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封建衙门,留给人们的印象除了外表上的威严,其内涵就是认钱不认人了。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衙门是封建政权的建筑形式,入驻其间的封建官吏,也有“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保定府清苑县令唐成;也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因此,古时百姓称县令为“父母官”,寄托了对县衙官吏的厚望。
封建时代的县的体制,没有今天这样繁缛。没有许多的部委办,更没有党群。县令乃是一县之主,民生,断案等一应事物,都有县令操之。这样一个基层政权,在地方百姓看来,无疑于京城的皇宫。皇宫当然是要保护的,县衙就不一定。在封建社会风雨飘零之后,那些象征封建体制的衙门也大都随风雨而去,断墙残瓦,根基倒塌。而江西浮梁的古县衙,却颇具“生命力”,在夹缝中生存,尽管当年风光不再,做过工厂车间,学校,甚至民居,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主体建筑和当年格局,使后人能有幸一览古县衙之遗风。
今天的浮梁县衙,当是修缮过的。但其风骨未改,修旧如旧,成了人们休闲游览的一去处。县衙外,城楼耸立,楼后,红塔巍峨,门前广场的中轴线上,用白瓷青花,记载了古浮梁的变迁历史,给人一种沉长绵远的历史沧桑感。
浮梁县衙,并不奢华。原色的木柱,板墙,古朴苍凉。古浮梁,因为盛产瓷器,故而被朝廷高看一眼,钦赐五品,也算是殊荣了。如今名声遐迩的景德镇,历史上却一直归浮梁管辖。随着景德镇的扬名,浮梁县名曾一度销声匿迹。直到1988年才复县名。
如今的浮梁县衙,应是清朝建筑。浮梁县衙,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但最后一次翻修是在清道光年间(公元1812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它的地位突出,原汁原味,加之气势不凡,故而,人称浮梁县衙为“江南第一县衙”。
县衙,都是在中轴线上,列大门,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浮梁县衙大堂,高悬“亲民堂”匾额。两旁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颇有点劝诫县令务必自律的意味,与“亲民”二字相得益彰。在亲民堂的左侧,四块木板上,誊抄着浮梁历任的县令名字,从唐朝到民国,有汉人,有元朝的金人,有清朝的满人,计373人。不知他们当中,有多少唐成,郑板桥那样的县令。
浮梁的意思,或曰“龙舟”,或曰“浮桥”。还有一神话传说。当年为朝廷砍伐的栋梁之材,因水旱,无法运出。天意昭昭,突发大水,使“梁”趁水势“浮”出,浮梁因此得名。不管怎样,浮梁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当年,唐玄宗钦点柳国钧为第一任县令,据说是他答对了浮梁的意思。并嘱:“卿职浮梁,善待浮梁也。”
浮梁,因为红茶,名声在外。白居易的“前月浮梁买茶去”,就为浮梁作了一次“广告”。而它的瓷器,后来更是名誉全球,柳宗元,苏东坡,颜真卿等许多历史名人都在浮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篇章。
穿越时间的风云,跨过空间的隧道。浮梁县衙让人领略到了悠悠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