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南瞰西山,北望匡庐,县境与都昌、星子、德安、瑞昌、武宁、靖安、安义、新建等八县交界。全县土地面积2035平方公里,人口36万。县辖16个乡镇、两个农垦企业集团、拓林湖风景管理局。
永修县交通:县城距南昌市40公里,距昌北机场18公里,距庐山机场70公里,距九江市80公里,京九铁炉、昌九高速、105国道、316国道贯穿全境,连接南北,正在修建的昌九城际轨道及永武高速公路也经过该县,修河蜿蜒104公里,潦河自西南入境,在山下渡与修河交汇,赣江也经吴城流入鄱阳湖。省内通赣江、信河、抚河、饶河、修河五大水系,外连长江流域各省市。
县境地理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南九公路(105国道)以西多为山地,主要有九岭山脉东端的云居山和杨岭山,最高峰海拔969米,京九铁路以东为河湖冲积平原,海拔30米以下,中部沿南九公路两侧,丘陵交错。境内河、湖港汊、水道纵横。主要河流发源于赣西北幕阜山脉的修河,从拓林水库泄流后经原河道由西向东、至吴城入鄱阳湖,在本县境内长104公里;发源于靖奉山区的潦河经安义由西南流入本县到涂家埠入修河,主流约22公里。在古代永修的经济物流,主要依赖这两条河的水上运输。
2.生态环境
永修县矿产资源:经勘察发现20多种矿物质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钒矿、锑、沙锡、石英沙、石煤、瓷土、花岗岩等。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入境河川经流,自产地表水资源。鄱阳湖流域,修、潦河水系,境内湖泊密布,河港纵横。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3.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4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22.93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266立方米。总体来说,永修县水量丰富。
旅游资源:永修县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西北有山水秀丽的拓林湖闻名江南的庐山西海,又名“千岛湖”,湖中大小岛屿近千座,千姿百态,星罗棋布,彩舟往来如织,生气勃勃,引人入胜,成为九江、庐山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西南有天然奇秀的佛教圣地云居山,山巅真如禅寺是佛教曹洞宗著名寺院、全国对外开放重点寺庙之一。东有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越冬的最大栖息地,国际A级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区内冬季天鹅、白鹤等30余种,数万只珍禽聚会,蔚为壮观。另外还有燕坊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情娱乐度假部落”,其次还有凤凰山桃花园、燕山龙源峡等景区。
3.历史沿革
永修、古艾地、秦隶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置海昏县。南朝宋元嘉二年“废海昏”,改名建昌县,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县同名,改称永修县。
鄱阳湖西岸的永修县,自古就有“海昏秀域”的美称。山水映辉,渔歌唱晚。历史上这里曾经硝烟弥漫,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我们总能在山脚鄱阳湖边寻觅到古城遗痕。数千年来,在这青山绿水的鄱阳湖畔,风云变幻,残酷的争夺之战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他们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四处逃荒、寻求生计。
4.历史事件
⑴西汉年间,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因失宠被废,分封到了海昏为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忽然被霍去病的弟弟大将军霍光拥戴做了新皇帝,但他在即位后的27天里,做了1100多件荒唐失礼的事,霍光认为他不堪重任,突然发动政变,请求了15岁的小太后废除了刘贺的皇位,打发他回到昌邑国,过着被监视的日子。直到8年后,新帝刘询发现刘贺卑微不堪猥琐度日,没有复辟的打算,刘贺再次被贬到今天的永修县做了“海昏侯”,在这里虽然解除软禁,但仍然被周边的官吏秘密监视,刘贺与当地的一个叫“孙万世”的人交往,孙万世问刘贺:“在被废除皇位前,君为什么不坚守内宫,关闭内宫,斩杀霍光,却听凭他夺取皇位呢”?刘贺说:“是啊,当时太年幼,真是失策。”孙万世又希望刘贺做“豫章王”,刘贺说:“道理如此,话不宜说啊。”朝廷得知下令查办了刘贺,差点逮捕他,皇帝说:那就削除他的3000户封邑吧。于是只剩下1000户人口赋税,不久刘贺愤慨而死。据野史记载,刘贺在鄱阳湖上曾往返棹舟浮江,至赣水口愤慨而还,后人称此湖域为“慨口”。
400年后晋太兴二年(318年)这里发生大地震,鄱阳湖底发生剧烈地质运动,鄱阳湖与长江分离,只留下湖口入江,地理变化太大,所以今天无人知道慨口在哪里,只留下历史的疑云飘渺在空中。
1500多年前海昏国的遗址神秘消失,考古专家为了探索这个谜团,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并找到了古海昏和侯府的蜘丝马迹。在永修县吴城古镇的卢潭村,辨别一些古代的“跑马陵”、古代木桩群,加上这里“沉海昏县,浮起吴城镇”的传说,让世人平添许多思绪。
古海昏地域较大,《九江年鉴》记载:东汉后期先后把海昏分为建昌,海昏(今江西永修县西)新吴(今奉新)永修、西安(今武宁),史书上还记载:“上潦营在县南十七里,相传昌邑王刘贺所筑”,在古县城艾城南面,有潦河蜿蜒,这与海昏侯刘贺的上潦营有一些合理的关系,据说在南昌县昌邑乡和新建还保留着刘贺的古城和紫金殿。
⑵太子疑云。根据《三国志》记载,吴国大帝孙权的次子孙虑,曾经做过“建昌侯”。孙虑从小聪明机智,才艺过人,深受孙权器重。黄武七年(228年)3月,孙虑16岁就被父皇孙权封为建昌侯。封地就在现今永修境内。
黄龙二年(230年)丞相顾雍等上奏孙权,说孙虑日益成熟,前途无量,“应该进爵称王”,孙权没有同意。不久又有臣上书孙权,指出孙虑秉性聪敏,文武全才,应该委以重任,确定王位于名号,于是孙权封建昌侯孙虑为镇军大将军,开府治在半州城(今九江市西)。
孙权当时之所以封孙虑为大将军,就是战乱不止,凶邪肆虐,而孙虑文韬武略,志气高昂,定能为国佐定大业。信任孙虑给予兵马大权,治理一方,孙虑内修文德,外经武训,为人稳重谨慎,不辜负父皇一片苦心。上任后,尊奉法度,敬纳师友,深得众望,平定叛乱,深得民心,作出了不少功绩。可是好景不长,仅过了两年,嘉乐元年(232年),孙虑不幸夭折,时年20岁,对于他的死,史书上没有记载,是否暴病或死于吴国皇宫权力之争,至今无法考证。
相传孙虑曾被孙权立过太子,在永修4年期间,由于他勤政爱民,深得百姓喜爱,所以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如:王母墓、马喷水、吴王墓、象简朝天等,艾城谦田村仍然有“太子读书洞”遗址。
孙虑和他的母亲都安葬在永修,他们的墓地背后有座山峰名桃花尖,因为山体光滑矗立,平直兀突,很象古代官员上朝的“象简”,所以后人称为“象简朝天”,传说还有7位仙女把守坟墓。至今在鄱阳湖畔还留传着一首动人的民谣:“桃花尖,雾沉沉,马尾水,洒金银,朝天简,天葬坟,七姐妹,把洞门。”
⑶永修磨刀村。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磨刀村不仅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拓林湖畔的一块文化瑰宝,是修河文化的内容之一。根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氏村民是唐朝李氏皇族后裔。“磨刀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12代世孙,是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唐昭宗即位后,大唐王朝已走到了末路,为避免李氏宗谱遭受灭顶之灾,昭宗让家族人等逃命,辗转来到建昌(现在的永修),定居磨刀村。当年三国名将关羽奉命驻守建昌、湖口一带,磨刀村是关云长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据说那块磨刀石还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永修县志》都有记载。
磨刀村是块风水宝地,李氏后裔繁衍昌盛,近百万名族人四处迁徙后,拥有了不少达官显贵。如北宋皇佑元年进士李常担任过史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封为侯爵,李常的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是黄庭坚的母亲;还有近代李烈钧、李宗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每年农历9月23日,外迁的李氏族人自觉地回到磨刀村祭奠始祖。
日军侵华时,将磨刀村的始祖李衟公祠拆毁,建造了碉堡,把祠堂上的刻有“仙李蟠根”的石匾毁掉。上世纪70年代兴建柘林水库,随着水库里水位的抬升,李衟的坟墓被淹没。1989年,李氏后裔集资重建了一座新坟,以供清明祭祀。2007年2月,鄱阳湖水系遭百年不遇大旱,鄱阳湖水体下降,相应地柘林水库水位严重下降,李衟坟墓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园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3块墓碑上隐约可辨认“大唐太子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李衟墓的重现,为磨刀村李氏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⑷朱元璋决战鄱湖。元末农民起义军赶走了蒙古族铁木真人,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队伍向南方挺进,首先遇到的强敌是盘踞在鄱阳湖内的陈友谅,他在鄱阳湖区盘踞了近20年之久,势力雄厚,并建立了“汉”王国。以九江为“汉”王国都。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10万大军,攻打朱元璋,朱元璋以陈友谅的好友康茂才做诱饵,伏击陈友谅,陈军大败。此后陈友谅养精蓄锐,制造战船,利用久踞鄱阳湖水上优势打败朱元璋,他带领60万大军,围攻南昌、永修、德安、都昌等地。朱元璋率领20万人马迎战,陈把朱元璋的部队引诱到波浪浩淼的鄱阳湖中,开始了决战鄱湖。
陈友谅的水军实力非常强大,朱元璋在鄱阳湖上一败再败,于是便用火攻、偷袭等攻势,最后陈友谅竟被乱箭射死,一时间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兵将四散崩离。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后,他的势力空前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王朝。
大战鄱阳湖结束后,鄱阳湖上流传着许多有关朱元璋、陈友谅决战的传说故事:在永修县吴城镇,有一座伸向鄱阳湖畔的亭楼,叫“望湖亭”,这个楼阁是陈友谅的夫人娄妃喜爱观湖的地方,娄妃是位有军事眼光的女中豪杰,她设计的艨艟战舰,多次打败了朱元璋。有一次娄妃对陈友谅说,你明天出战一定能打败朱元璋。可是陈友谅刚愎自用,戏弄娄妃,次日陈友谅得胜归来,陈却对部下说:“你们按我的计划,偃旗息鼓、拖枪而归。”娄妃在望湖亭上摆下庆功宴,专侯夫君胜利归来,可是期盼到的却是拖枪而回、大败而归的情景,娄妃仰天长叹曰:“夫君福薄,不能统一天下。”于是跳入鄱阳湖中自杀殉国。她的尸体在鄱阳湖中倒流40里,流到了王家渡口,颜面如生,陈友谅大悲将娄妃葬在南昌章江门外,墓前用青石刻了斗大的“江流表节”4个大字,后人将这座望湖亭改名“望夫亭”。
5.名人诗词
⑴苏轼过鄱湖
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本年7月过湖口,8月继续南下,经过南康军(今星子县),又经海昏(今永修)登临吴城镇的望湖亭,写下此诗。诗歌借景抒情,衬托出作者遭贬后悲伤情绪,人生的漂泊,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感慨深沉。
八月渡鄱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蔼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⑵赖学海吴城竹枝词
赖学海,字虚舟,广东顺德龙山乡人,平生好读书,不治技业,唯喜好诗文,客居吴城40多年,走遍吴城街头巷尾。著有《虚舟诗章》《雪泥诗话》等。《吴城竹枝词》共118首,以一个市民的眼光关注市民生活,通过一些看似琐碎事情的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吴城的繁荣实况。在这里自选5首《竹枝词》记述鄱阳湖地区的特产银鱼,吴城万寿宫商贸繁荣景象和码头搬运盛况,当年有一句鄱阳湖谚语: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从吴城的挑夫和妓女从业之多,从侧面反映展现了吴城当时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达。作者在五首诗内包括了吴城的五艺八作生意兴隆,他生动地把吴城的景、秀、人、文、特产用词的方式作了概括的描述。
●书生白面女红颜,古语如规未可删。莫怨金钱随地尽,只缘至满便贫闲。
相传永修有首民谣:两水夹一洲,此地赚钱此地休,白面书生无用处,红颜女子不知羞。
●货郎分设庙西东,新客来看万寿宫,七十六行轮演戏,坊前重叠挂长红。
●陈陈黄沙下渚矶,秋风秋水出银鱼。可怜密网犹羁汝,曝向秋白似丝缕。
●上街头接下街头,微雨新晴滑如油,十八把人挑货至,劝君行步莫轻浮。
●斜日犹高午饭余,行行耐取筋骨舒,眼前认得千英秀,扁担如林杂臭鱼。
注:吴城千英秀巷口许多鱼摊,谚云不臭不倒价,不低价卖,千英秀巷口的扁担密排在此待货。
6.永修古城
古艾之地,海昏秀域。建县于斯,昌盛一方。燕坊出土青铜器,见证夏商文明。探考古墓青瓷,再现魏晋遗风。南当洪都门,北承驯养尾;东临鄱阳湖,西纳幕阜岭。修河而永蒙利,居此乡而民安康。自古水路畅通,修河通鄱入长江,扬帆直达吴越地,逆流经上巴蜀关。
永修鱼米之乡,赣北粮仓。东域沃野,翻腾无边稻浪,湖港河汊,水肥鱼虾。西山多异兽,瓜果香万家。拓林湖中,千岛竟秀,碧水如蓝,外婆岛上,前辈指点,原始农耕文化,外婆桥上,摇摇欲坠,飘若仙家,爬山涉水,遍及鄱湖,桃花岛、猴子岛、鳄鱼岛、飞龙岛、天公造物、形态各异、千娇百媚、水上仙境、湖中桃园。
7.修河文化
七百里修河、激情扬波,滋润着赣西北苍茫大地,五千年文化。厚重深远,彰显出山与水无穷魅力。
修河又名“修水”,是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也是九江市境内最大河流,全长405公里,流域面积14784平方公里。修河流域是江西区域可考证的人类发源地,先民们事桑、务耕作,重农务本,民风敦厚,逐渐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修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的山背文化,到如今修河流域,流传的锄山鼓车水歌子、放排号子、全丰花灯、宁河戏、修河武艺等,都凝聚了修河文化的精华,修河文化铸就了修河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得到代代传承。“一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薰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徐俯的《春日游修溪上》,向人们描述了修水纯净秀美的自然风光。900多年后的今天,拓林湖又在向世人展示着美丽的修河风光,诉说着古朴的修河文化。
8.历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