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石钟山记》,李渤(773年—831年)字浚之,河南洛阳人。唐贞元中,与其兄李涉来庐山,在五老峰下修筑草堂,隐居读书。养一白鹿出入,时人称其为白鹿先生,此地西面环山,俯瞰似洞。长庆元年(821年)李渤任江州刺史,裁撤欠赋,疏浚南湖,筑堤建闸,植柳造桥,为民兴利。后人记其贤德,称为“甘棠湖”,称桥为“思贤桥”。李渤任江州刺史,游石钟山,跻崖穿洞,访郦道元遗迹“扣而聆之,南声函湖,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因撰写此记,且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鼓浪,水石相博,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比,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倚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湖,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泽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缪,留遗将来。(摘自《石钟山志》)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酈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声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杞止响腾馀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坚然有声者所在该是也,而此独以石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於山谷中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澎湃而为此也,舟迴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兴风水相吞吐有窥坎镗鞳之声,舆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窥坎镗鞳者,魏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兴余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所以世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求之,而考击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水域上的鄱阳湖大桥与雁列山隧道湖口县水域上的鄱阳湖大桥与雁列山隧道,解决了千百年代从手工摆渡到机帆船轮渡,遇刮风下暴雨,船不能行,行人苦等何其艰难,自从建造了鄱阳湖大桥,人行物流,畅通无阻,活跃了赣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诗为赞:
苍茫天堑架金桥,倒影长虹水上漂。穿山隧道车徐驶,豁目江湖景任描。
雁列风光添锦绣,盛世腾飞宏业著。双钟面貌显娇尧,高新科技看今朝。(谭柏生)
4.蛤蟆石
湖口水域姑圹镇南西鄱阳湖边有块天然大石头,半截水底半截外,上大下小真奇怪。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蛤蟆石,现在几乎看不出蛤蟆的形状,据说以前活像一只昂头鼓气、势欲跳入湖中的活蛤蟆,和真的非常相像,当地传说这石头是只大蛤蟆精变的。现在为什么不像呢?是因为“文革”时被炸毁了本来面目。
蛤蟆石东边与鄱阳湖的鞋山遥遥相望,嘴向东南,背朝西北。过去为这块奇特的石头,不知发生过多少纠纷。“蛤蟆”所处的位置是庐山的石嘴,它嘴巴向着鄱阳湖对岸的都昌县,屁股则对着石嘴东北方向的九江县。自古以来都昌地脊大贫,有人说这是有风水的原因,说它“身子坐庐山,嘴巴吃都昌,屁股拉屎肥九江”。所以九江富,都昌穷。就这样九江人把它当作发财致富的宝蛤蟆,都昌人把它当作吃家饭拉野屎的败家子,一个要砸,一个要保,争了一代又一代,实际上蛤蟆石只是湖中一块大石头,用不着讲什么风水,编什么故事,结果把鄱阳湖边一块天然的世景石毁坏了。变成了一块有其名无其实的四不像的孤石,着实令人惋惜。
5.《大孤山记》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华大夫,平生历游天下名山、秀水、探奇穷胜,并写下了不少吟咏之作。道光辛卯(1831年)初春,泊舟鄱阳湖,经大孤山(鞋山)湖水如镜,观金、焦二山皆奇,皆在大江中,殆造物者既奇是山,必置之风涛不测之渊,使之远绝人迹,天巧常全邪,此山险中带秀,奇景诱人。记曰:大孤之山,高及百仞,纵横二里。山骨皆石,四面皆水,水石相激,皆洞穴矣。绝顶有竹,有繁嘉木。湖水冻落,山腰及束。爰有介属,大如儿婴。渔者莫采,自然死生。日月之气,清入湖中。旦为山云,夕翠如空。乾坤晦瞑,鱼龙万变。风帆影绝,吴楚始见。章贡西来,江汉东去。匡庐瀑布,极天秋曙。下映南康,秀出九江。湖阳乌鸟,至于都昌。外远之观,不可阐述。中坐萧然,理感非一。彭蠡乱流,镵峭特类。山皆孤峙,大小别地。小孤讹姑,其灵江神。濯江遗履,是为兹山。估客之语,陋同野人。
鄱阳湖畔的湖口县,风景秀丽,天然奇观,可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明代九江知府题咏的湖口八景:虹桥仙迹、渊明故址、大岭云亭、花尖秀色、双钟月色、彭蠡涛声、沙洲渔唱、劳渡舟横,多数尚未列入旅游项目。此外,县内在鄱阳湖湖叉南北港湖、泊洋湖、皂湖上修筑3条拦湖大坝,已经连成一线,数十里长堤绕县境西部边缘,与国家森林公园连成鄱阳湖三滨一大景观。
湖口县江、湖双出名,又以名城为依托,成为鄱阳湖水上旅游的中心地位,由于地理位置优良,自然景观多多,极有投资开发的利用价值,精心打造开发建设“鄱阳湖水上乐园”。
6.历代名人
湖口县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哺育了无数的才子英豪:北宋建隆三年,马适考中头名状元,为江西早期科举魁首之一。明嘉庆年间御史张科巡视两江,立下抗倭汗马功劳,“张科,字进卿,别号达泉,明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中书舍人。晋陕西道御史,巡视中城,执掌七道印,并以执法闻”。张科为官清正廉明,抗倭捣寇有功,执法严明,嘉靖四十一年,“与兵部尚书胡宗宪不苟合,谈枰之,逐沽致士”。辞官归田,因江上阻风登石钟山,特作此诗:夜宿论江上,涛声梦里闻。渔歌归楚些,邰曲入吴云。惭接冠裳客,还寻鹿逐群。乱掠鼓流水,凉月白纷纷。(《湖口县志》记载)
⑴潘锦江,湖口县人,字凤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栋选知县。
《湖口竹枝词》5首,将湖口秀美湖光山色与源远流长,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历史与现实、乡情与诗情相结合,展现了社会生活及诗歌语言清新、明快、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黄牛洑畔春水生,白虎圹坳春草平。停船多傍女儿港,掉过鞋山烟月明。
龙华寺畔夜维舟,江水青青汉水流。月下东风奇笑语,伊鸦柔撸上江州。
五月黄梅雨浹旬,龙舟掠鼓竟前津。花棚近说红船好,狼藉钗钿趁会人。
怀苏亭上看江烟,壁立危岩千仞悬。可惜钟声镗鞳后,更无人上水师船。
皂湖分鹤九江关,贾舶凉秋几往还。一霎鲤鱼风信起,落帆仍在状元湾。
⑵清咸丰进士高心,是肃顺赏识的汉族三大才子之一。清末余庆鳌曾任汉阳兵工厂总办,是我国第一代兵器专家。民国年间,有被称为“湖口三老”的襄助李烈钧起义讨袁的杨庚苼。响应武昌起义有功举荐为江西司法局长的高巨瑗,历任江西省立第三师范、第一师范即第三中学校长的教育家蔡漱芳等湖口名人。还有历代名人经鄱阳湖、湖口县时留下了千古绝章。
⑶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385年——433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谢玄孙,袭封康乐公。博览群书、工书画、好山水,因仕途不得意则遨游祖国秀丽山川,各处题咏,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歌。有《谢灵运集》行世。他曾多次游览鄱阳湖、庐山,与慧远往来。慧远逝世,谢灵运著《庐山慧远法师集》。后谢灵运任湓川内史,赴任时途径鄱阳湖及沿岸各县,都昌、松门山、星子、湖口、再游庐山、吊唁慧远故友。诗中写山水美景依然,但昔日友人故世,无限感慨,只能寄寓于诗: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鸟骤回合,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嚎,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岩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厷珍怪,异人秘精魂。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作者张九龄)
⑷张九龄,公元(673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迁中书令,在朝直言感谏,是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家居,溢文献。著有《曲江集》20卷、《全唐诗》3卷。早年诗词清丽,情致深远;被贬后朴素简劲,自成一格。历代诗中咏庐山瀑布的名作很多,这是其中一篇。本诗由“望”字着眼,将瀑布水的形、色、声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写出了瀑布的雄浑。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丽,空水共氤氲。湖口县是都、湖、鄱、彭和九江星子水上交通的枢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五虎上将关云长横刀跃马镇守湖口关。(《三国志》有着较为详细记载)
⑸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历时3年零6个月,打败了陈友谅,建立了大明王朝。陈友谅在鄱阳湖内盘踞了近20年,朱元璋义军赶走了元兵铁木真人,回过头来决战陈友谅,朱陈大战鄱阳湖实际只有3年半,鄱阳湖地区人民把陈友谅盘踞在鄱阳湖的所有时间称为大战鄱阳湖十八年,这是不准确的说法,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加于更正。
⑹曾国藩,名子城,子伯函,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为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毕生服膺程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于故、诗词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1855年1月,曾国藩率湘军逼进九江与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大战鄱阳湖败退,1857年,趁太平天国“杨韦”事件,曾国藩部将彭玉麟率湘军攻克了九江、湖口等重镇,1858年,曾国藩奉命援浙,行至湖口,应彭玉麟之请上奉请于湖口石钟山建立水师昭忠祠。1859年,曾再次抵湖口,又应彭玉麟等之请,作《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并且手书。文中回顾了当时战争的艰难困苦之景,评价了楚军水师屡败屡战,终夺湖口关的战绩。其中感叹:“若夫喜戚一人者,而能庶几乎?”体现了曾国藩作为儒师儒将,严于自修、性格坚忍的一面。
⑺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
石钟山上有一座上谕亭《其碑文上谕曰》清咸丰八二月二十六日
上谕曾国藩等奏湖口九江建立祠宇,请地方官春秋致祭,一摺着照所请所有江西湖口石钟山上建立水师照忠祠,九江府城建,立塔齊布祠,现在将次工竣,即着各地方官照各府昭忠祠之例春秋致祭,以褒忠节,该部知道,钦此。
咸丰八年七月,国藩将有事于浙江,道出湖口。广东惠潮道彭君雪琴,方庀纠工,建昭忠祠于石钟山,祀楚军水师之死事者,告余具疏上闻,八月疏入报可。明年七月,国藩将有事于四川,再过湖口,则祠工已毕。祀营官萧节憨公捷三以下若干人。后楹祀勇于若干人。其东为浣香别墅,前曰听涛眺雨之轩,后曰芸芍斋。斋后傅以小亭,亭下有小池。度梁而南穿石洞,东出口梅坞,迤西少陟山曰锁江亭。其西绝高曰观音阁,阁外曰魁星楼,僧徙居之。又西曰坡仙楼,刻苏氏《石钟山记》其上。凭高望远,吐纳万景。一草一石,涣然增新矣。
当楚军水师之初也,造舟始于衡阳,大战始于湘潭。其后克岳州,下武昌,大破田家镇。今福建提督杨君原庵,与雪琴暨储君子,喋血于狂风巨浪之中,燔逆舟以万计,转战无前。可谓至顺。其后官军深入彭蠡之内,贼乘水涸,大塞湖口,遏我舟使不得出,于是水师有外江内湖之分。内者守江西,外者援湖北,然若割肝胆而判为楚越,终古不得合并。至咸丰七年攻克湖口,两军复合,盖相持三年之久,死伤数千人之多,仅乃举之。方其战争之际,炮震肉飞,血瀑壁,士居将困,窘若拘囚,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以此夺此一关。而不可得,何其苦也?及夫祠成之后,裸荐鼓钟,士女瞻拜。名花异卉,旖旎秋论。江色湖光,呼吸万里,旷然若不复知兵革之未息者,又何乐也?时乎安乐,虽贤者不能作无事之颦蹙;时乎困苦,虽达者不能作违众之欢欣。人心之喜戚,夫岂不以境哉?
吾因是而思夫毫杰用兵,或蔽一生之力,掷千万人之性命,以争尺寸之土。不得则郁郁以死者,宁皆忧斯民哉?亦将以境有所迫,而势有所劫者然也。若夫喜戚一皆主于己,不迁于境,虽处富贵贫贱,死生成败而不少移易,非君子人者,而能庶几乎!余昔久困彭蠡之内,盖几几不自克。感彭君新构此祠,有登临览观之美,粗为发其凡焉。
⑻李烈钧。李烈钧将军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期,高举义旗,于江西湖口誓师发动讨袁。李烈钧(1882年——1946年)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他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各种革命活动,出谋划策,身负要职,是活跃于民国初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之一。《李烈钧将军自传》是将军80岁时,回顾自己家世、求学、参加国民党等,人生历程之作,也是研究和了解中华民国史有价值的重要资料之一。
《李烈军自序》余自束发受书,驰驱军旅,追随总理,从事革命,擘划奔走,不遑启处,饱历艰辛,北伐大业,至民国十八年,东三省易帜,卒告成功,全国统一。自此以后,余以劳瘁之身,养疴沪滨。“九一八”变起,复以中央委员效力中枢,忝列国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变起,全国一致抗日,余乃由京沪转赣至滇,已而入陪都。所幸领导得人,盟帮助我,不平等条约得一律废除,已跻于四强国之一,诚盛事也。惟还我河山,劳来抚绥,尚赖全国军民在总裁领导下,加倍努力之必要,总理创造之三民主义既为建国之本,切盼全国贤达,惟城相与,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期其早日实现。总理遗嘱于吾人者,为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共同奋斗,尤应信守奉行。凡我全国军民所牺牲而翘望者,以及联帮援助之感情,均将有以慰答。是则于景仰总理惓怀先烈之余,所日夜寤寐以求之,而不能自己也。余老矣,衰病侵村,轸念前途,愧赧曷极。顷者,应党史编纂委员会之请,特将余之生平记其涯略,挂漏诚所不免,邦人君子,惠予指教,实所幸焉。
民国三十三年,李烈钧识于州旅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