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是驱动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动力本源,聪明的父母不是对孩子进行枯燥的说教和严厉地要求,而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然后让孩子满腔热情地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家长要有一双能发现孩子求知欲的慧眼,引导孩子,驱动孩子自觉地追求知识,主动地努力奋斗,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求知欲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什么是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人们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内心要求。它是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碰到问题、面临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
达尔文出于对昆虫的好奇,有一次看见三只甲虫,他只有两只手(一只手捉一只),于是就用嘴含一只。
求知欲强烈的人,思维活跃,爱提问题。涉世未深的孩子正处于见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的时期。孩子爱提问题,而好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促使了其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提高了脑的功能,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普里斯特由于对“甲虫在瓶里窒息而死”感到好奇,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而研制出氧气;瓦特对“开水壶盖跳动”的好奇,驱使他探索,发明了蒸汽机;富兰克林由于发现“毛皮摩擦过后玻璃棒能吸引纸屑、头发”,经过探索,而发明了电。
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就是“鱼”,而求知欲就是捕鱼的方法,求知欲的培养要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授。
当今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在人才素质上开始侧重培养这样的人: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准确的选择力,有勤奋的自学力,有理论的创造力,有独特的组织力和实践中的决策力,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爱迪生把一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助手,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体积。因为灯泡的形状并不是一个很标准的圆,所以助手弄了一个上午,也没有计算出来。爱迪生从外边回来,看见助手还在计算,不禁很惊讶。助手没有完成任务,也很不好意思,连连道歉,并说这个形状很不好计算。
爱迪生没有说什么,他接过玻璃壳,在里面注满了水,然后倒进量杯里。
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而且绝对准确,助手惊得目瞪口呆。
同样的知识在不同人的手中,作用是不相同的。
所以,爱迪生可以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而那个助手却不行。
这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例子。发达国家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使教育向这方面靠拢,努力发掘人的能力。从全局来看,苏联的教育在宏观控制上有战略远见,他们取得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使苏联的军事、科学、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在当时都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如果不是管理体制僵化,苏联会释放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如果你发掘了孩子潜藏的天赋,孩子会变得自信和自尊。父母应帮助孩子寻求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做那些难度大的工作,使那些“潜藏天赋”成为快乐和发展的源泉。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在微观上起步的,在激发个人广阔的创造力方面,也取得了战略的主动。美国教育的改革不断冲破传统的教学论,企图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重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力求以少胜多、以一驭万;重视学生的发展,倡导发展型教学;按学生心理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它力求不违背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
人们的习惯性思维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事情,工作之后的人们将走出学习和求知的门槛,但事实上,学习和求知是不分阶段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求知将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它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系统都联系起来了,它具有整合性的特征;求知是持续的,它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同时也是全面的,它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涉及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各种知识,终身求知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来选择任何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来学习。求知与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而是两者相互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工作的一生,但一定是不断求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的一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旺盛求知欲,就可以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让他们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如他们有分析的天赋,就建议他们以逻辑顺序来学习各类知识;如果他们具有艺术天赋,哈佛大学教授丹尔·罗宾逊说:就让他们用插图来记忆资料。
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他们那双童稚的大眼睛,对周围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无比好奇。珍爱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珍爱孩子心中智慧的火花。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
平时孩子们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他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把这些正常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因而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支吾搪塞的态度,或者不予理会。这种不恰当的做法,有损于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儿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满足——好奇”的不断循环中得到发展的。
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反过来又激起新的探索兴趣。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孩子提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以答复,如果暂时答复不了,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但是切记事后一定要兑现。如果对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孩子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今后的教育不利。
与此同时,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读书、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
孩子对学习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就大。只有当孩子的心中对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无穷的求知欲望而自发地学习时,家长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有实现的一天。
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促使孩子向家长问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只有粗暴而愚蠢的家长,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为什么”,须知,这等于在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在扑灭孩子心中的智慧火花!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父母的教育行为,无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孩子学习成绩差,父母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是否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是否有一个求知进取的家庭氛围。若父母自身都没有做好,又有什么理由来怪罪孩子呢?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环境对其成绩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所以父母在分析孩子成绩差的症结时,别忘了审视自己、反思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应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和谐、有学习气氛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绩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适当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有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变化,会在言谈话语以至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自我期望也会发生变化。家长必须注意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低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2.家长自身是否尊重知识,有求知欲有些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将来成才,而自身并不尊重知识,也没有求知欲,不读书,不看报,不听广播,从来表现不出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当然不会有好的影响。
3.家长对待孩子分数的态度
这是指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是只重分数,还是更重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少家长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单,以分数定奖惩,从而把关心孩子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根本上去教育指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庭长期缺乏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如家务劳动负担过重,家长不务正业,家庭环境混乱嘈杂等,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5.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影响如有的家长爱玩麻将、赌博、酗酒,这无形中给孩子以不良影响,致使一些孩子参与赌博等,从而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那么,他离成功就已经不远了。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对兴趣的顽强的入迷。”他还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会发动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如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80%~90%的才能;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也正如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
兴趣对孩子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乃至成长、成功、成才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谈兴趣的重要时有这样精辟的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事实确实如孔老先师所言,当孩子一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态度就积极,心情就愉快,思维就活跃。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他们之所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兴趣使孩子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由此可见,兴趣是一种动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重要的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去表述由于有了强烈兴趣而达到的境界:“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等。
一个人在高昂的兴趣状态里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积极性;对孩子的学习来说,就会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以满腔热情积极地进行学习。
当孩子充满乐趣地从事学习时,无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感到快乐,甚至感到无比的快乐。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感兴趣,认为从事的科学是你一辈子唯一的乐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假如你没有这个信心的话,你就不应该从事科学研究,而应该做别的。”
学习需要兴奋,而只有有了兴趣,人才能兴奋起来。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创造性强烈。同时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都会增强,这时的学习效率肯定高,学习效果肯定好。
当孩子经常处于“全神贯注”、“兴奋不已”状态时,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能力和潜能的开发。
浓厚的兴趣会使孩子远大理想更加坚定,从而保证人生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业绩。
每一位父母要深刻理解“兴趣”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孩子的未来生命之舟。
教孩子把学习当成最快乐的事
孩子虽然很小,但他们对世界充满无穷的好奇,在他们那澄澈的双眸里,荡漾着对学习和探索的无穷渴望。因势利导地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父母义不容辞。
子女是父母的未来,子女的理想就是父母的希望。如何能很好地实现子女的理想,包含很多因素,但父母的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孩子很小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子女的爱好和特点,就是在父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下渐渐形成的。父母如能认真发现和发展子女的兴趣爱好,精心培养,进行针对性教育,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有教子经验的父亲说:
女儿五岁时,他自己自学英语,为了便于记忆,他把能见到的家里的东西,例如门、桌子、闹钟等贴上了用纸条写好的相应的英语单词。满地跑的女儿对此很感兴趣,他因此便教她读,女儿读得还很认真。很快,她就能指物读出一些英语名称来,父母很高兴。于是就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培养起女儿对学英语的兴趣。不久,在小女儿单词本上积累了几百个熟记的单词:有了一定基础后,又同女儿一起参加当时时髦的《英语九百句》学习,练习了一些常用口语。有了这一段的基础,使女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了,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女儿从来没有压力,越学越起劲,越学成绩越好,高中时可以阅读一些英语科普读物,到大学三年级就通过了国家六级英语考试,在后来的托福、CRE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根据自己的实践,这位父亲认为,从小抓外语学习是最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