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过庐山的人,都会对纵览云飞这个景点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庐山景点之多,屈指难数。视野开阔的含鄱口,极目云天的龙首岩,逶迤奔腾的五老峰,跌宕错落的三叠泉,参天立地的三宝树,陡峭蜿蜒的锦绣谷,美庐,会址,庐山一号,花径等,也都吸引人们蜂拥而至。若论名气,还数纵览云飞。
那石,那松,那字,似乎是庐山的标志。
其实,纵览云飞在仙人洞内。跨进月亮形的仙人洞门,眼前一亮,顿觉豁然开朗。沿着石径而下,就可见路边一块巨石突兀,但见石侧,几个刚劲有力,被添以白色的楷书“纵览云飞”跃入眼帘。石旁,一颗苍松,虬枝翠叶,在山风中摇曳,构成了一副天然的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画。
石,因其形似鼓唇突眼的青蛙,被称为蟾蜍石。石缝里的苍松,根须裸露,傲然屹立。站在石上,只见下临深谷,满目青翠,放眼远方,山色空蒙,云遮雾障。一团团的白雾,轻纱般地在眼前飘忽,使人仿佛身陷一种若即若离的仙境。雾散,但见洁白的云团,又接踵而至,缠绵在一起,形成壮观的云海。站在石上,看雾起雾散,看云来云往,看山峰绵绵,看深谷幽幽。心,似乎也随云雾飘荡,扩散开来,逐向远方。
蟾蜍石的上面,还有红色的四字:“豁然贯通。”与“纵览云飞”四字,一红一白,两相辉映。
这是何人所作?
“豁然贯通”和“纵览云飞”,刻在一块巨石的顶端和侧面,似乎有某种暗合?岁月的烟云中,珍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但是,用心,我们还是可以拂去封尘,挖掘出其中的奥秘。“豁然贯通”的边款,由于践踏,早已模糊,而“纵览云飞”的边款,经过仔细的清除,剔去青苔淤泥,可见“余达庐山,观游至此,但见先君讳福德道刻有‘豁然贯通"四字,心中X感,亦题刻X字以留纪念。民国二十二年,陇右马鸿炳题”。马鸿炳乃国民党十七路军旅长,其父马福德曾任民国时期的安徽省政府主席。父子双双在此留下墨宝,也为一段佳话。
如果说,纵览云飞的景点,以形胜,苍松,石刻而成美景,那么,许多历史人物不同时期在这里游览,摄影留念,则使纵览云飞的景致闻名遐迩。民国时期,庐山名声显赫,曾为“夏都”,蒋介石曾和美国特使马歇尔在此对面的石洞里密谈;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使纵览云飞家喻户晓。1937年,周恩来赴庐山和国民党谈判,也曾游历这里。此外,许许多多的名人来到庐山,都以“纵览云飞”为背景,摄下难忘的镜头。
多少云雾在这里飘荡?
多少人士在这里游览?
石,还是那块石,
松,还是那棵松,
字,还是那些字。
物是人非,山河依旧。
云,在空间飘荡,留给人们洁白的遐想;人若云,在世间奋争,度过浪花闪烁般的短暂时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以自己的洁白之身,为这个世界留下美好的回忆,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美丽。
纵览云飞,往事成烟云;
豁然贯通,前程更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