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钟五,旬阳县蜀河镇人。幼年在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成德中学,学满考入燕京大学法政系。1928年至1937年间,先后任陕西省岐山、风翔、山阳、沔县等县长。1937年脱离政界回乡,在旬阳中学教书。1944年,为解决蜀河及其附近地区学生上中学难问题,联络蜀河各士绅,呈请省政府批准,筹办蜀河职业中学,被任命为校长。忠于教职,办学有方。旬阳解放后,参加人民政府举办的安康军政人员训练班学习,返县后,被分配到县中学任教员兼教务主任。(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龚安庭(1879~1952)
原名龚柱臣,紫阳县城关人。票友出身,后以演戏为生。青年时,与贾安堂、唐安泰、周安庆、曹鸿山等,投已故著名汉调二黄艺人赵保官灵位拜师从艺。擅演生末角,领长子龚敬荣,次子龚敬华流浪江湖10余年。1939年,唐安泰戏班在紫阳红椿坝被劣绅抢人抢箱。龚安庭即接唐安泰组班入川演出五年之久,靠演出维持了一班艺人生计。龚数次带戏班演出。形成了一套管理办法,如坚持“独小旦,独胡琴,不能开箱”,就是防止因这两门行当人才稀少,稍有变故就导致停演或散班。(录《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李如兰(1879~1934)
又名李香亭,石泉县中池河人。县生员,赴省乡试落榜,后以官费考入陕西省高等学堂。在学堂时常与同盟会会员往来,辛亥革命发生,加入学生军参加反正,与起义军协同作战。十月十三日在攻打满城(西安皇城,清贵族官员驻地)中,率先奋战,毫不畏惧,为起义军所称赞。辛亥革命后,他又率先剪辫,劝妇女放足。1913年。应石泉李行皋之邀,共同创办石泉高等小学堂,并推荐李香亭为堂长。后改名为石泉县立高等小学校,他为第一任校长。旋即与县政府协商,暂以屠宰税、牲畜税为学校常年经费,以地丁税作为创建学校的基金。1927年,高等小学校毕业六个班100余人,其中学生周雅颂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26年,李香亭还兼任石泉县劝学所所长,又在石泉池河筹集资金,修建校舍,创建石泉县第二高等小学校,为石泉发展教育事业,培育社会优秀人材,作出了重大贡献。(录《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梦彪(1879~1952)
字啸风,幼名进军,外号李胡子,旬阳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光绪己丑(1889)科乡试举人。后以府学生员入陕西高等学堂读书。光绪二十八年(1902)旬阳知县刘德全续修光绪《旬阳县志》时,被聘为记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军新疆伊犁。因向陕甘总督上书言边事及不良之政治,被委为伊犁参谋处谋略股委员兼调查股委员,并任伊犁两等学堂教员。1911年武昌革命军起义后,李梦彪与郝可权(湖北蕲春县人)密谋起义以应武昌义军。1912年1月7日,李梦彪、郝可权在伊犁起义。时城内义军不足百人,梦彪在起义前尽弃衣物,以示誓死而战的决心。经激烈战斗,李、郝率十余人攻人军署,杀死伊犁将军辉志锐。8日,伊犁军政府成立,李梦彪被推为军政司长。伊犁地处边陲,汉、满、蒙、回各族杂居,历来号称难治。李精心筹划军备,妥善安抚诸族,组织行政、司法各机关,无不井井有条,人心归附。不久军政府内少数人见李如此干练,心怀妒忌,欲诟陷他,均未得逞。李以大局未定,内部倾轧之风已起,愤然辞职离去。同年7月返回西安,适逢原高等学堂同学创立三秦公学,邀他担任教师。陕西第一师范学校闻讯,亦争延之,李慨然应允。两校相去约六七里,他每日徒步往来其间,寒暑不避,日授课达七小时,亦无倦容,深得两校师生敬重。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李梦彪辞去教职,秘密南下参加讨袁革命,赶到南方,已是同年九月,“二次革命”已告失败。为免遭迫害,与同志一道东渡日本,以图再举。1915年1月,乘船返回中国,准备返陕,行至上海,探知袁世凯通缉革命者的命令已传至各省,便隐居上海。有人劝他不如返陕,求陈树藩找人说情,让他归返田间。他以书谢绝道:“奔走国事,吾之职也。叛共和者无罪,卫共和者反有罪乎?无罪而自谓有罪,岂非自诬,且吾不可归,归则受制于人。不出三年,国将有变,吾若还乡,不去则束手待毙,去则累及他人。吾宁老死天涯,不为贼屈,而累及他人也。”同年五月,应友人史某之召,赴山西参加反袁斗争,行至平阳(今临汾市),闻晋事已败,复返上海。是年十二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激起全国人民反对。蔡锷、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全国,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16年初,李梦彪与流亡上海之革命党人井勿慕、郝可权一道,由上海至云南,加入护国军。旋即返秦,趋陕北镇守使陈树藩部活动,策动陈树藩响应护国军。1916年3月,郭坚率护国军南下进攻西安。李梦彪人其帐下,率护国军攻取三原县城后移军咸阳。5月9日。陈树藩自称护国军总司令,宣告陕西独立。李梦彪被任命为第一游击队参谋长。6月9日,陈树藩投靠北洋政府黎元洪,被任命为陕西督军。8月,北洋政府恢复国会,李梦彪当选为国会候补议员。经陈树藩与省长李根源“联衔力保”,寻又任梦彪为陕西省政府政务厅厅长。不久,陈树藩为独揽军政大权,用武力逼走李根源,由李梦彪代理省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旋以皖系失败而告终,陈树藩靠山段祺瑞通电下野。1927年,北洋政府免去陈树藩督军职务,并向陕西进军。陈军败走汉中、四川。李梦彪则弃职而逃,过起流浪生涯,几经沉浮,先后任四川讨逆军参赞,河南省督办公署顾问,陕西省顾问、南郑中学、南郑女子师范教员等。1930年初,旬阳人张鸿远、张藩分别以陕西讨逆军第二路司令和陕鄂边防剿匪总司令名义率兵竞相攻打安康,发生矛盾,李梦彪以故友身份致函张鸿远,从中劝和。抗日战争爆发,李已年届花甲,始结束在外漂泊生涯,携眷回到旬阳。1944年6月,李梦彪当选为陕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46年1月5日,陕西省参议会正式成立,李梦彪以高票当选副议长。在九月十五日参议会第一届二次会议上,他针对会前接到的几百件提案发表演说:“古人对于善言者,誉之为凤鸣朝阳;而恶其多言,则诋为鸦噪寒林。凤鸣朝阳,固然不敢蒙此美誉,鸦噪寒林,又不愿居此恶名。本人以为所提公案,也不是凤鸣朝阳,也不是鸦噪寒林。简直是田野哀鸿之音。”国民党发动全国内战后,李梦彪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7年12月,李梦彪与于右任等人被选为行宪第一届监察院监察委员,按照章程,辞去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及副议长职务,旋升调监察院两湖区(湖北、湖南)监察委员行署委员,驻汉口。1949年8月,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后,李梦彪在汉口难以立足,调任监察院山(西)、陕(西)、甘(肃)监察使主任。尚未赴任。西北已告解放。1949年9月,由重庆逃往台湾。据台湾《民国大事日志》载:1950年5月18日,监察委员李梦彪等46人,以西南绥靖主任兼西南军政副长官胡宗南丧师失地,贻误军国,向监察院提案弹劾,经监察院通过。1952年病逝于台北市。著有《劫余剩稿》行世。(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陈长庚(1880~1938)
汉阴县城关人,艺名陈安福。幼年学戏,拜汉调二黄科班艺人李来满(小旦)为师,刘协红(武旦)为参师,专工青衣正旦。从艺福泰班、同心社、万寿社、德燕社,自办玉庚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人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陈长庚与叔父寿安应邀前往西安演戏祝寿。以《打路》(饰黄桂英)崭露头角。他艺技、唱表俱佳,尤擅刻画苦情人物,手戏《铡美案》,有“活香莲”之称。是清末,民国时期陕南汉水流域影响较大的演员之一。同心社班主凌成佑称赞长庚乃“兴(安)汉(中)两府二黄戏青衣泰斗。”每有重大会戏,多得挂红,赠银牌或重金赉赐。晚年罢戏,以家传裁缝旧业为生计,58岁应邀在西乡演出时,客死他乡。(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李厚安(1880~1941)
又名李建业,石泉县曾溪乡人。幼聪明,热爱拳术,好争强斗胜。光绪二十四年(1898)听说武汉桐油价格昂贵,便瞒着父亲,弃学经商。在后柳各油房赊了1000担桐油,雇人租船运往武汉。他以每担桐油5块银元购进,100块银元售价销出,共获毛利润95000块银元。随后,他得知槲皮可制栲胶,便招聘工人土法生产,虽然也制出栲胶,但胶质粗劣。于是,便在广东又开办了纯胶提炼厂。50公斤栲胶,只耗费8块银元成本,却可赚得342块银元的利润,从此成为石泉首富。后以10万银洋捐给冯玉祥将军,充作抗日战争经费。同时热心开办地方小手工业生产,在石泉县城开办李记钱庄,在合溪乡开办了火纸厂,在中坝建起了造纸厂,为发展地方工业做出了贡献。(纂《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喻嘉猷(1880~1919)
字勋臣,回族,安康县人,优贡生。曾任甘肃徽县知县。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离任之日百姓依依送别,献万民伞和德政锦旗。1919年3月,安康管带邱富平敲诈回民商号兴隆顺(米姓)和锁万喜等家财物,喻嘉猷和回族退职武官马金元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径去邱富平住所(西大街关帝庙)讲道理,邱恼羞成怒,当夜将喻、马二人秘密枪杀于白庙巷内。(录《安康县志》1989)
何鸣凤(1880~1947)
又名何在文,字翼挥,后改一挥。旬阳县磨沟人。清光绪末由上海理工化专科学堂毕业。民国二年(1913)九月十五日,风翔王生岐部兵袭县城,县知事弃城而逃,在旬河淹死,何鸣凤奉陕南观察使命,代署旬阳知事半年,民国八年(1919)七月,荐任新疆阿尔泰专署财政局局长。民国九年调任陕西汉中道尹公署。民国十年六月辞职回乡办教育,其间以两分地换古墓塔瓦房三间,创办汉润乡第二保小学,俾贫寒子弟得以入学接受教育。1945年被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王启夏(1880~1945)
字禹谟,紫阳县汉王城人。幼年家贫,16岁始启蒙读书,仅四五年间,即读通经史子集大部。民国五年(1916)考取官费留学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蚕桑专科学习。在学习期间,从来不问政治,只想以实业救国。毕业时,虽成绩优良,却因交不起校方规定的300两白银而得不到毕业文凭。他认为:“只要本事学到手,何须一张空文凭。”辛亥革命后,安康人陈树藩主持陕政,王启夏在军装局长宋云石手下负责秘书事务。某日,陈树藩约王面谈,意欲委王出任韩城县县长。而王启夏借机讽劝说:“我看北洋不得民心,不可紧跟。能不能去找一找孙大炮(即孙中山)?”还说:“现在安康挑脚的担运夫到省城住店,无人敢问。问他姓啥,他们都说‘督军姓啥我姓啥’;问哪里人,都说‘兴安州王彪店(陈树藩故里)的人’。我看,这是助你下台呀!”王启夏直言。使陈很不高兴,县长也不让他当了。民国十一年(1922)王启夏回紫阳,初代理县长三月,次任县乙种蚕业学校校长。此后,他在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大力支持创建了瓦房店、汉王城等地的女子学校。汉王城举办黄汉小学时,他曾一次捐赠图书1000余册,帮助建起图书室。但由于性格孤傲,厌恶请客送礼,引起官绅不快。被迫于民国二十年(1931)返回汉王城故里,晨起拾破烂,饭后阅书刊。晚年则贫病交加,卧床不起。临终留下遗言:“我死后不准念经开路,不准收礼待客,不准吹打放炮。”(节《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沈士远(1881~1955)
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安康知县沈祖颐长子,出生于汉阴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居西安,1907年陪母亲举家迁回原籍浙江吴兴。未几,被浙江省高等学堂聘为国文主讲。1917年,又被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的北京大学是产生新思想的园地。正酝酿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他到北京正值北大新权利机构——校评议会正式成立,沈士远亦进入评议会。“五四”运动爆发前后,北大成立了教职员会,并发起组织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推康宝忠做主席,马叙伦做书记。后因康病逝,马叙伦改任主席,沈士远任书记,直接参与领导了这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为保护营救在“五四”运动中被捕的学生,挽留因不满北洋政府逮捕学生而辞职的蔡元培校长和保护北大不被迁徙解体等做了大量工作。沈士远先生思想进步,支持并投身革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亲密战友,是北大革故鼎新的重要成员之一。他既是大学问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后来虽寄身官场,但所任职务始终与教育有关,如湖北省教育厅长、浙江省教育厅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主任等。他为中国现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纂《三沈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陈可庄(1881~1965)
本名陈步瀛,字可庄,号扬钧。砖坪厅漳河坪人。23岁人砖坪烛峰书院读书,肄业后保送陕西省高等学堂法文组学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学日本东京桑校,后人群马县东亚蚕桑学校。上课学习之外,帮助当地住户提蛾制种,学习选种技术。曾到日本凤空制丝厂参观学习缫丝。宣统三年(1909)回国。民国三年(1911)在兴安中等农业学堂执教。1913年回岚皋县,在漳坪庄园植桑养蚕,春季插条两陇,秋季育籽两畦,成苗万余株。1914年在岚皋县高等小学执教时,改植物课为桑蚕课,利用教场坝公地40亩,建房20余间,成立树桑公社,自任社长,招生30余人,专门经营蚕桑,年产茧达千余斤。1918年,王安澜部驻营树桑公社,蚕桑被破坏殆尽,后又毁于洪水。1923年改行学医,1939年赴西安树仁堂药铺开铺行医,后返回岚皋坐堂行医,由于聪颖好学,加上不断实践,阅历丰富,遂成名医。1954年,陕西省政协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医学著作有《增泽伤寒心法要诀注》、《谈斑疹伤寒的预防和治疗》、《麻疹的防治》、《中医临床经验方剂》以及与人合编的《脑炎》,由熊明朗帮助整理的《实验中医内科概要》。(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陈树发(188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