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吕献金,字贡三。石泉县熨斗坝人。民国九年(1920)任西安警察东署署长,后调任平利县长。1925年,其兄吕献杰(驻北平议员)染疾病故,贡三去北平处理善后事宜,并候缺谋职。由于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在北平二年谋事未成。1927年返回石泉,历任宝元钱局局长、财务局长等职。1932年担任石泉县保安团团长。时警二旅张飞生曾许贡三以旅参谋长之职,吕无意军界,故未赴任。1935年辞去保安团团长返回熨斗坝。在熨斗坝开设染坊、磨坊、油坊等手工业作坊。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常常过问学校教务,每学期开学,都要开办筵席,为新聘教师接风,放假了,又设席款待。他常亲临教室听课,考察教师才智高低,以定夺新学期教师的辞聘。只要是读书人,戏曲艺人或名医,路过熨斗他都盛情款待。他爱听戏、唱戏,生活清雅恬淡,对政事不轻易发表看法,总是谨慎持重对待,晚年,尝撰一联云:“无官守无言责不问不闻新政事;有薄田有残书半耕半读旧家风。”(纂《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沈君默,更名沈尹默。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安康知县沈祖颐仲子,出生于汉阴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居西安,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移居浙江吴兴,至民国元年(1912),沈尹默先后在杭州高等学校、师范学校、杭州第一中学任教,与刘季平、柳亚子、陈独秀、马一浮、苏曼殊、章士钊、周树人和沈君儒等交往甚密。自民国2年(1913)2月起到北京大学任教,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采纳沈尹默的建议,聘请刘师培、胡适、钱立国、周树人、沈兼士、李大钊、吴稚晖、高君武、王宠惠、李四光等名流学者任教,推荐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蔡元培应允,并将《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北京大学编辑出版。民国7年(1918)成立《新青年》编委会,陈独秀、李大钊、钱立国、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由蔡元培和李石曾推荐,民国18年(1929)出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民国21年(1932)出任北平大学校长。因国民党政府遏制学生运动,下令开除学生,沈尹默愤然辞职,到上海担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民国26年(1937)8月日军进攻上海,监察院长于佑任邀沈尹默去重庆任监察委员,民国35年(1946)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辞职后居上海以卖字为生。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首访沈尹默,1959年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与之亲切握手并称赞:“先生工作得很好,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1961年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尹默任主任委员,1971年6月1日深受“四人帮”迫害的沈尹默因病去世。沈尹默创作了大量旧律诗词,著有《松壑词》、《归来集》、《秋明室杂诗》、《秋明室长短句》、《人蜀词》等。沈尹默书法成就卓著,“兼撮众法,自成一家”,为一代书法宗师,其行书时称米芾之后第一人。(纂《三沈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刘治鳌(1884~?)
字子仁,安康县神仙街人,幼家贫,赴安康城“义盛和”丝铺当徒工,酷爱武术,拜武师邹隆岱门下习武。后回家乡织丝张箩、串乡谋生。期间结识牛山道人张某和武林人物陈德义等研习武艺。1905年独身赴湖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西安等地投师学艺。博采众长,学成多种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其中有少林门派的六合拳、燕青拳。醉拳等,善使长器械棍术,并兼通软器械如流星锤等,更精于山东名拳师王振周嫡传钩镰枪。1912年上太白山拜一老道为师,精习峨眉气功和纵术(轻功),并学习跌打损伤治疗和敷药知识。1913年别师回安康开设“九义堂”药铺,专治跌打损伤患者。暇时即设馆授徒,被誉为安康武林名人。1920年从武汉购回自动石印机一套,开办安康同信石印局,为安康印刷业的发展开创了先河。抗日战争期间,出任安康县红十字会会长,救死扶伤,研制的渣子药、红伤药、虎骨酒等,治跌打损伤、刀斧砍伤特效,颇受人民欢迎。著有《九死一生》、《海底》、《训练宝鉴》等书。(纂《安康刘氏族谱》、《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王一山(1884~1955)
曾名王治馨,旬阳县城人。幼年只身人西安,考入西安陆军小学堂,因成绩优异,保送人陕西陆军中学堂。时值辛亥革命前夕。与同盟会师子敬、焦子静善,遂加入同盟会。1911年农历九月一日,陕西革命爆发,陆军中学堂同学组成学生敢死队,被推任队长,奉命看守藩库(即金库),以英勇无畏,恪尽职守著称。辛亥革命后,由于看到以张凤翔为首的秦陇复汉军军政府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置老百姓于水火而不顾,愤然离开西安,转赴渭北各地,联络革命党人,投身革命事业。在参加于右任为司令的靖国军“逐陆”(效忠于袁世凯的陕西督军陆建章)之役中被捕,投入监狱。出狱后,又参与反对依靠安福系军阀的陈树藩斗争,被陈逼迫流亡上海达六年之久。1926年前后由上海返陕,在西安高等学校任数学教员。同年,与杨虎城将军建立友谊,随杨东出潼关,任十七军军务处处长。部队驻札安徽太和县时,改任杨部孙蔚如师参谋长,嗣后又升任十七军参谋长。杨虎城回陕后,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第十七路军,仍以一山任参谋长。后又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长、陕西省政府委员。在协助杨虎城将军治理陕西军务、政务中颇多建树。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经张学良、杨虎城决定,为统一机构,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张、杨二将军任正、副主席,一切命令均以该会名义发布。任命王一山出任陕西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与省府秘书长杜斌丞等人在处理事务中和共产党人密切合作,获得中共代表周恩来的好评。“西安事变”后辞职,赴北平德国人开设的医院养病,欲病情好转后去苏联观光,后因经费困难未能成行。1938年回西安,与宋绮云、杨晓初、李敷仁等地下党人以及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关系密切。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公然挑起内战。西安发生特务捣毁进步报纸《秦凤工商联合报》事件,一山出于义愤,不顾身受特务严密监视,公然列名西安士绅打电报给蒋介石抗议其暴行。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关中著名学者党晴梵冲破国民党防线,奔赴延安时,曾写信约其同往,因女儿重病,儿子年幼,未能成行。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出任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省人民政治协商会委员。1955年1月1日病逝西安,终年71岁。(节《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张鸿远(1884~1947)
族名张步朝,字飞生,旬阳县大河南张家院人。清朝末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堂,后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肄业归陕,充陕陆军下级军官。1911年10月,陕西新军起义后,任营长、南路游击司令等职,作战勇敢,人称“飞将”。1916年,陕树藩主陕后,张飞生得到重用。靖国军围攻西安,张因守城功,升任第一混成团团长。1918年,陈树藩在段祺瑞唆使下,向驻扎在关中西部的靖国军发难。张飞生兵势凶猛,攻占武功、扶风。逼使靖国军与陈树藩划线为界。1919年,陈树藩为扩大地盘,又命张飞生攻占乾县。1927年,直皖战争爆发,陈树藩分三路进攻靖国军,升张飞生为陕西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承担北路进攻任务,遭靖国军顽强抵抗,败走乾县。同年5月,直系军阀政府下令撤去陈树藩陕西督军之职,派兵人陕。陈树藩急调张飞生等回西安抵抗直系军队,7月兵败,张飞生弃职返回旬阳,以待东山再起。北伐战争开始后,张飞生投靠蒋介石,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少将)、豫陕甘联军第一师师长(中将)。蒋、冯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武汉行营任命张飞生为国民革命军陕西讨逆军第二路司令,派回陕南收编地方武装,以对付冯玉祥安康、汉中等地的留守部队。张飞生在较短时间内,收编了旬阳的孙鹤年;安康的王耀宸、鲁秦侠;岚皋的陈定安;汉阴的沈玺亭等地方武装。1930年9月,杨虎城率十九路军人陕,张飞生晋见杨虎城,被杨委为安康绥靖司令。1931年2月,张率军攻占安康地区各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此后数年,安康秩序稍以得宁。同时,张贪婪成性,随意摊派粮款,加大捐税。1931年冬又设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发行油布钱票,废止各商会、钱庄发行钱票,布告城乡一律使用油布票,违抗者即遭杀戳。张飞生在改葬其父时,极其奢侈,从安徽请来风水先生择墓穴,请名家写序传及碑文,还特立一通有蒋介石、于右任、杨虎城、刘镇华、何应钦、张学良、陈树藩、张孝慈、何成浚、邵力子、张凤翙等名家署名的神道碑。1932年9月,张飞生所部被杨虎城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二旅,张任旅长,仍驻安康。在此期间,大肆镇压中共安康地下组织。1934年2月22日,中共安康军特支,趁张不在安康,城防空虚,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后遂向紫阳一带转移。张得讯后,命令驻安康补充团拼命打压,并令驻紫阳王耀宸团全力堵截。张日夜兼程赶回安康,指挥镇压起义人员,残酷杀戳百余起义人员。1934年12月,徐海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豫鄂边界人山阳、镇安县界,张飞生奉杨虎城之命,率部追击,数次与红军接火。红军采取诱敌深入战略,每与张部接触稍战即撤,张以为红军怯战,遂于1935年3月10日率部由宁陕县关口向红二十五军撤退之洋县华阳方向进击,行至华阳镇石塔寺时,张飞生所率两千余名官兵,被预先埋伏在山沟两侧的红军截为数段,使之首尾不能相顾。双方激战数小时后,张部死伤被俘600余人,张亦左臂中弹,以血涂面,佯装死亡,侥幸逃脱,趁天黑收集残部退回休整。1936年10月,被免去旅长职务。“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曾秘密活动于沈玺亭、唐得楹部,欲从杨虎城、张学良手中抢走蒋介石,投奔南京邀功。因“西安事变”很快得到和平解决,企图未能得逞。后返回旬阳闲居。1939年当选为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候补参议员。1944年任旬阳县土地复查协进委员会主任委员,1945年11月18日,旬阳县成立参议会,当选为议长,未及赴任,卒于西安。(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顾元伯(1884~1941)
本名顾大任。又名顾登凯,安康县人。1906年考入陕西省陆军小学堂,次年因父病辍学。经凌大同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去陈树藩军公署任军需课长。1921年离开军队,租住汉口吉星公寓,从事商业。1924年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廖乾五,并解囊相助其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回安康继续经商。先后任安康慈善会会长、商务会长和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接办安康《民知时报》,任董事长。《民知时报》因揭露地方官吏借禁烟中饱私囊,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王禹九所不容。导致编辑牛希渊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送西安。顾元伯联络地方人士多方斡旋,营救牛希渊出狱。当时的安康专署专员杭毅曾要求顾元伯“官绅合作”。顾说:“这样岂不同流合污”。并反对地方征收“娼捐”,以为“若如此。就可以收盗捐”。他还主持修建了兴安图书馆(今群艺馆文安楼),募集资金建安康中学(今永红中学)树人楼、博化室。抗日战争间,又以抗敌后援会,安康商会会长身份募捐周济难民。还参与加固城堤工程的组织工作。(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凌大同(?~1912)
一名仙乔,安康县人,清末廪生。才奇博学,立志匡世报国,早岁加入同盟会,拥护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参与其役。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1912年夏,和同乡刘锡五恢复《大江报》,著文揭发袁世凯破坏共和,镇压革命党人的奸状,报社被封闭,大同远走。是年八月,复返武汉,联络同乡刘锡五,川人余达等二十位志士仁人,密谋中秋举事,事泄被害,投尸江中。(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刘锡五(?~1917)
字美仑,安康县人,清末拨贡生。幼年常慨叹人世不平,存匡世救国大志。早年加入同盟会,就读于陕西师范(关中)大学堂时,曾登台演讲,慷慨陈词,指出国势阽危,人民痛苦,有为青年应当奋起;感情真挚,声泪俱下,因思想激进被除名。归乡后创立教育会阅报社。后就读陕西高等警校,毕业后任兴安中学堂监督。1911年7月送毕业生赴省应试,适逢革命形势高涨,刘锡五见机在清军中鼓动倒戈,反戈后省督张凤翔委任他为副陕南招讨使。事略定,又赴湖北、上海进行革命活动。1912年春,在武汉组织秦晋陇联合会,夏季,与凌大同合作恢复《大江报》,著文揭发袁世凯镇压革命的阴谋,报馆被封,被迫离鄂去沪。八月上旬潜回武汉,与凌大同等二十余志士仁人,联络马步各军,密谋于中秋节攻督署,因人告密,凌大同等十余人均遇害。刘锡五当夜在江边负责发电,得以脱险。乃赴上海,与于右任谋设民立图书公司,专以开发民智,反对帝制为宗旨。1915年春,袁世凯派騠骑封闭公司,监禁锡五于上海,经于右任多方营救,得以出狱。是年冬,策动肇和兵舰起事,攻打兵工厂,事泄未克。1916年春,与三原县徐朗西合办《民意报》专以倒袁、抨击军阀为目的。因操劳过度,至十月咯血便血不止,仍念念不忘国事,抱病赴京张罗旅京陕人向政府请愿。1917年春去上海就医。不治,卒于2月24日。(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钱鼎(1884~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