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册里,有一张自认为很有意思的过期票证——半两油票。
这是一张1970年版的食油供应票。一寸长,半寸宽,白底粉红色的花纹,套印绿字,左侧还有市粮食局的鲜红圆印,右侧提示“爱护使用,遗失不补”。
现在,物资丰富了,国家还要想方设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而且,人们只需一票——钞票,就能畅行天下。但是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各种票证应运而生。我的收藏夹里,就有粮票,煤票,布票,肉票,副食品票。凡此种种,虽然失去作用,但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见证,每每看到它们,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也令人更珍惜今天的生活。
这张半两油票是怎样得来的呢?
那大概是七十年代,我要去外地。首先要用粮油供应证上的定量指标去兑换粮票,而兑换粮票需扣除食油的指标。于是,在兑换完粮票之后,也不知怎么换算的,粮站的工作人员就找给了我这张半两油票。
半两油票,以后一直派不上用场。不经意之间,保留到了现在。
其实票证年代,还不是物资最稀少的时候。依稀记得六十年代初,那时候,居民委员会分到各种物资指标,由于僧多粥少,居委会就组织居民们抓“阄”。那场景,很热闹。大家眼神里都充满了期待。谁都希望抓到如意的指标“阄”,有不合适的就互换。记得我家曾抽到过一张雨鞋“阄”,派不上用场,就与人换了个铝锅的指标。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从那样的生活环境中倔强地挺过来。
那天,我携着收藏夹到古玩市场溜达。向一票证收藏迷亮开我的半两油票。他收藏的票证真是名目繁多,种类齐全,令人眼花缭乱。当时,他显得漫不经心,却又端详了很久,最后,装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说:“值不了几个钱。”
我憨憨地:“我也不想靠它捞一票。”
他疑惑地看着我。
我合上票夹,准备开路。
他见状,又急呼:“朋友,等等。”
我回头看他似乎对这半两油票还有兴趣,但我并不是真想出手抛票,就迅疾离开。
“朋友,开个价。”
我听清了,也不想接话茬。
“朋友,商量商量。”
我加快了脚步,“逃”走了。
半两油票,这么小的面额,今天想想,匪夷所思。那是生活的经历,时代的产物,我只会将它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