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28日,“十佳民警”揭晓及表彰大会在市委会堂召开。荣获首届“十佳民警”荣誉称号的有:周早根、陈金平、许锡林、王国忠、邵建奇、吴自强、刘顺中、吴中石、王伯年、吴德平。这次评选出的十佳民警,都是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模范,他们牢记宗旨,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成绩卓著。公安系统同时决定在系统内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活动。
1995年12月28日,宜兴最长的公路桥——东沈大桥建成通车
为改善市内交通,宜兴市决定建改宜城东环线,东环线北起宜兴陶瓷商城,与沪宜线相连,向东经十里牌唐东村后转折向南,与宜(兴)官(渎)公路、宜(兴)大(浦)公路交叉,越大溪河、城南河,在龙潭村附近转向西与陶都路连接,路线全长6.55千米,宽42米,为宜城城区东面外围的交通要道。东氿大桥处于宜城东环公路上,位于溪隐村的东侧,是宜兴规模最大、最长的公路大桥,跨越大溪河、宜浦公路和城南河,由东氿段、高架桥段、城南河段三段组成,全长622米,净跨径557米,宽15.5米,其中行车道宽12米,全桥由26个桥孔组成。大桥两侧设有米蒂式扶栏和灯柱,彩砖铺人行道,并在宜浦线两侧各设一架人行楼梯,以方便行人上下。东环公路和东氿大桥工程总投资约5270万元,于1995年4月18日正式开工,历时8个月完工,于1995年12月28日举行通车典礼。东环路和东氿大桥通车,分流了城区车辆,减轻了城区交通压力。
1997年12月28日,省内首家私营企业家协会在宜兴成立
1997年12月28日,江苏省第一家私营企业家协会——宜兴市私营企业家协会成立,这标志着市私营工业企业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宜兴市私营企业家协会将以提高企业家素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为目标,组织企业家广泛接触、交流、探讨企业发展思路,为宜兴市经济发展作贡献。
2002年12月28日,横山水库引水(引横入宜)工程开工
2002年12月28日,横山水库引水(引横入宜)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水利部、省水利厅、太湖流域管理局和无锡市、宜兴市的领导出席开工典礼。该工程总投资约3.6亿元。铺设横山至宜城日供10万吨饮用水管道30.9千米,建增压泵站1座。2003年10月6日,工程竣工,标志着宜兴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探索水务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为确保饮用水安全,2003年底,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兴市决定展开横山水库水源保护试点工作,2004年2月4日,水利部副部长陈雷到宜兴视察该工程进展情况,并支持宜兴市把横山水库作为全国惟一的水源保护试点项目申报,2005年3月,横山水库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惟一的水源地保护试点。试点工程建没任务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污染源治理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与水质净化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包括合理划分水源地保护区等级、制订水库保护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和城镇布局等。
(30日)1986年12月30日,全县工农业年总产值突破30亿元
1986年12月30日,全县工农业年总产值突破30亿大关,其中工业总产值超25.7亿元(乡镇、村工业总产值超过21亿元),农业产值达4.3亿元。特别是农村,不仅乡村工业继续以46%以上的速度发展,而且随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林副业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宜兴县的农业增长6.7%,其中副业总产值的增长比例达到20.3%。
1991年12月30日,宜兴市出现严重冻害
1991年12月28日~30日,宜兴市最低气温分别为-8.4℃、-7.6℃、-9.7℃,地表最低温度达-12.1℃、-10.0℃、-9.4℃,为该市自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12月份中出现的第二个低温年(1973年12月26日最低气温-10.3℃,地表最低气温-14.0℃)。25日起普降大雪,至27日,雨雪量达57.1毫米,积雪深9厘米。为全市历史上少有的突发性湿冻年份。“三麦”普遭不同程度的冻害,一般冻害在3~5级之间,早播嫩长麦田冻级达5级,大多数叶片受冻枯黄,个别严重田块麦苗仅剩分蘖节和心叶。宜城镇3个蔬菜村直接经济损失约6.7万元,柑橘遭受有史以来第一次严重大冻,全市柑橘三级以上冻害达100%,四级冻害40%,五级冻害30%。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因大雪冰冻中断2~3天。
(31日)1951年12月31日,中共宜兴县委开展第一次整党
1951年12月31日,县委根据4月9日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精神,开始第一次整党,至1955年3月结束。整党工作与社会上的“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运动”同步进行,按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对党员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参加整党的共有79个农村党支部,546名党员,通过整顿,共处理了党员71名,其中开除党籍22人,动员退党11人。
2003年12月31日,市汽车南站落成
2003年12月31日,总投资达2680万元的宜兴汽车南站建成投用,该站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停车位置200个,是宜兴市首家按国家一级标准建造的长途客运车站。
2005年12月31日,紫砂陶艺列非物质遗产手工技艺类第一位
2005年12月31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告”,在入选的第一批501个项目中,宜兴紫砂陶艺名列手工技艺类第一位。
1933年12月,分水青年承国英筹办西桥工学团
1933年12月,分水乡西桥北塘下村知识青年承国英(后改名承继行)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热情支持下,偕同陆静山、侣朋在家乡筹办西桥工学团,翌年春开学,办学方针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陶行知先后派多名先生任教,张新夫(即张劲夫,后任国务委员)是陶行知派来的第一任老师,来时其弟张建(解放后任高教部司长)同行,他帮助学校老师每周开一次工作检讨会,总结经验,提出新任务。另外还有王佐舟、楼展、陈光宇等。工学团探索建立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在群众中普及文化,还建立了小农场,创办农民信用合作社,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活动是西桥工学团留给宜兴的宝贵财富。
1937年12月。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成立
1937年12月,参加过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暴动的朱廉和受国民党反动政府迫害从狱中逃出的李复,在金坛6区爱国区长蒋铁如的帮助下,在宜北臧林组建成立“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在长滆、太滆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逐步发展到200多人。
1938年12月。新四军开辟了宜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2月,新四军开辟了宜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翌年2月,中共《战斗报》支部秘密成立,这是宜兴抗战时期最早的党支部。该支部主要做了发展工作和宣传工作。先后在报社、“宜兴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等单位发展了一批党员,从此党的工作逐渐活跃起来。党支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支持学生罢课斗争,唤起民众投身抗日。
1942年12月,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2年12月,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张之宜。县政府发出布告,实行“二五”减租,提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做到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团结一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98年12月,宜兴市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1998年,宜兴市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市出生人口644.1人,人口出生率为5.79‰,比1997年下降0.96‰,自然增长率为-0.93‰,比1997年下降1.29‰。
2003年12月,宜兴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八位
2003年12月,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揭晓:宜兴市在全国2026个参评县(市)中名列第8位,比上年提升5位。这次评价以地方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等5个基本指标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3个参考指标。2004年3月,在由省社科院专家学者完成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区域性评估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宜兴市的小康情况名列全省54个县(市)第七位。2004年11月6日,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宜兴市排名第七位。2005年11月,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最新评价揭晓,宜兴市位列全国第九名。
2004年12月,宜兴市获团中央表彰的“全国团建先进县(市)”殊荣,这是宜兴历史上团建工作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2005年12月,官林镇的吕顺芳为百名孤儿找到亲人的事迹被评为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
2005年12月,宜兴市被命名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
2005年12月,宜兴市被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