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山,位于山西大同市北郊。
远远望去,武周山横亘连绵,山顶,光凸的山峰傲然,山下却一片青绿。就是这座灵岩,里面藏着许多珍贵的宝物。
当然,这些宝物,并非珍珠玛瑙,也非金银财宝。不然,在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中,或许会被许多垂涎三尺者盯上,早就洗劫一空了。
武周山的珍藏,是北魏时期的佛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朝,由鲜卑族拔拓氏建立,历经14位帝王共计149年。初定都云中,建乐(今内蒙,格林格尔),后迁都平成(今大同)。北魏时期,是佛教传入乃至风行之时。木可以焚,金可以熔。唯有灵岩,千秋万载,坚硬如磐,共世并存。因此,北魏皇室,兴师动众,倾国之力,在武周山开凿了规模恢宏的石窟佛像。其间大小洞窟共计有53个,佛龛242个,面积达18000余平米,凿佛像51000余尊。北魏时,曾先后有7位皇帝到武周山祈祷。云冈石窟,真可谓是宗教遗迹,雕刻巅峰。北魏后迁都洛阳,又有龙门石窟之举。此是题外之言了。
不亲临云冈石窟,难以体会什么是佛教雕像的高大,宏伟,精致。
云冈石窟第五、六窟,是主体雕像,精华所在。传说,其中有五具佛像,俨然是北魏五位皇帝的化身。它们雍容华贵,妙相庄严,气度不凡,睥睨世人。这就使人产生疑窦,难不成北魏皇室是假凿佛像之名,行竖龙颜之实?这些个历史谜团,如今还是保留的为好,能足以给人想象的空间。当然,那五具雕像纵然是皇帝的化身,也不敢僭越佛祖,最为突出的当是释迦牟尼像了。佛祖高达十七米,经历一千多年,依然是威严而不失慈善,双目微垂,像是俯视世寰;嘴唇微启,像是欲语又休。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是古印度净饭王之子。他的出身,就充满了神奇色彩,相传他母亲摩耶夫人梦见普萨乘象,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在团团祥云中,飘然而至有了身孕。怀孕十月,手抚菩提树,太子从右肋降临人世。释迦牟尼的身世本身就不同于凡人俗子。他身负上苍的使命而来普度众生。因此,即使是锦衣玉食的王子生活,也使他感到厌倦。在他眼里,是生老病死的无常,功名利禄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万事皆空。因此,他跨越了皇室的高墙,挣脱了皇太子身份的羁绊,依然出家,在菩提树下修行七年,终成正果,得道成佛。
毫无疑问,北魏皇室是怀着虔诚的心境来开凿佛像的。偌大的山体,被掏掘一空,并以艺术的妙笔,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地演绎佛家故事,并最大能量地释放着对佛家的情怀。今天,当跨进石窟,我们可以看到主体佛像之外,整个洞穴里,几乎每一个部位,都极尽渲染之能事,不留空白地雕凿出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壁柱,穹顶,佛龛,都是色泽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走进石窟,犹如走进一个神话的世界;
走进石窟,犹如走进一个艺术的世界;
走进石窟,犹如走进一个超然的世界。
遥想一千多年前,无数的雕像能匠,或许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将武周山当作一件艺术品来整体开凿,那被镂空的洞穴,犹如蜂窝,密密匝匝,一窟连一窟,绵绵不绝。里面,利用山的质地,凿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历经一千多年,依然风貌依旧,面对人间。云冈石窟,与其说是北魏皇室的“政绩”,不如说是中华先人的智慧。在这里,雕刻艺术得到了智慧的体现,是先祖给后人留下的无价珍宝。这些珍宝,搬不动,移不走,永远成为武周山的珍藏。那些珍珠玛瑙,金钱财宝,在云冈石窟面前岂不相形失色?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云冈石窟的雕凿,就告一段落了。不过,在武周山的西边,尽管皇室远离,但开凿之风犹存。民间也陆续凿出不少雕像,但与皇家气派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蓝天白云,夕阳西下。
太阳的余晖洒在武周山,整座山,气宇轩昂,深沉含蓄。那大小不一的洞窟,犹如一只只闪动着的眼睛,秋波频频,继续挑逗着人们的情思。微风乍起,树叶婆娑,风儿仿佛在悄然低语,传递着情话。云冈石窟,雕凿出来的神像,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