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超才,湖南醴陵人。以新宁教谕办理金川军需,改官紫阳县知县。紫阳居万山之中,界连川陕,山峦重复,为奸人所出没。启援严行保甲,四境帖然,行以宽政,民情胥治。补延长令,未赴而卒。同寅挽之有“范丹釜底无余物,海瑞灵前仅冷霜”之句,咸以为写其实云。(纂《耆献类征》、《刘启援碑传》)
田大武
镇坪县人,以军功起家。道光初随威勇侯长龄征张格尔。七年(1827)十二月二十九日,张格尔遁人喀尔铁盖山,大武偕段永福、胡超等穷追至山巅生擒之。赏给确勇巴图鲁以守备即用。赏花翎,绘像紫光阁。寻授白土营游击,迁浙江宁绍镇副将。(纂《镇坪乡土志》、《平利县志》)
谢集成
号柳溪,甘肃武威县人。道光七年(1827)以举人任砖坪厅通判。兴利革弊,日昃不遑。到任二年即裁催粮差役,书院款绌。捐廉百金为之倡,工遂峻。道光十二年(1832)至道光十三年祲饥,人相食。集成劝捐请赈,存活无算,父老至今称之。《记》曰:“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信哉。(录《砖坪厅志》)
徐元润
字秋士,江苏太沧州人,为吴下名士。道光七年(1827)以举人任紫阳县知县。爱民训士,勤勤不倦,尤喜表彰节烈。其在紫阳率先创办同善局,劝谕各乡举行,以济贫困无告之人。并亲自酌定章程,捐廉俸置产业以为垂久之计。知县陈仅说:“徐君云间名士,作宰三秦,所至有循吏声,去紫阳七年,邑人思之不置,观此可想见其为政矣。”(纂杨家驹《紫阳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朱斗南
字松皋,四川重庆府阳江进士。道光七年(1827)莅任白河县知县。有惠政,妇孺皆以好官称之。喜诱掖后进,书院课文,亲为改窜。曰:“尔辈多寒士,惟寒士专心研习,无往来应酬酒食征逐之繁,比诸肥满者较易为力。予即苦寒士也,尔辈勖之。”又率绅士修文庙,崇圣祠、武庙、忠孝祠,邑人咸乐从焉。(纂光绪《白河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林一铭
号小岩,山东饶平县人,道光八年(1828)以进士莅宁陕厅同知。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置宁陕厅以来,嘉庆初经白莲教农民军战争洗礼,迄至十一年(1806),复经“宁陕兵变”破坏,册籍文献毁于战火,百不存一。小岩莅任,志切民隐,以为要兴剔利弊,必志之为书,俾后来者藉以考镜。遂谋于诸绅耆,创修《宁陕厅志》:“属各乡堡绅士采择古今事迹,继又延请书儒老成者编辑其类,纪其实,去其伪;传其信,删其疑,从春到夏,仅半年时间而志书成,是为宁陕第一部志乘。(纂《宁陕厅志》)
廖成德
字达三,砖坪厅明珠坝人,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敦品励学,为士林所宗。先是厅通判周申泽聘廖筹建岚河书院,因周卒于任所未遂,归里居,箪瓢屡空,晏如也。后教授乡里,造就人材甚众。著有《听松书屋诗抄》。(纂《砖坪厅志》、《重续兴安府志》)
清安泰
正蓝旗汉军人,道光八年(1828)由拔贡任紫阳县知县,悉心民事,裁革弊政,民戴之不忘。道光十年,晋汉阴抚民厅通判。所至皆有惠政。(纂杨家驹《紫阳县志》)
丁光斗
字济阳,平利县人。道光十年(1830)岁贡生。性奇慧,幼即有志圣贤之学。屡应乡试不第,遂潜心著述,数十年无少间。授徒务求实学,遇人辄勉以明明德,与孟子性善之旨略同。年八十有六卒,著有《明德普同》、《汉洛衍义》、《周易浅见》、《川上指掌》、《尼山再表》、《四书旁通录》、《圣略新标》、《醒世浅语》等书。(纂光绪《平利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董淦
字戢园。失里籍。道光十年(1830)任白河县知县,十三年卸任,十六年(1836)回任。时白河大灾,董淦赈济有方,活人甚众。当时郧西夹河关赌博风气甚炽,白河县马虎沟一带大受影响。赌徒们视两省两县隔境相望,躲逃官府抓赌甚为方便,常聚赌于此。一日董淦带衙役追拿赌徒,越境至湖北县夹河关,当地赌徒以郧西不归白河管辖拒捕,董喝斥道:“天下官管天下百姓,一体拿办。”自此,麻虎沟口、夹河关赌徒敛迹。当时夹河关百姓有谣云:“陕西有一官,名叫董青天。坐在白河县,代管夹河关。”(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邓高植
字玉树,汉阴县蒲溪街人。性侠勇好义。先是县文武生童应试得交纳卷价、印红钱,然后才准予参加考试。汉阴厅役借机勒索,少者千余文,多者数千文。家境贫寒的生童因交不出卷价、印红而失去读书的机会。高植深感气愤。道光十年(1830)上书要求减收卷价、印红,并建议“上户160文,中户120文,下户80文;礼房头场报卷120文,文武复试每名均50文。”通判张济宽贪婪暴虐,不仅未采纳邓的建议,反而累加杖责,甚至关押。高植因遭毒打,一腿致残。遂呼吁各方,上控府、省,此案始定。将张济宽革职查办外,每年从学田中拨出一定数额的租稞以支应卷价、印红诸费,应试生童只交试卷费50文,自此之后,应试生童培增。(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邓光沣
汉阴厅人,郡庠生。义士。高植子。高植尝愤学官印红为寒士累,有志捐免,未果而卒。光沣秉家政,即请捐田租154石,通禀立案,永革印红规费,邑士赖之,各大吏均给匾额奖励之。光沣又为郡西越梅铺造房置渡,利济商旅,邑人为树碑颂之。(纂《汉阴厅志》、《重续兴安府志》)
黄克勤
河南原武县人,道光十年(1830)以举人任紫阳县知县。十二年至十三年岁大饥,民至易子而食。克勤悉心荒政,请赈劝捐,赖以存活者无算。居恒以方介清正自持,听断平允。十三年以积忧致疾,病中言及民事辄痛哭,士民闻者无不堕泪。寻引疾归。(节《重续兴安府志》)
宋德隆
号培园,砖坪孟石岭人。安康县学生员,道光十年(1830),弃儒从商,在湖北老河口设肆经营。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母丧,由楚返秦,守制读礼。时山中风气,酗酒赌博,词讼繁兴。扰害地方。德隆遂与地方绅粮商议:“赌则输数百金,讼亦费数百金,与其为无益之行,莫如广有余之福。”倡议捐资立会,作公益善举,于双河水口交汇处建桥,并刊碑戒赌。遂鸠工庀材,督匠勒石,建成石桥二座,名曰“双丰桥”。亲撰《修双丰桥记》,并戒赌,禁淫条规各十余条刊碑劝勉乡人,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今碑存原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纂《安康碑版钩沉·双丰桥戒赌条规碑》)
马国翰
字竹吾,山东历城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次年成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陕西补用。初任洛川县知县,与夏鸿时对调任石泉县知县,道光十五年(1835)充恩科陕甘乡试同考官。十六年莅石泉,以首先拿获邻境盗犯引见,以知州用。当国翰在石泉时,为崇文教,务以德化民,邑民化之,文风以振。尤长听断,民无冤狱,虽官石未久,而民爱戴不忘也。后官白河,善政洋溢,民情胥洽,暇则考据,白邑曾是西汉神童终军裔徙居之地,为此搜佚补阙,据《汉书·艺文志》辑终军佚文八篇。在石泉期间,著有《杂咏诗三十首》,刻石县署,名胜风俗,靡不毕举。还著有《玉涵山房集》五十三卷,《越漫堂日记》三十卷,《经世补编》三十卷。(纂道光《石泉县志》、《经世补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孔庆发
鄜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以岁贡任平利县训导,崇实学,端士习,教人以敦品为先,尤以治生为重,及门学者,多成名士。道光十五年(1835)升延安府学教授。(纂《重续兴安府志》)
胡廷瑞
安徽黟县人,道光十二年任平利县知县,第二年(1833)值岁大饥,廷瑞设法赈济,全活甚众。恩威并重,听断如神,父老至今犹谈其轶事。(纂光绪《平利县志》)
鄢淳孝
字颖谷,安康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葭州学政。安康学田被前学官侵蚀,与张补山、赵祥等上呈陕安道蔡琼,蔡查勘得实,恢复学田,淳孝持之尤力。博学宏词,文名噪甚,其《千工堰碑记》及《学仓志叙》,尤为时人所赏。(纂《重续兴安府志》)
杨金年
陕南汉调二黄科班传代祖师。号铭泰,紫阳县蒿坪河人。原名张保儿。习艺后从蒿坪河杨家二黄班工武旦,得义父杨履泰偏爱,改名杨金莲(年)。约在嘉庆末至道光初年(1810—1825),已成名的杨金年领班自四川落居汉中府,于道光中叶(1830~1840)得义父杨履泰鼎助,于西乡县沙河坎屈家河创办汉调二黄“鸿”、“来”科班。招收兴安、汉中两府及郧西等地学生,亲自主持执教。首科培养出“鸿”、“来”字辈杰出传人如:贺鸿生,成名后于陕西商洛及湖北郧阳一带传艺,弟子颇多。屈来寿,工武净,在关中、商州、兴安、汉中及豫西等地影响很大。尤以生、末见长的查来松,尊称大师兄,被四川人誉为“戏状元”。嗣后,杨氏科班按辈传教至永、清、长、福、吉、寿、元、双、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16字科辈(靠)班。共传可知名弟子约200余人。自清道光中至建国后的150多年中,汉江派(汉河路子)主要艺术骨干多为杨、查嫡系传人。汉中、安康后世艺人统尊杨金年为二黄科班传代祖师,称查来松为师爷。杨金年故居紫阳县蒿坪杨家大院供有戏神老郎太子,书有“三圣老郎”、“天子一家”“梨园起教”、“前传后继”等匾额。建国后,各路班社艺人,凡经此地者,无不前往杨家大院敬神祭祖,以示不忘祖根,其传辈班皆以“泰”字取名,如“裕泰”“福泰”“魁泰”“鼎泰”“吉泰”等,以纪念先辈杨景泰、杨履泰、杨铭泰(金年)弘扬二黄之德迹。(节《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
王允升
字敦甫,安康县新城人。广东广粮厅通判王玉树之子。道光十二年(1834)冒广东籍中式举人,联捷成进士,签分户部福建司职事,经言官参谒检举,父子异籍,免于进士资格,废福建司主事职。道光怜其才,赏还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复中咸丰二年(1852)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改编修。历充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学政,安康士林荣之。独是兵燹后,著作不传,为可惜耳。(纂《耆献类征》)
刘继眸
字旸谷,旬阳人,原籍安康,明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刘宇之裔。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授甘肃庆阳训导,不赴。主讲白河天池书院,及旬阳敷文书院讲席。教士先行后文,故其门下多笃行之士,不汲汲于科第,时人谓“得教之法”。(纂光绪《旬阳县志》)
孙贤盛
字荣爵,号心泉、监生。笃好阴骘,乡人称其有“菩萨心”。生平全离婚者五,成桥梁者再。葬贫苦无告之棺十余具,焚不能偿还之债券数百金。尤喜岐黄术,为人治病,不索谢仪。喜读书,工吟咏,著有《翠峰诗稿》一书行世。子良栋,道光壬辰科(1832)举人。(纂道光《紫阳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孙良栋
号鹤林,紫阳县北乡人。自号白岩山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孝廉,授麟游县教谕,复授鄜州学正。以亲老告养在籍。后隐居授徒,不复作出山想。其门人之登贤书,游庠食饩者所在多有。善谈名理,能使听者跃然,撮取经史菁华,手辑成编《大学串解》一书,尤极醒豁。又复博雅工吟,恒多天籁,自然人妙。性豪饮,从不及乱。所著《太平歌》以俗言醒世,颇耐传诵。另有《白岩杂录》、《花庵逸韵》、《寒山梦笔》等集传世。(纂杨家驹《紫阳县志》)
郭思仪
山西介休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以进士任紫阳县知县。悉心民事,建义仓,剖俸买谷实之。荒年请赈劝捐,民赖全活者不少。而俭德犹为人所不能及。以卓异升潞州知州。(纂杨家驹《紫阳县志》、《关中同官录》)
鲍珊
字沧碧,一字铁帆。安徽歙县人。少孤,依兄桂星学,人顺天宛平庠,嘉庆十三年(1807)顺天乡试举人,归原籍,十四年(1809)成进士。道光十三年(1833)由乾州知州升任兴安知府。时值兴安甫遭大水,郡城为墟,郡属八厅县同日被淹,山瘠民贫,流离满目。大府以南山奥区,素易骚动,特催珊藉资整理。珊抵任,凡所设施,仿古荒政之遗而变通之,尤以辑睦文武为急务。郡为南山巨镇,驻重兵以总兵统之。珊与总兵祝廷彪最契,凡事和衷共济,弁不袒兵,吏不袒民,各持其平,兵民如一。一切抚流亡,禁侵掠,弥盗贼,咸资其力,民以是安堵。秋稼熟矣,大水又至,不可支柱。乃亲诣省会,吁大府发帑数万金,粟万石平粜。兼设粥厂,张皇补苴,并劝大户各赈其乡邻,不足者捐廉助之。十五阅月,案牍文移,皆手自属稿,委曲周详,积累盈箧,须发为之顿白。十四年(1834)卒于任所,年五十有六。珊历官二十余年,凡事之不便于民者,每出资以纾民力,用是负债逾万。周至路闰生先生赠诗曰:“爱君别有高人处,不把黄金作宦囊”,盖纪实也。(节《槛花馆文集》、《鲍君墓志铭》、纂《重续兴安府志》)
陈仅
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任紫阳县知县。养民以惠而用法严,为治四年,官民如家人父子。十九年(1839)调安康,去任时,士民赴省呈留不得,思之不置,立碑以志德政。其在安康任中,严听断,勤劝谕,惩奸慝,扶善良,振学校,表节烈,废者举之,颓者修之。其大者,尤以撤粮禁,修堤防二端,一以舒积困之弊;一以免其鱼之灾,戴星出入,不知其瘁。辑《南山保甲书》,一遵郡守徐栋科条,而稍变通其制。癸卯(二十三年)、丙午(二十六年)两充陕西乡试同考官,卓异引见后,奉旨仍回安康候升。历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为建生祠。咸丰二年(1852)郡遭大水,立城隍(没有水的护城濠)不去,城没于水,陈仅被洪峰带卷漂至黄洋河,将亡遇救,得免于难。郡人额手称庆,咸谓天佑良牧。咸丰四年升宁陕同知。未赴,致仕归里,杜门著书。著有《继雅堂诗文集》三十二卷;《捕蝗汇编》四卷、《艺苕集证》一卷、《救荒三策》三卷、《紫阳县志》八卷、《文英书屋詹詹言》二卷、《诗诵》一卷、《竹林答问》一卷、《南山保甲书》一卷、《深宁年谱》一卷。以上著作率多陈仅官紫阳、安康时所撰。(纂杨家驹《紫阳县志》、《重续兴安府志》、《继雅堂诗文集》)
龙泽厚
字垄甫,四川华阳人。由行伍入营,道光十四年(1834)以守备任紫阳县都司。能诗文,喜交游,平易近民,人多贤之。陈仅为紫阳令,互相勉励,文武合辑。时水旱、飞蝗频侵紫阳,垄甫协力赈恤,率兵弁上山扑蝗,尽心竭力,未尝有惰容。平居与紫邑贤达杨家坤、陈仅、曹学易等作诗歌之会。相与唱和。极一时人文之盛。道光十七年(1837)邑中士绅保举北上,以副将赴防津门(天津),有兵夺民井,殴人致伤,堃甫力雪民冤,致撄主帅怒,摘花翎顶戴,撤去副职。即撤防时,百姓焚香拥道遮送马前,几不成行。旋调甘肃任。(纂陈仅《广城集》、《安阳集》)
富明阿
蒙古正红旗人,进士,以知县分发陕西补用。道光十五年(1835),补兴安府砖坪厅通判,厅自嘉庆初白莲教乱后,楚、广、川、黔流居唐集,狱讼繁兴,土著时受棚民之欺。明阿下车。询悉土著之不振,由怯流民之恃众,爰捕一二强豪置于法,棚民作恶者敛迹,土著始得复安耕凿。又流民之以赌博营生者,每每鱼肉乡愚,明阿则禀于上台,以治乱国重典之例,从严惩治,轻上峰允行,赌风为之收敛。上峰遂通饬兴安、汉中所属,自此南山赌博加等治罪,并定为正例,而南山各属赌风因以少息焉。(纂《砖坪厅志》、《重续兴安府志》)
夏鸿石
贵州麻哈人,道光十六年(1836)以举人任石泉县知县,清廉自守,于民事且勤。与马国翰对调,去任之日,公费馀银数十金,交书院生息,以资师生膏火,人咸称其廉。(纂道光《石泉县志》)
赛沙春
镶黄旗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陕安镇左营守备出任紫阳县都司,镇静持躬,恩信及下,阖营爱戴,尝于室中置“恤我士卒”、“威重戎行”匾额。(录道光《紫阳县志》)
王鸣凤