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丹青高手,淡淡几笔,就将远山近水,茅舍人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宣纸上;阅文学诗家,寥寥数语,“小桥流水人家”便给人以丰富的空间想象。诗情也好,画意也罢,无非是对自然和生活的艺术升华,都不如去实地观光酣畅淋漓。要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沪上古镇朱家角是一个绝妙去处。
朱家角位于离上海市区四十公里的沪青平公路边。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建镇。从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刊载的一则消息《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可以看出距今1700多年前便形成村落了。而至清代,则是“烟火千家,街衢绵亘”。镇上小桥流水自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文化深长私家园,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踏入朱家角,扑面而来的古老文化氛围,真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朱家角美在桥。漕港河悄无声息,绕镇而过,支流如蛛网,密布全镇。水系发达,孕育了朱家角的一大景观——桥。全镇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梁30多座,连接四面八方,使全镇形成了畅通的交通体系。每一座桥,都有一段传说,一个故事。最有名的当推五孔桥了。五孔桥又叫放生桥,是入镇必经之路,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长70多米,横跨漕港河,一色麻石。桥两头各有两头小石狮,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小石狮非但没有受侵蚀,由于人们的抚摸,反而光滑锃亮。桥两侧,几棵生命力极强的小树从浅黄色的麻石缝隙里长出,树叶青翠欲滴,迎风摇曳,为五孔桥平添几分生机。当时镇上的僧人逢农历初一,桥下放生,沿袭至今。许多游人在桥头,从当地人摆放的木盆中,花上几元钱,捞起几条色泽不一大小各异的红、青鱼儿,乐呵呵地放回到漕港河去。买鱼放生,成为踏进朱家角之前的一大景象。当然,最有特色的则是廊桥了。廊桥古色古香,红柱朱栏,上有棚顶,全为木质。凭栏小憩,河风吹得人连心情也变得清新。看游船载着酷男靓女,妇孺老翁,听桨声吱呀,从桥下悠悠而过,清澈的河水荡起一阵阵涟漪,搅得岸边的绿树倒影在水中支离破碎,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朱家角美在街。朱家角的建筑多为两层小楼,白墙黛瓦,翘角飞檐,依水而立。全镇有九条街,大都为整齐的麻石铺路。民国期间,北大街就米业鼎盛,菜油行销,酒肆茶楼,日夜营业,大小商号,鳞次栉比。金融,典当,邮局,为商贾们洞开方便之门。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商业气息。这里的街,窄,弯,奇,犹如迷宫。小街最宽处,也不过两三米,最窄处或许只有一米多,尤其是路面,那大块整齐的麻石,被游人踩得如同抹了一层桐油,深黄通亮。两旁小楼,下面为店铺,挂满了形形色色的招牌,有飘着黄底红字旗帜的酒楼,有挂着黑底金字的茶馆,密密匝匝的店铺,卖着各种纪念品,工艺品,还有各种小吃,如粽子,扎肉,青豆。楼上住家,推开窗户,可和对面邻家握手言欢,端茶递水。站在屋檐下,举目向上看,只见一线天。如你一直往前行,一幢房子横亘在面前,似乎阻挡了去路,但是一拐弯,又是一段街面。弯弯曲曲,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家角美在园。江南园林,名冠全国。朱家角也不乏小巧玲珑典雅精致的私家园林和府第。占地近百亩的课植园,是1912年由江西藉商人马文卿所建的。为建此园,马文卿不惜财力,搜奇猎异,追新求变。园内流水潺潺,长廊绵绵,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所取园名的意思是一边课读,一边耕植。园内还有书城,戏台,稻香村,所有建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辅之草坪绿树,寂静空旷,仿佛世外桃源。而珠溪园,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公园,园中有春,夏,冬三园。王昶纪念馆,原是朱家角最有名气的一处私家府第。相传王昶被南巡的乾隆帝相中,召试得第一,后来,从内阁中书做起,一直升到刑部侍郎,在朱家角名声显赫。后王昶厌倦仕途,告老返乡,著书立说,成为“吴中七子”之一。王昶纪念馆的两层小楼,古色古香。与普通百姓不同的是,他的府第,虽然也面街而立,却前有院,后有园。许多他生前的生活用品,陈列在二楼,一楼则有蜡像,碑刻,诗画典藏,彰显了他的文人气质和纪念馆浓郁的文化气息。后花园则是新修的,绿色花园与朱色小楼,一古一今,倒也相映成趣。
朱家角,千年古镇,通体散发出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气息,小桥流水人家,人间天上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