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一生喜爱饮酒赋诗,他认为饮酒赋诗是人生一大乐趣。他饮酒不同于一般人,饮酒助诗兴、饮酒可陶冶情操。在德安吴山乡渊明故里的宅边,有一方大石,横卧河边,据陶氏后裔讲大石两边有两颗大樟树,枝叶茂盛,遮天盖地,陶渊明经常醉卧在大石上,显得格外凉爽,可惜这两颗大树据说在1958年被砍伐,现已不存在了。大石对面的河床上,仅有个大树桩,证明此处曾经有过大树。据《南史》记载:渊明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后人便称这块大石为“渊明醉石”或陶公醉石。陶渊明饮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自称:“吾常得醉酒,足矣。”因此,陶渊明常醉卧石上,年深日久,便隐然有人卧形。在这块醉石的附近,有一块形象逼真的乌龟石。从正面和侧面看,像乌龟正从山里爬出来,从远处望去,岩石像一个龟头,背后的山包是龟背。相传陶氏祖先陶事成南逃至此,8根箩索齐刷刷折断,因而就地落户,在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就是这灵龟石作为陶姓在德安发祥地的悠久传统和定居的标志。
星子温泉附近也有醉石,朱熹在上面刻有“归去来馆”和陈舜俞“醉石”大字,石壁上有“渊明醉卧此石”6个字,还有明代诗人郭波澄的《醉石》诗:“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情。石上醉痕在,石下醉源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诚心。似醉无非醉,永怀宗国屯。盼盼石上痕,相亲欲老舍。沉醉非美酒,深情石应领。脾脱当时人,懵腾谁复醒。”
宋代诗人程师孟《醉石》诗:“万仞峰前一水旁,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几片石多情,曾送渊明入醉乡。”还有一首颇有名气的醉石诗,石上许多历代名人题刻,如欧阳周华、李升华、吴亮、颜正卿、陈舜俞、龙江夫、朱晦翁等题咏,不愧为:“不少醉眠人,总无人指数。渊明此醉眠,人石俱千古。”醉石四周环境优雅,绿荫葱葱,泉水沥沥,非是仙境胜仙境。两处醉石的出处,无需分辨真伪,从醉石的印记和醉石上后人题刻的诗意来看,崇敬陶渊明的情怀却是一致的。后人叹曰:千古难忘渊明情,万载永注醉石痕。
4.德安竹枝词(刘鹏程)
刘鹏程,字海博,号扶九,德安人,学识渊博,士林该敬如泰斗。但功名未就,毕生教书为业,门下人才辈出,曾纂辑《修水县志》。
德安竹枝词4首,借助对普动民众日常生活场景描绘,反映当地招魂民俗文化情景、商贸流动、社会繁华等民生状况。前二首记述城镇传统文化的民俗生活,后两首叙述近代商品经济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言语犀利,笔带锋芒,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及市场转型的观察和关注。
城中无日不招魂,才见南门又北门。信是神灵肥庙祝,牲劳酒食餍晨昏。
曾记南乡谷熟时,家家负贩聚街逵。日斜偿罢茶烟费,赢很担头酒一瓻。
驿里苍茫水势连,朝朝送客县门前。憎他失业滨湖子,也向侬乡驾渡船。
近城十里五麻行,一样庄头两样偿。价值低昂经纪手,不由乡户不由商。
德安县今非昔比,经济富裕,商业繁荣。新建的义峰山公园和雁家湖公园,鲜花朵朵、绿树成荫,漫步间,只见一座崭新的现代山林城市正在鄱阳湖畔崛起。
(九)共青城
1.地理概况
共青城原是德安县城的一部分,199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台商投资区。2002年共青城的行政体制得到理顺,行政级别提升为副厅级,并赋予政府职能,为共青城的经济发展解除了“行政壁垒”。2002年10月,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共青城开放、开放区管委会(副地级局委)。2010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县级市。2010年12月28日,共青城市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管辖范围为:一街三镇、茶山街道,辖:东湖社区、南湖社区、西湖社区、北峰社区、富华社区。甘露镇辖:甘露社区、甘露村、前山村、林场、双圹村、园林场、双桥村、燕坊村、坪圹村。江益镇辖:江益街社区、江益村、红林村、栗坂村、跃进村、荷圹村、爱国村、红星村、增垅村、南湖村。共青城现有人口19万人。
从2008年起到2020年,作为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共青城的城市及产品发展必须根据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适应发展阶段的步骤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大体可分两大时期:由2004年—2010年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的战略拓展期;2011年—2020年为全面推进、最终实现的战略完成期。
在战略完成期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建成面积达到撤区设市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九江市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设立共青城市,使一座崭新的城市崛起在鄱阳湖畔、赣北大地上。
2.历史沿革
1955年以前,这里的地名是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现在这里的地名是共青城:这个变化是因为98位上海青年人的到来,他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建了今天的共青城,一个充满朝气的地方。
1955年10月18日,98位上海年轻人到达鄱阳湖畔、庐山南麓这片他们将为之奋斗的地方。没有房屋,先搭建茅棚,没有粮食,就开垦荒山。白天开荒挖地,晚上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乐的喧闹打破了这片荒芜人烟的寂静。艰苦奋斗40天后,当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的胡耀邦同志专程前往看望,并在垦荒队临时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夹着卫生棉球为他们提出社名“共青社”。从那天起,这地方的名字便是“共青”。
当时,党中央刚决定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成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胡耀邦同志的到来和题词给这些上海青年极大鼓舞。大家高呼“茅棚万岁”!这时胡耀邦同志严肃地说:“茅棚不能万岁,顶多只能三岁。希望你们把荒地变成良田,能在这里建成一个小上海,从此,将荒地建成现代化城市,成为一代代垦荒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1957年,江西省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到1969年3月,德安县委作出决定,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从此共青人就在南湖这块土地上重建新场,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和血汗描绘发展经济的新蓝图。
在10年浩劫的日子里,共青人仍没有放弃发展经济的努力,1967年,共青垦殖场开始试产面向香港市场的板鸭,很快达到年产量10万只的能力。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共青城”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让中国的“鸭鸭”成为全世界的朋友。
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听取了共青人代表的汇报,欣然命笔“共青垦殖场”。新的名字,总是代表着新的发展,在新的时代里,新一代共青人如鱼得水、大展宏图。198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第二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逝世,根据他生前的意愿葬于此城。我们老一辈共青和后辈年轻人没有忘记胡耀邦总书记当年的支持和关怀。
共青城的富华山上,苍松翠柏环绕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三角形墓碑,形似红旗一角,碑石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的侧面头像,虽经多年风雨的洗礼,胡耀邦凝眉忧思的面庞依然清晰,墓地海拔42.7米,坐西向东,占地两平方公里,两条墓道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曲折艰辛的一生。
清明时节,山茶花落满地红,鹧鸪声咽,伟人已去经年,墓碑前敬献鲜花,花圈者络绎不绝,以示纪念之情。
1993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视察共青城题词: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国家内外享有盛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发区。
1995年3月19日,江泽民主席视察共青城。亲笔写下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8个苍劲的大字,对共青人的努力作了充分的肯定。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给共青人以鼓励和关怀。2007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来共青城视察,要求江西省省委、省政府要建设好、管理好共青城。2009年9月25日李克强同志视察共青城时说:向你们的父辈、向老共青团员们致敬!他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
李克强当即叮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继续大力支持共青城的发展,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的宏伟目标,变成生动的实践。
从50年代开始,上海98位年轻人来到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到现在的共青城,从破草开荒搭茅棚、自强不息拓荒种粮食、养猪、养鸡、特别是养鸭,在庐山脚下鄱阳湖畔、塘、湖、港、汊到处都有放鸭的老共青,到处都留下了放鸭人的脚印。德安城里,九江街上到处都有卖鸭蛋的老共青。60年代末,共青垦殖场开始试产板鸭,并进入香港市场。70年代初凭着几十件羽绒背心,竟催生出全国最大的羽绒生产基地,并让鸭鸭服饰走向全世界,同时带动其他食品行业,如80年代的香槟酒,90年代的各种品牌的共青啤酒,畅销全省。以鸭鸭为龙头,带动了其他工业、商业的兴起。昔日荒凉偏僻的拖沟岭,今天腾飞的“共青城”。这是老共青带新共青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辛勤汗水浇灌的共青之花所结的累累硕果,更是几届中央领导扶持、鼓励的结果。特别是胡耀邦总书记多次看望、关心、支持。我们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直至今天的“共青城”,艰苦历程,沧桑岁月,共青人走过了56个春秋,他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把当年的茅棚变成高楼大厦,把当年的鸭棚变成了千百家现代化工厂,共青城朝着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宏伟目标在奋力腾飞。
3.历代名人燕公楠
根据史料和甘露镇燕坊村当地的《燕氏族谱》记载:才智双全的燕公楠,字国才、号五峰,他先祖燕肃曾任北宋礼部侍郎,龙图阁学士、赠太尉;燕肃之子燕虞部官至郎中,燕虞之孙燕玟随宋高宗南迁,而其族人也从北方南迁至江西庐山脚下,再迁到今天的共青城甘露镇燕坊村定居,燕公楠就出生在今天的燕坊村。
相传燕公楠的母亲雷氏,梦见无色巨翼飞入帐中,生下燕公楠,燕公楠从小聪敏异常,他苦读诗文,但10岁就能写文章。当他欲参加科举考试时父亲不幸去世,在家守孝3年,复考时却未能如愿,后来他做了连帅的幕僚,先后立功,连续提升五次,官职到赣州通判。元灭宋后,燕公楠随着主帅归顺元朝,次年平乱有功,被召至元朝京都,忽必烈赐其名“赛音囊嘉岱”,并任命他参与朝政。他婉谢了忽必烈,并要求外放做地方官,元世祖尊重他本人意愿,先后任命他为浙江中书省和江淮中书省。元朝后改中书省为尚书省,又任命他为江淮尚书省。
他在历任地方官员期间,对江南的故乡和人民怀着一份特殊情感,曾在他的《摸鱼儿》词中写到的“……又浮生,平头六十,登楼怅望荆楚—祗梦听,枝头翡翠催归去……”,虽然短短数字,可以看出他浓浓的思乡情谊。燕公楠六十有二,在京故世,根据他本人生前意愿,还是魂归故里,人们把他安葬在鄱阳湖畔的山水之中。
二、上饶地区
(一)鄱阳县
1.地理概况
属上饶市辖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岸。东达景德镇市,西濒鄱阳湖,与九江市都昌县、彭泽县及南昌新建交界,北接安徽东至县直达安庆,南邻乐平市余干县、万年县、直通南昌、上饶、鹰潭。
全县东西宽71.8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国土总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境以丘陵、山地、水面为主。为全国第一大县。其中耕地面积114万余亩,山地234.1万亩,水域面积141万亩,湖潭、草洲湿地27.81万亩,历来称为:“四山二水二分田,
二分草洲和庄园。”
2004年底,全县辖14个镇、20个乡。全县总人口148万。县政府驻鄱阳镇。
2.历史沿革
春秋时为楚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番阳县,治鄱阳县,以番水之北得名,属九江郡。西汉改为鄱阳,因鄱江之阳,属豫章郡。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汊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湖。”建安十五年(210年)属鄱阳郡,为郡治,郡县治古县渡。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鄱县还辖今址。
南朝齐鄱阳郡还辖鄱阳县。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江州至吴州,领鄱阳郡,州郡同辖鄱阳县。隋平陈属饶州,为州治。大业初夏为鄱阳郡治。西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得名。唐武德五年为饶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鄱阳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治。元为饶州路治。明为饶州府治。1912年废府属省。1914年属浔阳道。1926年复属省。1952年属上饶专区。1957年改名波阳县。1971年属上饶地区。2003年12月17日经民政部批准,波阳县恢复鄱阳县名。
1983年7月起,全县各乡、镇、行政村及自然村作了部分调整,个别乡镇作了较大的调整,到2004年,年底全县核定14个镇、20个乡至今。
3.资源
山林绵亘,江湖密布,234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141万亩自然水域面积,可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低洼鱼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大水产县,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该县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丰富,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湖藜篙、白莲等。
该县有耕种面积110万亩,山地沃土234万亩,是我国粮、油、棉、生猪重点生产区。鄱阳县、乡、村、户四级特色创新;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经济强项,村有骨干品种,户有主营项目。滨湖区特色养殖品种;甲鱼、银鱼、鳜鱼、青虾、河蟹等。农产品有:黑芝麻、百合、烟叶、莲子、蔬菜、药材、板栗、水禽、畜禽、中药材(灵芝)养殖牛羊工程也具规模效益。
该县矿藏:有莹石矿,储存量巨大,计总藏量约70万吨,花岗石储芕量约1.8亿吨,瓷土、石灰石、煤、金、钨等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自然景观:有盛产灵芝的芝山,晋代文学家郭璞尖、五峰,范仲淹赞称的“小海南”——湖中鸟岛飘里山,朱元璋大战陈友谅遗址——巍峰峭壁的狮子叠峰,避暑胜地莲花山。莲花山风景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各种名贵的天然树种保存完好,全国大型水库——军民水库,此地皆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宝地,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天然的世外桃园。该县濒临鄱阳湖畔,拥有较大的水域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白鹤越冬地,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类,是世界上重要保护湿地之一。丰水期,湖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面浩浩荡荡,枯水期,草洲辽阔,芳草萋萋,候鸟出没期间,鹅鸣鹤舞,碧波浪舟,可观鄱阳湖名胜古迹;宋朝年间的永福寺塔,江万里率全家投河殉国的止水亭,陶侃衣冠塚,古老文庙,十景东湖,全省最大的莲山汉墓群等。游人赞曰:江南富裕在鄱阳,灵芝遍山粮满仓,水产珍禽天下最,还有自然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