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郑成功塑像前
福建厦门鼓浪屿,郑成功伟岸的石像屹立在海边的山头上。缓步向前,只见一身戎装的郑成功正气浩然,双目远眺台湾方向,浩渺的大海在他的脚下,波涛汹涌,翻滚向前,仿佛将人们的思绪也带入那惊天动地的可泣岁月。
一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1624年农历7月14日出生于日本户平市千浜县。7岁随叔回国,居安平郑府。
说来也奇,郑成功自幼在文学上表现出超人的天赋,才思敏捷,八岁读四书五经,十岁就能用华丽词藻作文。有次,他的老师曾其五带他外出,路一寺庙,见庙堂森然,佛相尊严,便以“紫冠”为题,出上联“紫极焕琅玑,笙歌锦绣观音阁”,郑成功出口应对“云轮开宝相,日月照耀莲花台”,令其师喜不自禁,并常授以岳飞,文天祥的事迹,使郑成功从小受到民族英雄的砥砺。其后,郑成功又习武,练剑,游泳,渐知兵法,成了文武全才。南明隆武帝见其气宇轩昂,才华横溢,曾以语试之:“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郑成功落地有声:“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得矣。”隆武帝大喜,遂赐以国姓,并改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人称“国姓爷”。这也是郑成功誓不从清的缘由吧。
二
清军入关。奠基南京,迁都北京的明王朝风雨飘零,瞬间化作烟云。唯有南明隆武帝将福建作为基地,志在反清复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被作为人质,拘押在京。郑成功不顾家破亲失,毅然抗争,曾给清军以重创。以后,在抗清受挫的艰难情形下,郑成功决意向强占台湾的荷兰人开战,以收复台湾为根本之计。
台湾,被荷兰人作为殖民地以来,海峡隔断了两岸人民的亲情。而收复台湾的信念,使郑家军豪情倍增。根据台湾以“澎湖为门户,以鹿角为咽喉”的地形特征,郑成功作了渡海作战的精心准备。并于南明永历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首批官兵两万五,战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向台湾进发。一时间,台湾海峡出现了风帆一片的蔚为壮观场面。郑成功亲率主力万余,直插赤嵌成的禾寮港,利用涨潮,通过了荷兰人认为不能过去的航道,迅速登陆,与驻守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展开了生死殊战。之后,用断水源,火助攻多种战术,迫使守将描难实叮投降。旋即,用描难实叮对揆一劝降,遭拒,则直逼揆一的大本营台湾城。揆一凭城坚炮利,负隅抵抗,郑成功则改攻城为长围,一边收复台湾其他失地,一边多次击败荷兰殖民者从巴达维亚增派的援军。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攻陷荷军重要据点乌德勒支堡,迫使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被荷兰人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宝岛终于回到中国人的怀抱。
三
收复台湾,可以说是郑成功一生的最大荣耀,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对外国殖民者奋起抗争的胜利篇章。具有的历史意义,无言可喻。而开发台湾,则是郑成功的辉煌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放射出灼人的光芒。
成功复台后,郑成功旨在开发台湾,建设台湾。他的一系列举措也帮助他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他颁布法律,整顿军纪,寓兵于农,屯垦开荒,尊重土民,“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和台湾人民一起努力,使台湾的经济稳定发展。相传,台湾高山族同胞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一次郑成功亲访时,端出了四个盘子,里面分别盛满了金,银,草,土,敬献给郑成功,郑成功一见,笑而取之于草土,而金银却退而还之。原来,高山族同胞首领正是以此来试探郑成功的心思,当时高山族同胞居住之地,还大都是不毛之地,有疾者十之七八,并有数十丈长的巨蟒出没,还处于刀耕火种之时。郑成功送去医药,农具,医治同胞,并教他们农耕的方法。这些,都深深赢得了高山族同胞的心,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台湾海峡的优势,注重海上贸易,为保护海上贸易,又专门建立水师,可以说,郑成功对台湾的繁荣,其功德,如阿里山之高,日月潭之深。所以,台湾人尊郑成功为“开台尊王”“守护神”等。人们对于那些为民族作出过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总是以口作碑,代代相传,永记心中。
四
时空的隧道绵长无垠,历史的风云令人欷。狂风骤雨掠不走烙印在人们心头的记忆,电闪雷鸣又呼唤俊杰缔造新的风流。
从祖国的版图上看,美丽的宝岛台湾,像一片翠绿的叶,漂浮在蔚蓝的大海上。或许这也就冥冥之中注定了台湾漂浮的命运?不。台湾宝岛与祖国大陆血脉相承,同根,同宗,同文化。她是祖国母亲整体的一部分,台湾人和大陆人情同手足。然而,莫非台湾的命运多舛?1949年,中国国民党在大陆败退,选择了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治,台湾自被日本侵占五十年之后,光复之后不几年,又一次与母体分离。从此,台湾人和大陆人产生了隔阂。一时间,台湾和大陆对峙。直到大陆改革开放,才有民间来往。现在,台湾人来大陆投资,经商,定居,已是普遍现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间是淡化恩怨的老人。上一代的恩怨,没有理由让绵绵子孙去承受。中华民族共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乃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和平构想,乃是解决台海问题的最好途径。就像民族英雄郑成功,他收复台湾,面对荷兰人,义正词严:“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他身在台湾,不忘祖国。他忠于祖国,这也是他为后人所景仰的根本。他的孙子郑克?后来率兵归清,提出扶其祖枢归大陆,以至于清康熙也作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以赞誉。历史是一面明镜。忠烈者,人敬之;叛逆者,人诛之。中国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就是这样爱憎分明。
在人类已跨进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郑成功的塑像,遥思郑成功的伟绩,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唯令人感叹的是仅从两岸人民对郑成功有口皆碑,为其塑像立祠这一共同文化现象来看,人们有理由相信,台湾和大陆的天下一统,乃是历史的必然轨迹。
离开郑成功的石像,环顾一下美丽的鼓浪屿,再随着郑成功的目光,远眺台湾方向,不禁在心中,吟起了郑成功的《复台》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