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天行,号少亮,白河县卡子乡东坝大屋沟人。少在卡子义学就读。光绪三十三年(1907)去河南开封伯父家附籍读书。考入保定陆军学堂。宣统元年(1909)在保定加入“同盟会”,并与钱鼎、张钫、孙岳、何叙甫、黄实等人创立“陆军同胞社”。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军政府书记官。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政法。1917年回国,撰著《开国政略》一书。1921年被陕西督军冯玉祥聘为顾问。后任陕西省通俗讲习所所长。翌年,任中央交通部育才科科长。1926年,赴东欧七国考察,推崇苏联工农政权。回国后,历任河南省府秘书,陕西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西安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等职。“9·18”事件发生后,发表《匡时九要》,“七七”芦沟桥事变,国人震惊,黄统向宋哲元、冯玉祥呈《彻底抗战策》,并去重庆歌乐山租地创立“服务草堂”,从事慰问抗战家属,宣传防空,传习战地救护知识和救济难民工作。1947年,黄统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年底回乡省亲,中共西北局派黄正甫(黄统之亲侄儿)回白河争取黄统,转达中共陕西工委统战部长吕剑人建议:“中国共产党欢迎天行先生到解放区来工作;若暂不能来解放区,可否在立法院搞和平运动;如若不愿反蒋,希望不要反共。”次年二月,在赴南京参加立法会议前,对黄正甫说:“你所谈之事,我再考虑。”1949年,黄统在国民党立法院提出“停止征兵”等提案,反对蒋介石提陈立夫任立法院院长。同年夏至桂林宣传和平主张,旋经广州到香港参加以黄绍兹为首的55名立法委员主张和平的通电,遂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取消立法委员资格。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1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参事,1952年10月,在南京病逝。三原党仲昭评价黄统诗云:“施教服官四十年,书生本色尚依然。才名久被当途重,政迹常留后人看。学与德充黄叔度,文兼武略杜樊川。知君品在青云上,俯仰尘寰小众山。”(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郑克斗(1888~1927)
石泉县后柳人,佃农出身,家境窘困,生活困难。加上地方苛捐杂税重重盘剥,更是雪上加霜。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二日,与几个同命运的农民兄弟商量,决定拉团练,打款子,进行抗捐斗争。第二天即用土枪打死了仙鱼洞无恶不作的恶棍张协林,为地方除了大害。农民纷纷而起,自愿参加郑克斗的队伍,郑遂拉起团练,自任团长。县知事陈光斗闻讯,派六名差人前往拘拿郑克斗。郑带着团练,捉住六名差役,捆吊在屋檐上,酷刑拷打,然后放回县,让差役告诉陈光斗,“以后不准再来要款子,来抓人。”八月间,郑克斗带着全家随团练上了马蝗寨。时北洋军阀吴新田部队盘据陕南,吴部旅长贺德昌带队伍攻寨子,郑指挥团练用鹅卵石朝寨下砸,又用土炮向下轰,从早上打到中午,吴军未能攻下山寨。午饭时,停止攻击,分成两摊,围着吃饭。郑抓住时机,指挥土炮瞄准吃饭队伍放了两炮,炮声一响,吴军乱成一团,郑即乘乱将团练拉上太平寨。九月间,吴军从高川、喜河、筒车坝调集大批部队攻打太平寨。寨上有团练100余人,土炮三四门,郑克斗指挥团练有枪的开枪,有炮的开炮,无枪无炮就用石头砸,激战一天,吴军没有攻上山寨。翌日,吴军继续攻寨,团练死亡3人,郑克斗也受了伤,一颗子弹从左脸打穿到嘴边,打掉一排牙齿,下巴和上腭亦脱了节,他用手巾托起下巴,坚持继续指挥战斗。1927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郑克斗带家人上了三台寨。二十四日夜,吴军偷袭山寨,团练们在郑克斗指挥下,抬来两杆炮。每炮装了两升火药,捧两捧铁砂,放在炮口。炮响后,吴军死伤无以计数。三月二十六日早晨,吴军伤亡惨重,点火把要烧寨子。郑克斗对妻子说:“你把小女背在背上,带上儿子,我们还有两把马刀,背靠背地杀出去。”话音刚落,吴军一个姓彭的营长,带着队伍从庙门蜂涌而上,逮住郑克斗。把躲在庙里的九名受伤团练全部打死。三月二十七日晨,吴军割断了郑克斗的脚筋,抬着他押往县城。在石泉监狱关押三天后,押往汉中为吴新田枪杀。(纂《三秦近代名人评传》、《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黄治明(1889~1952)
人称黄大架儿,白河城关人。幼即酷爱戏剧,12岁只身去郧阳学戏,其母多次劝阻,甚至责罚,不准其学戏,而黄矢志不移。黄治明仅读两年义塾,但记忆力甚佳,师傅所教唱腔、台词一学即会。尤工“老生”戏。他所饰演的孔明、程婴、寇准、纪信等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黄的唱腔,声音圆润而宏亮,吐词清楚,科表细腻,不拘旧套,注意创造自己的风格。青年时期已是白河、郧阳上下乃至汉江一带颇有名声的二黄演员,有“活孔明”之誉。黄治明热爱汉剧艺术,以洁身自爱纠正世俗偏见,对豪门显贵不卑不亢,国民党驻白河某部团长,为其母过生日,派副官请黄去唱戏,他不答应也不拒绝,只说“我的戏应不了景”,副官问是为何?他说自己拿手好戏是“《莫成替死》、《纪信替死》、《辕门斩子》及《斩李广》”团长听后只好作罢。1940年,由黄治明出面和白河戏剧爱好者组建了“白河县新民剧团”,收徒传艺,含辛茹苦经营,带剧团活动于郧县、郧西、竹山、旬阳、山阳、上津一带,很受欢迎。(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马渭川(1889~1946)
本名马绪斌。字渭川,回族,祖籍广东,后迁居砖坪厅城定居,经营商贸。民国初,与王伯庵等10余户商家合资兴办“仁寿同”字号,有银币约6万余元,推选马渭川代表“仁寿同”驻丹江、汉口、上海与日本商贾做生意,将山区山货特产运往外地销售,又将外埠日用工业品运回山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民国期间,曾任联保主任、乡长、商务会长、县参议员等职。1939年,岚皋旱涝成灾,饥民遍野,马渭川等人在县城西街开“粥厂”,赈济灾民。(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邹玉徽(1889~1957)
字昌懿,汉阴县双乳人。玉徽在兄弟辈分中排行老大,是以人称“邹大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尝云:“穷人看病是急,富人看病是忧。”故无论贫富,有求必应。他精通脉理,把握辩证推论,讲究“四时”、“三因”,遵循“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对症下药,恰到好处。有患肺病者,他用“培土生金法”,即以“扁豆苡米心汤”治疗,服食一月即愈。有患鼻衄者,血流不止以至晕厥,他用大蒜一斤捣如泥,敷其脚心手心,从此根治。先生尤擅儿科,尝云:“富人之子多吃美味,食物油腻;穷人之子多粗茶淡饭,生冷坚硬之物,虽病同而用药必异,应区分而治。”故治愈患儿甚多,人皆赞邹大先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先生尝同僧人合作采撷民间草药,在庙内施舍。并整理编辑治疗地方流行病验方100余则,木刻印刷赠发乡民。其高尚之医德传颂至今。(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宋云石(1889~1958)
又名瑞麟,安康人。著名收藏家。1914年~1928年间,先后在陕西督军陈树藩帐下任军装局局长,以及杨虎城部下任参议,多方搜求古董、书画和碑帖。“西安事变”后,转回安康。1929年自筹经费,兴办安康私立慈惠小学,自任董事长。还开办安康第一家照相馆,号“是吾轩”。建国后,将历年搜集到的秦砖、汉瓦100余块,列国泥封一百多粒,古人书画100余件,各种古籍珍本160余套(册)共四大木箱,精心包装和装裱,于1953年全部献给人民政府。(纂《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查少白(1889~1952)
讳玉枝,字少白,一字文芳,号抱瓮老人。中和道人。汉阴铁佛寺人。工书画篆刻。肄业于保定讲武学堂,任陕西督军府参谋暨镇守使张仲仁部少校骑兵营长。1924年,国内军阀混战,辞去军务加入同善社、青帮。在上海、浙江、四川、武汉等地传经。闲暇从事金石书画及戏剧。抗日战争爆发,应邀出任陕西省政府参议。1931年夏,长江泛涨,灾民结队、义售书画,筹得2万余元汇长江水灾义赈会。1942年归里,迁居安康,任中国商业贸易公司驻石泉储运站站长。次年,因储桐油库房失火,引咎辞职,遂旅居西安,专心书画创作。他于书法诸体皆能登堂入室,他的国画,尤其是传统山水、人物,清隽淡雅,别具情趣,其作品曾在上海、杭州、北京、武汉、西安、汉中等地展出,展后售罄。1947年,爱国进步人士杜斌丞、李敷仁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他在西安音专课堂上,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人士罪行:“黑暗腐败一至如此,不亡者断无天理。”为此,被学校解聘,忿然离开西安迁居汉中。家境贫困潦倒,友人为其推荐职业,他毅然辞却,说:“我宁肯打草鞋、卖卷烟,也绝不为五斗米折腰”。其气节如此。时与地下共产党员张天鲁、张金升、侯沼民等人过从甚密,其家为中共地下联络站,受革命思想影响,鼓励三女投奔延安参加红军。(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钟玉珂(1890~1967)
原名钟金钥,字玉珂。宁陕关口人,民国十二三年在西安陆军测量学校学习。与吕瑞初、赵寿山、孙蔚如同学。毕业后,编人军官队,随冯玉祥部由陕西转战河南开封,任河南印刷局长五年,继调山东任民政厅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回陕西任民政厅委员、汉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禁烟督察专员。1941年在西安教育长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调西乡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任上校教育长。1945年回宁陕老家过春节,城关乡长鲍必成请钟赴宴,闲谈抗日胜利,理应庆祝。众人推钟向县长施德广请愿,庆祝抗战胜利。施德广以四亩地、东江口一带有共产党活动为借口,不允集会庆祝。钟玉珂带酒闯入施德广住处,再三要求举行活动庆祝。触犯施妻刘慕荣,以胁迫公务人员执行职务罪,判刑十一年,钟被关押不服,向安康中级法院申诉,宣判无罪释放。在返回宁陕途中,被石泉县参议长杨昆生等挽留,任石泉参议会秘书兼任石泉县简报编辑。1949年底回宁陕县,担任县秘书。1960年钟玉珂被聘请到石泉编写《石泉县志》,不久便停止。钟待人真诚和善。性情乐观,爱好广泛,同时又擅长诗歌创作和书法,有《花鼓词》数十首传世。(纂《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雷瑞生(1890~1979)
原名永发,字瑞生。1914年自四川蓬安来宁陕县柴家关种党参,1917年修房置业定居。1924年于柴家关开设“永丰恒”中药铺,因幼年曾随父学医,精于外科,后又随其叔在汉中一带行医,积累丰富的治疗外科经验。一次,他运药材出山,行至田峪河,见一位背枋的脚佚被枋板砸伤脊椎骨,疼痛呻吟不止,他摸了摸伤者患处,认定是脊椎脱位。便让人找来木板,让患者伏下,他看准方位后用脚一踏,脊椎复位,患者休养了几天又背枋去了。雷治疗骨伤病人,常以一口水喷于患处,再用点穴麻醉或药物麻醉,然后以娴熟轻柔的推拉,进行按摩操作。尤以治疗骨折脱臼、跌打损伤、枪打刀伤、虫兽咬伤及痈肿疮疖见长。一次,江口郑某不幸被子弹穿进小腹,抬到柴家关请雷医治,雷即将自制“拔弹膏”贴敷于伤口,三天后,就将子弹头拔了出来。他研制的“拔弹膏”还为村民俞某从身上拔出猎枪霰弹数粒。雷不仅医术精湛,其“无论贫富,有疾必医”的高尚医德更受人称赞。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蒲河卫生院任骨科医生。这位闻名遐迩的骨科医生,以“雷水师”享誉宁陕、石泉、佛坪等县,不幸于1979年病逝。人们至今仍缅怀这位“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好医生。(节《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宋登贤(1890~1960)
原名宋合辰,曾用名宋国庆。1908年随家人由河南新郑县人陕,在潼关、西安一带靠推独轮车维持生活。1921年到终南山下的天子峪口寓居,先以担柴、挖药、卖山货为生,后挑油担子在长安曹村一带走乡串户,并在当地娶妻安家。1922年军阀吴新田部队将他抢劫一空,并用刺刀将他戳伤,伤愈后,决心报仇雪恨。当时,军阀割据,土匪四起,乡民们为了自保,组织神团,宋登贤毛遂自荐,分别担任长安石碥峪和宁陕江口两处教练,打击土匪和流窜散兵抢劫作案,保护一方安宁,在方圆几百里的秦镇、大峪、江口、黄良、斗门等地收徒千余人,闻名遐迩。1932年,宋登贤在江口一带行商兼神团教练。1935年红七十四师人境,宋和红军战士交往,受到红军指战员的教育,觉悟提高,要求参加红军。七十四师政治部负责人让他在天子峪口一带继续以做生意为掩护,发展人员,扩充力量,开展游击活动,并给了他枪支和活动经费。之后,宋便在蓝田、临潼、户县、周至、江口、两河等地活动,到1936年6月,已组织起400余人的游击队。游击队公买公卖,纪律严明,一面开荒生产,一面打游击。北自长安,南到江口,转战数月,不仅消灭了几起小股土匪、国民党的散兵游勇,还到柞水营盘的老林头、宁陕小川的六里沟等处,拉当地土豪劣绅的票子,罚他们出粮出款作军饷。还杀了北沟团总彭某,有力地打击了恶霸地主阶级及反动武装势力,当地群众拍手称快,先后给游击队送了五十多面“为民除恶”、“打富济贫”、“开路先锋”的锦旗。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将宋登贤领导的游击队,正式命名为“抗日抗捐军”,在商县、宝鸡、长安、宁陕等地协助红军作战,开展土地革命。同年12月,抗日抗捐军改编为红七十四师补充团,宋登贤任团长。在大峪经过半年整训,于1937年6月随主力部队北上抗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宋登贤亦于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战到大别山、太行山、华北平原,在战斗中三次负伤,失掉一条腿。后转业到地方,历任开封、新郑县县长,1960年12月,因积劳成疾,久治不愈,在河南开封逝世。(节《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曹孔青(1890~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