两改一同价”方案中的同期水平。2000年12月26日,宜兴市通过国家农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验收,并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统一电价:0.52元/千瓦时。
(22日)1992年2月22日,宜兴市电影放映工作获全省“十连冠”
1992年2月22日,宜兴市文化局召开宜兴电影工作“十连冠”庆祝大会。省、无锡市的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广电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来贺电。市影剧公司十年中始终坚持“两为”服务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巩固和发展农村电影市场,从1982年起,发行、放映收入每年平均以13%、12%的速度递增,十年跨了十大步。1987年在连续六年保持江苏省县级公司电影发行放映收入领先地位的基础上,1988、1989年连续迈大步、上台阶,放映收入分别突破了400万和500万元的大关,进人了全国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队伍的行列。1991年在遭受特大洪灾、全市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排除万难配合中心工作,放好“主旋律”影片,千方百计开展“达标创优”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注重设施改造,强化目标管理,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市放映收入达到了518.6万元,连续十年蝉联江苏省第一。宜兴市影剧公司在1987、1989年连续两次被广电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称号,多次被省文化厅、无锡市评为先进单位。
2004年2月22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奠基
2004年2月22日,建国后宜兴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在宜城奠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宜兴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以省属宜兴轻工业学校为基础,整合江苏电大宜兴学院的部分资源组建而成。她的建设将填补宜兴独立建制高校的空白,是宜兴教育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学院新校区位于宜城镇龙潭南路,占地31.2公顷,计划投资2亿元,一期工程占地20.5公顷。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
(23日)1907年2月23日,电影戏剧艺术家于伶诞生在宜兴元上乡
1907年2月23日,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于伶在宜兴元上乡的一个小山村出生。于伶早年就读于苏州草桥的省立第二中学,1931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第二年加入左翼剧联北平分盟,同年转至上海,担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总盟执行会组织部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任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宣传部秘书,后担任新组建的江苏省委文委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派往香港,协助夏衍办《华商报》,同时与司徒慧敏、宋之的、蔡楚生等组织旅港剧人协会。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上海剧艺社,演出进步戏剧。1948年经香港进入苏北解放区。上海解放后,于伶担任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后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电影厂厂长等职。1955年,因“潘汉年冤案”受株连,“文革”又遭迫害,被关押9年,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他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后又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1984年起,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名誉副主席,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6月逝世,享年91岁。
于伶是我国著名剧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从1932年起,他先后创作了40多个独幕、多幕剧和电影剧本。主要剧作有《夜光杯》、《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等,均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他创作的话剧《七月流火》和与人合编的《聂耳》拍成电影后,受到广泛好评。
(24日)1992年2月24日,南漕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全市率先挂牌
1992年2月24日,“宜兴市南漕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牌子庄重地挂在了南漕乡政府大院门口,这是宜兴第一个挂牌的乡镇人大主席团。全市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当年3月中下旬全部挂牌。
1993年2月24日,中共宜兴市纪委、市监察局合署办公根据上级要求,经宜兴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纪委、市监察局于1993年2月24日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履行纪检、监察两种职能,合署后内部机构精简26.3%,并及时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和职责,避免了工作中的重复和交叉。3月底,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完成纪检、监察合署工作。
2005年2月24日,天音化工公司实验室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